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7)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7)
1. 破傷風(七十六)
《病機》云:破傷風者,有因卒暴傷損,風寒襲之,傳播經絡,致使寒熱更作,身體反張,口噤不開,甚者邪氣入臟。有因諸瘡不瘥,營衛俱虛,肌肉不生,瘡眼不合,邪亦能外入於瘡,為破傷風之候。有諸瘡不瘥,舉世皆言,著灸為上,是為熱瘡而不知火熱客毒,逐經為變,不可勝數,微則發熱,甚則生風而搐,或角弓反張,口噤目斜。
亦有破傷不灸而病此者,因瘡著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鬱結,熱甚則生風也。
徐用城曰:此論所因有四,二者因瘡口入風,似屬外因。一者因灸生熱,似屬不內外因。一者因瘡口閉塞,內熱生風,似屬內因也。又云:破傷風證,古方藥論甚少,豈非以此疾與中風同論,故不另立條目也。惟河間論與傷寒表裡中三法同治,其言病因,有因外傷於風者,有因灸者,有因內熱所作者,然與中風相似也。但中風之人,尚可淹延歲月,而破傷風者,犯之多至不救。
蓋中風有在經、在腑、在臟之異,獨入臟者最難治。破傷風,或始而出血過多,或瘡早閉合,瘀血停滯,俱是陰虛受病,乃五臟之所主。故此風所傷,始雖在表,即隨必傳入臟,故多死也。此病或因瘡口坦露,或因瘡口閉密,皆能為之。若病已十分安全,而忽有此,大抵皆由內氣虛而有鬱熱者,乃得之。
若內氣壯實而無鬱熱者,雖害而無所害也。
立齋曰:大法;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尚平者,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時或惡寒,或筋惕而播,脈浮數而弦,皆表證也。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散結滯,是與傷寒表熱怫鬱,而以升麻湯辛熱發散者同也。然凡用辛熱開其風熱結滯者,宜用寒藥佐之,則免其藥雖中病,而風熱轉甚也。
如治傷寒發熱,用麻黃、桂枝,而加黃芩、知母、石膏之類是也。若近世以甘草、滑石、蔥、豉寒藥,發散甚妙。若表病不已,漸傷入里,里又未太甚,而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或微加治風辛熱亦得,猶傷寒在半表半裡,而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若裡熱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搐惕搦,涎唾稠黏,胸腹滿塞,或便溺閉結,或時汗出,脈洪數而弦。然汗出者,由風熱甚於里,而表邪已罷,腠理疏泄,心火內盛,故汗出也。
法宜除風散結,以寒藥下之,後用退風熱,開鬱滯之寒藥調之,熱退結散則風自愈矣。凡治此者,亦宜用按摩導引之法,及以藥干開牙關,勿令口噤,使粥藥得下也。
一婦人,臀癰將愈,患破傷風,發熱搐搦,脈浮數。予以當歸地黃湯治之,彼不信。乃服發散敗毒藥,果甚,始信而服之。數劑而痊。
一男子,背瘡未痊斂,以膏藥剪孔貼之,患破傷風證而歿。此先失於內補,外邪襲其虛耳。余見此證貼膏藥剪孔,欲其通氣,而反患破傷風;搽斂藥生肌,欲其收口,而反助餘毒,以致歿者多矣,可不慎哉。(薛按)
白話文:
破傷風(七十六)
古代醫書記載,破傷風的成因有幾種:一是外傷後受風寒侵襲,寒邪沿經絡傳播,導致寒熱交替,身體反弓,口不能開,嚴重者邪氣入侵臟腑。二是因瘡瘍久治不愈,營衛虛弱,肌肉難以再生,傷口難以癒合,邪氣從傷口入侵而致病。許多人認為久治不愈的瘡瘍應該灸治,但這是針對熱瘡而言,卻忽略了火熱之邪會沿經絡傳播,變化多端,輕則發熱,重則生風抽搐,甚至角弓反張、口噤眼斜。
也有些病例並非因灸治而患病,而是因瘡瘍結痂,傷口閉塞,氣機不通,陽熱鬱結,熱盛則生風。
徐用城認為破傷風的成因有四:兩種是因傷口感染風邪,屬外因;一種是因灸治導致熱邪內生,似屬內外兼夾;一種是因傷口閉塞,內熱生風,屬內因。古方藥論中關於破傷風的記載很少,或許是因為古人將此病與中風同論,故未另立條目。河間學派的論述則認為破傷風的治療方法與傷寒表裡三法相同,病因有外傷受風、灸治、內熱等,與中風相似。但中風患者尚可延緩數年,而破傷風發作則多難救治。
中風病位有經、腑、臟之分,其中臟腑受損最難治療。破傷風可能因初期出血過多,或傷口過早癒合,瘀血停滯,皆屬陰虛受病,為五臟所主。所以此風雖始於表,卻很快就會侵入臟腑,故多致死。此病無論傷口是開放還是閉合,都可能發生。如果病情已經好轉,突然發病,大多是因為內氣虛弱,又伴有鬱熱。
如果內氣充實,沒有鬱熱,即使感染破傷風也無大礙。
立齋認為,治療破傷風和中風,若風熱燥盛,鬱滯於表,而裡氣尚平者,患者必會頻繁伸腰,筋脈拘急,時而惡寒,時而筋惕肉跳,脈浮數而弦,這些都是表證。應使用辛熱解風藥,疏散結滯,這與治療傷寒表熱鬱滯,使用升麻湯辛熱發散的原則相同。但使用辛熱藥疏散風熱結滯時,應佐以寒涼藥物,以免藥物雖能治病,卻使風熱加重。
例如治療傷寒發熱,使用麻黃、桂枝,同時佐以黃芩、知母、石膏等。近世則用甘草、滑石、蔥、豉等寒涼藥物發散,效果甚佳。如果表證未愈,邪氣漸入裡,但裡證尚未太嚴重,脈在肌肉者,應使用清熱解毒、疏散結滯的寒涼藥物調理,或少加一些辛熱解風藥物,如同治療傷寒半表半裡,使用小柴胡湯和解的原則。如果裡熱已甚,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搐抽搐,涎唾黏稠,胸腹滿悶,或大小便閉結,或時有汗出,脈洪數而弦,汗出是因為風熱盛於裡,表邪已解,腠理疏泄,心火內盛所致。
治療方法應先除風散結,用寒涼藥物攻下,然後再用清熱解毒、疏散結滯的寒涼藥物調理,熱退結散,則風自愈。治療破傷風,也應配合按摩導引療法,並用藥物開啟牙關,防止口噤,以便進食流質。
有一個婦女,臀部癰疽將愈,卻患破傷風,發熱抽搐,脈浮數。我用當歸地黃湯治療,她不信,服用發散敗毒藥,病情加重,才相信並服用當歸地黃湯,服藥幾劑後痊癒。
有一個男子,背部瘡瘍未愈,用膏藥剪孔貼敷,結果患破傷風而死。這是因為先失去了內部的滋補,外邪侵襲其虛弱之體。我見過許多病例,用膏藥剪孔,是想讓傷口通氣,卻反而患破傷風;用收斂生肌藥物,是想讓傷口癒合,卻反而助長餘毒,導致死亡者很多,不可不慎。(薛氏評註)
2. 破傷風通用方
⿱艹豨薟酒,防風湯,蜈蚣散,大芎黃湯,羌活湯,白朮防風湯,玉真散外,敷藥,養血當歸地黃湯
白話文:
破傷風通用方:用豨薟酒、防風湯、蜈蚣散、大芎黃湯、羌活湯、白朮防風湯、玉真散等外敷藥物,內服養血的當歸地黃湯。
3. 類破傷風(七十七)
立齋曰:大凡癰疽潰後,筋糜肉爛,膿血大泄,陽隨陰散,或筋脈拘急,惡寒惕搦,甚者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痰涎壅盛,便閉汗出,不時發熱,此氣血俱虛。而變見若此,雖與破傷風相類,而主治之法,但當大補血氣。若果有風證,亦須以大補氣血為主,而兼以治風之藥。設若不審是非,而妄藥之,則誤矣。
司徒邊華泉,肩患癰而發熱,目直或瞤,殊類中風,日晡熱甚,脈益數,此足三陰氣血虧損,虛火妄動也。用參、耆、歸、朮、炙甘草,加酒炒黑黃柏、五味、麥冬、肉桂,四劑而愈,又數劑而斂。
一儒者,患腿癰,深蓄於內,肉色不變,久不穿潰,針出膿瘀五碗許,惡證駢臻,全類中風,此脾胃虛而變證也。用六君子湯加當歸、炮姜,及聖愈湯,各四劑而安。又勞心不寐,用歸脾湯而愈。(薛按)
白話文:
立齋說:一般來說,癰疽潰爛之後,筋絡糜爛,膿血大量流出,陽氣隨著陰氣散失,或者筋脈拘急,惡寒顫抖,嚴重者舌頭僵硬口不能開,項部後仰,痰涎阻塞,大便秘結汗出,時而發熱,這是氣血都虛弱的表現。雖然症狀類似破傷風,但治療方法應該著重於大補氣血。如果確實有風證,也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同時加入治療風邪的藥物。如果不能明辨是非,亂用藥物,就會出錯。
司徒邊華泉,肩膀患癰,伴隨發熱,眼睛直視或抽搐,非常像中風,日暮時分病情加重,脈搏加快,這是足三陰經氣血虧損,虛火妄動的表現。用了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炙甘草,並加入酒炒黑黃柏、五味子、麥冬、肉桂,服藥四劑就好了,又服用了幾劑藥鞏固療效。
一位儒者,腿上患癰,膿腫深藏於內,皮膚顏色沒有變化,很久不潰破,用針排出膿血約五碗,出現多種惡劣症狀,完全像中風一樣,這是脾胃虛弱導致的變證。用了六君子湯加當歸、炮薑,以及聖愈湯,各服四劑就好了。因為勞心失眠,又用了歸脾湯而痊癒。(薛氏註解)
4. 斑疹丹毒(七十八)
斑疹一證,雖已有正門詳載,然彼以小兒麻瘄為言。其有非麻瘄,而無論大人小兒,忽患斑疹小瘡者,此雖與彼相類,而實有小異也。是亦不可不辨而治之,蓋多由風熱外感之證耳治此之法,脈浮而身熱有表證者,惟散風邪為主。脈浮而數者,祛風兼清熱。脈沉滑而無表證者,清火為主。
脈浮沉俱滑數,而表裡兼見者,宜表裡雙解之。然惟小兒多有此證,須察其表裡虛實,酌而治之可也。總之小兒脆弱,宜安里之藥多,攻發之藥少;秘則微泄之,結則微導之,但令邪氣不壅而散之易,則證輕而兒自安矣。大抵身溫暖者順,身涼者逆。
王海藏曰:前人云,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為斑未見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證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為斑毒已顯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秘,本無一切里證,下之則斑氣陷逆,故禁尾不可下也。
潔古曰:斑疹之病,其為證各異。發焮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斑。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凡見斑證,若自吐瀉者多吉,慎勿亂治,謂邪氣上下俱出也。若斑疹並出者,其邪必甚,小兒難勝,是以多生別證也。然首尾皆不可下。
立齋曰:凡小兒丹毒,遍身俱赤,不從砭治,以致毒氣入腹,則不救。蓋此證,乃惡毒熱血,蘊蓄於命門,遇相火而合起也。如霞片者,須砭去惡血為善。如腫起赤色,遊走不定者,宜先以生麻油塗患處砭之,以泄其毒。凡從四肢起入腹者,不治。雖云丹有數種,治有數法,無如砭之為善。常見患重者,不用砭法,俱不救。
一婦人,患斑作癢,脈浮。以消風散,四劑而愈。
一婦人,患斑作癢,脈浮數。以人參敗毒散,二劑少愈,更以消風散,四劑而安。
一男子患斑,色赤紫焮痛,發熱喜冷,脈沉實。以防風通聖散,一劑頓退,又以防風敗毒散加芩、連,四劑而愈。
一老人患疹,色微赤,作癢發熱。以人參敗毒散,二劑少愈,以補中益氣湯加黃芩、山梔而愈。
一小兒患疹,發熱作痛,煩渴,欲以清涼飲下之。診其脈不實,舉指不數,此邪在經絡也,不可下,遂以解毒防風湯,二劑而愈。此證小兒多患之,須詳審在表在裡,及邪之微甚而治之。
一兒作癢發熱,以犀角散一劑作吐瀉,此邪氣上下俱出也,毒必自解。少傾吐瀉俱止,其疹果消。吐瀉後,脈見七至,此小兒和平之脈也,邪已盡矣。不須治,果愈。(俱薛按)
一男子患丹毒,焮痛便秘,脈數而實,服防風通聖散不應,令砭患處,去惡血,仍用前藥而愈。
一小兒,腿患丹,如霞,遊走不定,先以麻油塗患處,砭出惡血,毒即漸散。更以神功托裡散,一劑而安。
一小兒患丹毒,外勢雖輕,內則大便不利,此患在臟也,服大連翹飲,敷神功散而瘥。
一小兒遍身皆赤,砭之,投解毒藥而愈。嘗治小兒丹毒便秘,或煩躁者,服五福化毒丹亦效。(俱薛按)
一、白虎丹方治,在外科方二九二。
白話文:
斑疹丹毒的症狀雖然在其他醫書中已有記載,但大多以小兒麻疹為例。然而,不論大人小孩,都可能突然出現非麻疹的斑疹小瘡,雖然與麻疹相似,但實際上略有不同,因此診斷和治療方法也要有所區別。這些病例大多是由風熱外感引起的。
治療方法依脈象而定:脈浮而身熱有表證者,以散風邪為主;脈浮而數者,則需祛風兼清清熱;脈沉滑而無表證者,以清火為主;脈浮沉俱滑數,表裡兼見者,則需表裡雙解。但小兒患此症較多,需仔細觀察其表裡虛實,再決定用藥。總之,小兒體質脆弱,宜多用安裡之藥,少用攻發之藥;大便秘結則輕瀉,大便不通則輕導,只要邪氣能順利排出,症狀就會減輕,孩子自然就會好轉。大致來說,身體溫暖屬順,身體冰冷屬逆。
王海藏說:前人說,斑疹的治療,首尾俱不可下瀉,這是什麼意思呢?他說:首不可下,是指斑疹尚未顯露於體表,若下瀉,則邪氣無法透發而出,這時脈證有表證而無裡證,所以禁止下瀉。尾不可下,是指斑毒已明顯出現於體表,內裡沒有根源,大便也不秘結,根本沒有裡證,如果下瀉,則斑疹之氣會陷逆,所以也禁止下瀉。
潔古說:斑疹的病症各有不同。外發紅腫者,屬少陽三焦相火,稱為斑;小紅疹點隱於皮膚之中者,屬少陰君火,稱為疹。凡是出現斑疹的症狀,如果患者能自行吐瀉,多數預後良好,切勿亂治,因為這表示邪氣上下俱已排出。如果斑疹同時出現,則邪氣必然很盛,小兒難以承受,因此容易併發其他症狀,所以首尾皆不可下瀉。
立齋說:凡是小兒丹毒,全身都發紅,若不採用砭石療法,導致毒氣入腹,則難以治療。這種病症是由於惡毒熱血蓄積於命門,遇到相火而發作。如果丹毒呈現片狀如雲霞,則需用砭石去除惡血。如果腫起發紅,遊走不定,則應先塗抹生麻油於患處,再用砭石治療,以排出毒氣。凡是丹毒從四肢蔓延至腹部者,難以治癒。雖然丹毒有幾種類型,治療方法也有幾種,但砭石療法最佳。很多病情嚴重者,不用砭石療法,都無法治愈。
案例一:一位婦女,患斑疹並發癢,脈象浮。服用消風散四劑而痊癒。
案例二:一位婦女,患斑疹並發癢,脈象浮數。服用人參敗毒散兩劑稍有好轉,再服用消風散四劑而痊癒。
案例三:一位男子患斑疹,顏色赤紫,紅腫疼痛,發熱怕冷,脈象沉實。服用防風通聖散一劑即見好轉,再服用防風敗毒散加黃芩、黃連四劑而痊癒。
案例四:一位老人患疹,顏色微紅,發癢發熱。服用人參敗毒散兩劑稍有好轉,再服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芩、山梔而痊癒。
案例五:一位小兒患疹,發熱疼痛,口渴,想喝清涼飲料。診脈發現脈象不實,指脈跳動不數,這是邪氣在經絡中,不可服用瀉藥,於是服用解毒防風湯兩劑而痊癒。這種病症小兒多見,需仔細判斷邪氣在表在裡,以及邪氣的輕重來治療。
案例六:一位小兒發癢發熱,服用犀角散一劑後出現嘔吐腹瀉,這是邪氣上下俱已排出,毒氣自然會自行消解。不久嘔吐腹瀉停止,疹子果然消退。嘔吐腹瀉後,脈象是七至,這是小兒正常的脈象,邪氣已盡,不需治療,果然痊癒。(薛氏按語)
案例七:一位男子患丹毒,紅腫疼痛便秘,脈象數而實,服用防風通聖散無效,於是讓他在患處用砭石治療,排出惡血,再服用之前的藥物而痊癒。
案例八:一位小兒腿部患丹毒,顏色如雲霞,遊走不定,先用麻油塗抹患處,用砭石排出惡血,毒氣漸漸消散。再服用神功托裡散一劑而痊癒。
案例九:一位小兒患丹毒,外表症狀看似輕微,但大便不通,這是病在臟腑,服用大連翹飲,外敷神功散而痊癒。
案例十:一位小兒全身發紅,用砭石治療,再服用解毒藥物而痊癒。治療小兒丹毒便秘或煩躁者,服用五福化毒丹也有效。(薛氏按語)
附註:白虎丹方治法,詳見外科方書第二九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