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一明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一明集·雜證謨 (2)

1. 辨證(共五條)

一、辨東垣吐酸之論為是。據《發明》曰:《內經》言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胃氣不受外邪故嘔,仲景以生薑、半夏治之。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藥療之必減也。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

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咸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而瀉肺之實,《病機》作熱攻之,誤矣。蓋雜病醋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

此東垣之說也,余謂其最為得理。但其立言太諱,如所云收氣及西方金旺,水為金子等義,人有未達,每多忽之。即在丹溪,亦曰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熱濕鬱積之法,為未合經意也。

因考丹溪治法,則用茱蓮丸、二陳湯,且曰:宜用炒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乃反佐之法也,必用黃連為君以治之。此丹溪之意亦主於熱,正與東垣相反,而欲以芩連治吐酸,則不可不辨也,故余以東垣之說請為之疏焉。

夫所謂收氣者,金氣也,即秋氣也。《內經》曰:秋氣始於上。蓋陰盛之漸,必始於秋,以陽氣之將退也。寒肅之漸,必始於上,以陽氣之日降也。其云金旺者,非云肺氣之充實,正言寒氣之有餘也。其雲子令母實者,以寒在上焦,則收氣愈甚,故治用鹹熱等劑以瀉其子,亦無非扶陽抑陰之道,最切當也。丹溪未達其意,而反以非之,抑又何也。

即如丁香氣味辛爽無毒,凡中焦寒滯,氣有不順者,最其所宜,又何至以犯字相戒,而使後人畏之如虎耶?蓋丹溪但知丁香不可犯,而不知黃連、黃芩又豈吞酸證所宜輕犯者哉。然說雖如此,而說有未盡,則云寒云熱,猶不無疑,謹再竟其說如下。

一、吐酸證,諸言為熱者,豈不各有其說。在劉河間則曰:如飲食熱則易酸矣。在戴原禮則曰:如穀肉在器,濕熱則易為酸也。又有相傳者曰:觀之造酒者,涼作則甘,過熱則酸,豈非酸由熱乎?諸說如此,宛然可信,而欲人不從不可得也,凡諸似是而非者,正以此類。譬之射者,但能不離於前後左右,便云高手,不知犯此四字,尚足以言射乎?而諸家之說,亦猶是耳。

何以見之?蓋察病者,當察以理,察理者,當察以真。即如飲食之酸由乎熱,似近理矣,然食在釜中,使能化而不能酸者,此以火力強而速化無留也,若起置器中,必久而後酸,此停積而酸,非因熱而酸也。嘗見水漿冷積既久,未有不酸者,此豈熱耶,因不行也。又云造酒者熱作則酸,亦似近理,然必於二三日之後,鬱熱不開,然後成酸,未有熱作及時而遂致酸者。

白話文:

辨證(共五條)

一、我認為東垣先生關於吐酸的論述是正確的。根據《發明》這本書說,《內經》提到所有嘔吐酸水的狀況都屬於熱證,這是上焦受到外來邪氣的影響。胃氣無法接受外邪所以產生嘔吐,張仲景用生薑、半夏來治療。從雜病的角度來看,嘔吐酸水嚴重時,酸水會浸到心臟,輕一點的會吐出酸水,讓上下牙齒酸澀無法咬合。這時候用大辛大熱的藥物來治療必定會減輕症狀。酸味是收斂氣機的,屬於西方肺金旺盛的表現。

寒水是金的兒子,兒子可以讓母親強盛,所以要用大鹹大熱的藥來瀉它的兒子,用辛熱的藥來輔助,以此來瀉肺金的實證,《病機》把它當成熱證來攻伐,是錯誤的。一般的雜病,如果出現心口酸,那是濁氣不能下降,想要形成腹脹,用寒涼的藥怎麼可能治好呢?

這是東垣先生的說法,我認為這是最有道理的。但他寫的太隱晦,像他所說的收氣、西方金旺、水是金的兒子這些含義,很多人不理解,常常忽略。連朱丹溪也說東垣沒有提到外來的風寒,而是用收氣來立論,想要瀉肺金的實證,還說寒涼的藥不能治療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都用了丁香,而且沒有治療熱濕鬱積的方法,不符合經義。

我研究朱丹溪的治療方法,他用茱蓮丸、二陳湯,而且說要用炒吳茱萸,順著藥性來反佐,一定要用黃連來當主藥來治療。朱丹溪的意思也是以熱為主,和東垣的相反。但是想要用黃芩黃連來治療吐酸,就不能不辨別清楚,所以我才要為東垣先生的說法做個疏解。

所謂的收氣,指的是金氣,也就是秋天的氣。《內經》說:秋氣開始於上。陰氣逐漸旺盛,一定從秋天開始,因為陽氣要退了。寒涼之氣逐漸盛行,一定從上開始,因為陽氣要下降了。他說的金旺,不是說肺氣充實,而是說寒氣有餘。他說兒子讓母親強盛,指的是寒氣在上焦,收斂的氣機就更強,所以要用鹹熱等藥來瀉它的兒子,這也是扶陽抑陰的方法,最為貼切。朱丹溪不理解他的意思,反而反對他,這又是為什麼呢?

就像丁香,氣味辛香溫和無毒,凡是中焦寒滯,氣機不順的情況,最適合使用,怎麼會用「犯」這個字來告誡,讓後人怕它像老虎一樣呢?朱丹溪只知道丁香不能用,卻不知道黃連、黃芩難道是治療吞酸證的適當藥物嗎?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是還有一些沒說盡的,說寒說熱,仍然會讓人疑惑,我謹再把話說清楚。

一、所有關於吐酸證說是熱證的,難道都沒有道理嗎?劉河間說,飲食過熱就容易變成酸的。戴原禮說,如果穀物肉類放在器皿裡,濕熱就會變成酸的。還有傳說是說,看釀酒的,涼快的時候做酒是甜的,過熱就變酸,難道不是酸從熱來嗎?這些說法聽起來好像有道理,讓人不得不信服,凡是這種似是而非的道理,都是像這樣的。就像射箭的人,只要不離箭靶的前後左右,就說他是高手,不知道犯了這四個字,還能算是射箭嗎?各家的說法也都是這樣。

要怎麼看出來呢?看病的人,要用道理去推敲,推敲道理的人,要找出真正的真相。就像說食物變酸是因為熱,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是食物在鍋裡煮的時候,會消化卻不會變酸,那是因為火力強,能快速消化沒有停留。如果裝在容器裡,放久了才會變酸,這是因為停滯而變酸,不是因為熱而變酸。我常看到水漿放久了也會變酸,這難道是熱造成的嗎?是因為不流動啊。又說釀酒的人,熱了就變酸,也好像有道理,但一定是過兩三天後,鬱熱不散,才會變酸,沒有說熱了馬上就變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