《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8)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8)
1. 附骨疽(五十五)
附骨疽一證,近俗呼為貼骨癰。凡疽毒最深,而結聚於骨際者,皆可謂之附骨疽。然尤惟兩股間,肉厚處,乃多此證。蓋此證之因,有勞傷筋骨而殘損其脈者,有恃酒力房而困爍其陰者,有憂思鬱怒而留結其氣者,有風邪寒濕而湊滯其經者。凡人於環跳穴處,無故痠痛,久而不愈者,便是此證之兆,速當因證調治,不可遲也。
蓋其初起,不過少陽經一點逆滯,逆而不散,則以漸而壅,壅則腫,腫則潰,至其延漫,則三陰三陽,無不連及,而全腿俱潰。然此證,無非元氣大虧,不能運行,故致留滯不散,而後至決裂,誠危證也。若潰後脈和,雖見困弱之甚,只以大補氣血為主,皆可保全。若潰後脈反洪芤,而煩躁不寧,發熱口渴,則必不可治。
至若治此之法,凡以勞傷筋骨而致者,宜大營煎,兼大防風湯治之。若酒色傷陰者,宜八味丸、六味丸,或右歸飲,兼大防風湯主之。若憂思鬱怒結氣者,宜瘡科流氣飲,或五香連翹湯。兼大防風湯主之。若風寒外襲者,宜五積散,兼大防風湯主之。大抵此證初起,即宜用大營煎,溫補氣血,或兼仙方活命飲,通行毒氣。
有火者,宜速用連翹歸尾煎,以解散其毒。仍宜速用隔蒜灸,或豆豉餅尋頭灸之。以速散其毒,最為捷法。其有濕熱痰飲等證,當並求後法以治之,庶免大害也。若環跳久痛不已,或見臀股微腫,度其已成,勢不能散,只宜速用托補,專固根本,使其速起速潰,則根本既實,雖凶亦無大害,必且易潰易斂而易愈也。若脈見滑數,按之軟,熟膿已成也。
速宜針之,無使久留,以防深蝕之患。其有不明利害,苟圖目前,或用克伐消散,再傷元氣。或用寒涼敷藥,以遏其毒氣,必致日延日甚,而元氣日敗,則一潰不可收拾矣。考諸方書,俱未詳及此證,故悉其所因,並附治按於後。
立齋曰:附骨疽,有因露臥,風寒深襲於骨者。有因形氣損傷,不能起發者。有因克伐之劑,虧損元氣,不能發出者。有因外敷寒藥,血氣凝結於內者。凡此皆宜灸熨患處,解散毒氣,補接元氣,溫補脾胃為主。若飲食如常,先用仙方活命飲,解毒散郁,隨用六君子湯,補托營氣。
若體倦食少,但用前湯,培養諸臟,使邪不得傷正。若膿已成,即針之,使毒氣不得內侵,帶生用針亦無妨。如用火針,亦不痛,且使易斂。其隔蒜灸,能解毒行氣,蔥熨法能助陽氣,行壅滯。此雖不見於方書,予常用之大效,其功不能盡述,惟氣血虛脫者,不應。又曰:大抵此證,雖云腫有淺深,感有輕重,其所受皆因真氣虛弱,邪氣得以深襲。
若真氣壯實,邪氣焉能為患也。故附骨癰疽,及鶴膝風證,惟腎虛者多患之。前人用附子者,以溫補腎氣,而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亦有體虛之人,秋夏露臥,為冷氣所襲,寒邪伏結,多成此證,不能轉動,乍寒乍熱而無汗,按之痛應骨者是也。若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
白話文:
附骨疽這個病症,現在民間俗稱貼骨癰。凡是毒瘡最深,而且結聚在骨頭附近的,都可以稱為附骨疽。但特別是在兩腿之間,肌肉厚實的地方,更容易發生這個病症。這個病症的起因,有的是因為勞累損傷筋骨,導致經脈受損;有的是因為過度飲酒、縱慾,耗損陰氣;有的是因為憂愁思慮、生氣發怒,導致氣血鬱結;有的是因為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導致經絡阻塞。如果有人在環跳穴這個地方,無緣無故地感到痠痛,而且長時間都好不了,這就是患上附骨疽的徵兆,應該儘快根據情況進行治療,不能拖延。
剛開始的時候,不過是少陽經的氣機有一點不順暢,如果氣機不散開,就會逐漸壅塞,壅塞就會腫脹,腫脹就會潰爛,等到擴散開來,就會連累到三陰三陽經,導致整條腿都潰爛。這個病症,主要還是因為元氣大虧,不能正常運行,才會導致氣血滯留不散,最後導致潰破,確實是很危險的病症。如果潰爛後脈象平和,即使身體很虛弱,只要以大補氣血為主,多半都能痊癒。但如果潰爛後脈象反而呈現洪大空虛,而且煩躁不安,發熱口渴,那就沒辦法醫治了。
至於治療方法,凡是因為勞累損傷筋骨造成的,應該用大營煎,配合大防風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縱慾傷陰造成的,應該用八味丸、六味丸,或者右歸飲,配合大防風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憂愁思慮、生氣發怒導致氣血鬱結的,應該用瘡科流氣飲,或者五香連翹湯,配合大防風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外感風寒造成的,應該用五積散,配合大防風湯來治療。總的來說,這個病症剛開始的時候,就應該用大營煎,溫補氣血,或者配合仙方活命飲,來疏通毒氣。
如果身體有火氣,應該趕快用連翹歸尾煎,來解散毒氣。還要趕快用隔蒜灸,或者用豆豉餅尋頭灸來治療,這樣可以快速散開毒氣,是最快捷的方法。如果還有濕熱、痰飲等其他病症,應該同時尋求其他方法來治療,才能避免大禍。如果環跳穴長時間疼痛不止,或者臀部、大腿微微腫脹,判斷已經形成膿腫,而且無法消散,就應該趕快用托補的方法,專門穩固根本,讓膿腫快速形成、快速潰破,這樣根基穩固了,即使情況危險,也不會有大礙,而且膿腫也會容易潰破、容易收口、容易痊癒。如果脈象呈現滑數,按下去軟軟的,就表示膿液已經形成。
應該趕快用針刺破膿腫,不要讓膿液滯留太久,以防止膿液侵蝕深層組織。如果有人不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只圖眼前的利益,或者使用過於猛烈的消散藥物,再次損傷元氣。或者使用寒涼的敷藥,來抑制毒氣,必定會導致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而元氣也會一天比一天衰敗,到時候一旦潰爛,就無法收拾了。查遍所有的醫書,都沒有詳細記載這種病症,所以詳細說明它的病因,並把治療方法附在後面。
李東垣說:附骨疽,有的是因為露宿在外,風寒深深侵入骨頭所致;有的是因為身體氣血損傷,不能正常發動;有的是因為使用過於猛烈的藥物,損傷元氣,導致毒氣不能發出;有的是因為外敷寒涼藥物,導致血氣凝結在內部。凡是這種情況,都應該用艾灸或熱敷患處,來解散毒氣,補接元氣,以溫補脾胃為主。如果飲食正常,可以先用仙方活命飲,來解毒散鬱,然後再用六君子湯,來補養營氣。
如果身體疲倦、食慾不佳,就只用之前的方子,來培養五臟六腑,使邪氣不能傷害正氣。如果膿已經形成,就用針刺破,使毒氣不能向內侵襲,帶膿液刺破也可以。如果用火針,也不會很痛,而且容易收口。隔蒜灸能解毒行氣,蔥熨法能幫助陽氣運行,疏通阻塞。這些方法雖然沒有記載在醫書上,但我常常使用,效果很好,它的功效說不盡,只是氣血虛脫的人,不適合使用。李東垣又說:總的來說,這個病症,雖然說腫脹有淺有深,感受邪氣有輕有重,但它們所受的侵害都是因為真氣虛弱,邪氣才能深入侵襲。
如果真氣強盛,邪氣又怎麼能為害呢?所以附骨癰疽,以及鶴膝風等病症,都是腎虛的人容易患上。前人使用附子的原因,是因為它能溫補腎氣,而且還能推動藥力,散發寒邪。也有體質虛弱的人,在秋冬季節露宿,被冷氣侵襲,寒邪伏藏結聚,多半會形成這個病症,不能轉動身體,時而感到寒冷,時而感到發熱,但是沒有汗,按壓患處會感到疼痛,而且痛到骨頭裡。如果長期不消散,就會陰極生陽,寒轉化為熱,然後潰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