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5)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5)
1. 天泡瘡(七十)
天泡瘡,形如水泡,皮薄而澤,或生頭面,或生遍身。乃太陰陽明風熱所致,故見於皮毛肌肉之間。宜清血涼血,熱解則愈。如兼表邪而發熱脈數者,宜荊防敗毒散。如火盛者,或加芩、連、連翹、金銀花、玄參之屬。如焮腫疼痛,脈數,便結者,此表裡俱實也,宜防風通聖散雙解之。如外多毒水,以金黃散敷之,無有不愈。
白話文:
天泡瘡,形狀像水泡,皮膚薄而光滑,可能長在頭面部,也可能長滿全身。這是因為太陰陽明經的風熱之邪侵入身體,導致表皮和肌肉之間出現病症。因此,治療應以清血涼血為主,熱邪消退即可痊癒。
如果患者同時伴有表邪入侵導致發熱脈數,則應服用荊防敗毒散。如果患者體內火氣旺盛,可以加服黃芩、黃連、連翹、金銀花、玄參等藥物。
如果患者出現紅腫疼痛、脈搏頻數、大便乾燥等症狀,則說明表裡俱實,應服用防風通聖散雙解表裡。
如果患者外觀上出現大量膿水,可以敷用金黃散,一般都能夠治癒。
2. 赤白遊風(七十一)
立齋曰:赤白遊風,屬脾肺氣虛,腠理不密,風熱相搏,或寒閉腠理,內熱拂鬱,或因虛火內動,外邪所乘,或肝火血熱,風熱所致。治法:若風熱用小柴胡湯加防風、連翹。血熱,用四物湯加柴胡、山梔、丹皮。風熱相搏,用荊防敗毒散。內熱外寒,用加味羌活湯。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及消風散。
白話文:
立齋說:赤白遊風,屬於脾肺氣虛,毛孔疏鬆,風熱互相搏擊,或是寒氣閉塞毛孔,內熱鬱積,又或是因虛火內動,外邪乘虛而入,或是肝火血熱,風熱所導致。
治療方法:
- 若為風熱,可用小柴胡湯加防風、連翹。
- 若為血熱,可用四物湯加柴胡、山梔、丹皮。
- 若為風熱相搏,可用荊防敗毒散。
- 若為內熱外寒,可用加味羌活湯。
- 若為胃氣虛弱,可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以及消風散。
血虛,用加味逍遙散。陰虛,逍遙散、六味丸。肝腎虛熱,用六味丸,則火自息,風自定,癢自止。若用祛風辛熱之劑,則肝血愈燥,風火愈熾,元氣愈虛,腠理不閉,風客內淫,腎氣受傷,相火翕合,血隨火耗,反為難治矣。
一男子,秋間發疙瘩,此元氣虛而外邪所侵也。先用九味羌活湯二劑,又用補中益湯加羌防而愈。後不慎起居,盜汗晡熱,口乾唾痰,體倦懶言,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白話文:
血虛可以服用加味逍遙散,陰虛則用逍遙散或六味丸。若肝腎虛熱,用六味丸就能熄火定風止癢,如果用祛風辛熱的藥物,反而會讓肝血更加乾燥,風火更加熾盛,元氣更加虛弱,導致毛孔不閉,風邪侵入體內,腎氣受損,相火旺盛,血隨火消耗,反而更難治療。
一位男子在秋季患上疙瘩,這是元氣虛弱導致外邪入侵。先服用九味羌活湯兩劑,接著用補中益湯加入羌活防風而痊癒。之後因為不注意起居作息,出現盜汗、午後發熱、口乾舌燥、身體疲倦懶言等症狀,服用補中益氣湯和加減八味丸後痊癒。
一婦人,身如丹毒,搔破膿水淋漓,熱渴頭暈,日晡益甚,用加味逍遙散而愈。
一女子,赤暈如霞,作癢發熱,用加味小柴胡湯,加生地、連翹、丹皮而愈。(俱薛按)
白話文:
有位婦女,全身發紅疹狀似丹毒,抓破後膿水不斷流出,伴有高熱口渴,到了下午病情更加嚴重。使用加味逍遙散後,病情痊癒。
又有一位女子,臉頰紅腫如晚霞,同時感到癢和發熱。使用加味小柴胡湯,並加入生地、連翹、丹皮,病情得以康復。(以上內容由薛氏註解)
3. 翻花瘡(七十二)
立齋曰:翻花瘡者,由瘡瘍潰後,肝火血燥生風所致。或瘡口胬肉突出,如菌大小不同,或出如蛇頭長短不一治法,當滋肝補氣,外塗藜蘆膏,胬肉自入。須候元氣漸復,膿毒將盡,塗之有效,不然雖入而復潰。若誤用刀針、蝕藥、灸火,其勢益甚,或出血不止,必致寒熱嘔吐等證,須大補脾胃為善。
判官張承恩,內股患癰將愈,翻出一肉如菌。余曰:此屬肝經風熱血燥,當清肝熱,養肝血。彼為不然,乃內用降火,外用追蝕而復翻,翻而復蝕,其肉益大,元氣益虛,始信余言。遂內用梔子清肝散,外用藜蘆膏而痊。
白話文:
翻花瘡的病因與治療
立齋說:翻花瘡是指瘡瘍潰爛後,由於肝火血燥生風所導致的病症。患者瘡口可能會有肉芽組織突出,形狀大小不一,有的像菌菇,有的像蛇頭,長短也不一樣。
治療翻花瘡應當滋養肝氣,補益元氣,外用藜蘆膏敷貼,使突出肉芽組織自然縮回。但必須等到元氣逐漸恢復,膿毒快消盡時才可塗藥,否則即使肉芽組織縮回,也會再次潰爛。
如果誤用刀針、腐蝕藥物、灸火等方法,病症會更加嚴重,甚至可能出現出血不止、寒熱嘔吐等症狀。治療時,應當以大補脾胃為宜。
判官張承恩患內股癰,將要痊癒時,卻翻出一塊肉芽組織,形狀像菌菇。我說:「這是肝經風熱血燥所致,應當清熱涼肝,滋養肝血。」
張承恩不信我的說法,反而內服降火藥物,外用腐蝕藥物,結果肉芽組織越翻越大,元氣也越來越虛弱。這才相信我的話,於是內服梔子清肝散,外用藜蘆膏敷貼,最後終於痊癒了。
一上舍,素膏粱善怒,耳下結一核,從潰,而瘡口翻張如菌,焮連頭痛,或胸脅作脹,或內熱寒熱。或用清熱消毒之藥,年餘未瘥。余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尋愈。
一男子背瘡,斂如豆許,翻出肉寸余。用消濁割擊法,屢去屢大,此肝經血虛風熱。余用加味逍遙散三十餘劑,塗藜蘆膏而消,又用八珍湯,倍用參耆歸術而斂。
一婦人,素善怒,臂患癰,瘡口出肉,長二寸許,此肝腎鬱怒,氣血虛而風內動也。用加味逍遙散,塗藜蘆膏而愈。後因怒患處脹悶,遍身汗出如雨,此肝經風熱,風能散氣故耳。仍用前散,並八珍湯而愈。(俱薛按)
白話文:
一位男子,平時飲食精緻,性情暴躁,耳下長出一個硬塊,潰爛後傷口翻開,像菌菇一樣。他伴隨發燒頭痛,或胸脅脹痛,或時冷時熱。他用過清熱消毒的藥物,一年多都未痊癒。我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治療,不久就治好了。
另一位男子背上長瘡,大小像豆子,但翻出肉來有寸餘長。用消腫割除的方法,多次治療卻越治越大。這是肝經血虛風熱所致。我用加味逍遙散三十多劑,並塗抹藜蘆膏,瘡口才消退。之後又用八珍湯,加倍人参、黃芪、當歸、熟地黃,才使傷口癒合。
一位婦人,平時容易生氣,手臂患癰疽,傷口露出肉來,長有兩寸。這是肝腎鬱怒,氣血虛弱,風邪內侵導致。我用加味逍遙散,並塗抹藜蘆膏,治好了她的病。後來她因為生氣,患處又脹悶,全身出汗如雨。這是肝經風熱,風邪能散氣所致。我繼續用之前的藥方,並加入八珍湯,才治好了她的病。
4. 痔漏(七十三,附臟毒下血按)
丹溪曰:漏瘡,須先服補藥,以生氣血,即參耆歸術芎,大劑為主。外以炮附子為末,唾津和為餅,如三錢厚,安瘡上,以艾炷灸之。漏大艾炷亦大,漏小艾炷亦小,但灸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前易之,如因則止,來日如前,再灸直至肉平為效。亦有用附片灸之,以補氣血藥作膏貼之。
立齋曰:痔,屬肝脾腎三經,凡陰經虧損者難治,多成漏證。若肺與大腸二經,風熱濕熱者,熱退自愈。若不守禁忌者,亦成漏證。此因醉飽入房,筋脈橫解,精氣脫泄,熱毒乘虛流注。或淫極強固其精,以致木乘火勢而侮金。或炙爆厚味過多,或勞傷元氣,陰虛火熾,皆成斯疾。
白話文:
丹溪認為,漏瘡(一種疾病)的治療方式應該首先服用補益的藥物,以滋養血氣。主要的藥物包括人參、黃耆、當歸、白芍和川芎,用量應較大。此外,外用炮製後研磨的附子粉末,加唾液調和成餅狀,放置於患處,使用艾炷進行灸療。艾炷的大小應與漏瘡的大小相匹配,灸療的目的是使患處微微發熱,但不能讓其感到疼痛。每日灸療一次,直到患處平復為止。也可以使用附子片進行灸療,並將補益血氣的藥物做成膏狀貼敷。
立齋指出,痔瘡通常涉及肝、脾、腎三個經絡,對於陰經損耗的患者來說,治療較為困難,容易形成漏證。然而,如果肺經和大腸經的患者是因為風熱、濕熱所導致的,一旦熱度消退,病情就會自行痊癒。如果不遵守禁忌,也有可能形成漏證。這通常是因為飲食過量、性行為時飲酒飽食、筋脈鬆懈、精氣散失、熱毒趁虛而入所致。或者在性行為時過度堅守,導致木氣侵入火氣,攻擊金氣。也可能由於食用過多油膩食物、勞累損傷元氣、陰虛火旺等因素,都可能引發這種疾病。
若破而不愈,即成漏矣。有串臀者,有患陰者,有患腸者,有穢從瘡口而出者,形雖不同,治頗相似。其腸頭腫成塊者,濕熱也。作痛者,風熱也。大便燥結者,火也。潰而為膿者,熱勝血也。當各推其所因而治之。
《治法》曰:初起焮痛便秘,小便不利者,宜清熱涼血,潤燥疏風。若氣血虛,而為寒涼傷損者,宜調養脾胃,滋補陰精。大便秘澀,或作痛者,潤燥除濕。肛門墜痛者,瀉火導濕。下墜腫痛而癢者,祛風勝濕。小便澀滯腫痛者,清肝導濕。其成漏者,養元氣,補陰精為主。
大凡痔漏下血,服涼血藥不應者,必因中氣虛不能攝血,非補中升陽之藥不能愈,切忌寒涼之劑。亦有傷濕熱之食,成腸澼而下膿血者,宜苦寒之劑內疏之。脈弦絕澀者,難治,滑大柔和者,易治。經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其屬肝脾腎也明矣。若有患痔而兼疝,患疝而兼下疳,皆屬肝腎不足之變證,但用地黃丸、益氣湯,以滋化源為善。若專服寒涼治火者,無不致禍。
白話文:
如果破裂後沒有癒合,就會形成漏症。有的人會肛門疼痛,有的會陰部疼痛,有的會腸道疼痛,有的還會從傷口流出穢物,雖然症狀不同,但治療方法卻很相似。如果腸頭腫成塊狀,就是濕熱引起的。如果疼痛,就是風熱引起的。如果大便乾燥難解,就是火氣過盛。如果潰爛化膿,就是熱氣過盛導致血瘀。應該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
治療方法如下:剛開始出現發熱、疼痛、便秘,小便不順暢的,應該清熱涼血、潤燥疏風。如果氣血虛弱,因寒涼損傷而導致疾病,應該調理脾胃、滋補陰精。如果大便秘結或疼痛,應該潤燥除濕。如果肛門墜痛,應該瀉火導濕。如果肛門墜痛、腫脹、瘙癢,應該祛風勝濕。如果小便澀滯、腫痛,應該清肝導濕。如果已經形成漏症,應該以養元氣、補陰精為主。
總之,痔漏下血如果服用涼血藥物沒有效果,一定是因為中氣虛弱,不能收攝血液,只有服用補中升陽的藥物才能治癒,切忌服用寒涼藥物。也有些人因食用濕熱的食物,導致腸道積熱而流出膿血,應該服用苦寒藥物內疏之。脈象弦緊澀的,難以治療,脈象滑大柔和的,容易治療。古籍記載:因過度飽食,導致筋脈橫解,腸道積熱形成痔瘡。這說明痔瘡與肝、脾、腎有關。如果患有痔瘡,還伴隨疝氣,或患有疝氣,還伴隨下疳,都是肝腎不足的變證,可以服用地黃丸、益氣湯等滋陰補腎的藥物。如果只服用寒涼藥物來治火,必定會導致禍患。
一男子,患痔成漏,每登廁則痛,以秦艽防風湯加條芩、枳殼,四劑而愈。以四物加升麻、芩、連、荊、防,不復作。
一男子,患痔漏,每登廁則肛門下脫作痛,良久方收,以秦艽防風湯,數劑少愈。乃去大黃加黃耆、川芎、芍藥,而痛止。更以變證,二十餘劑後,再不脫。
一儒者,膿血淋漓,口乾作渴,晡熱便血,自汗盜汗。余謂此肝腎陰虛也,不信。仍服四物芩連知柏之類,食少泄嘔。余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姜,脾胃漸醒。後用六味丸朝夕服,兩月餘,諸證悉愈。
白話文:
一位男性,患有痔漏病,每次上廁所都會感到疼痛。使用秦艽防風湯加上條芩和枳殼,四劑藥後痊癒。之後,改用四物湯加上升麻、黃芩、黃連、荊芥、防風,不再發作。
又一位男性,同樣患有痔漏病,每次上廁所時肛門會下垂並感到疼痛,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使用秦艽防風湯,幾劑藥後有些好轉。於是去掉大黃,加上黃耆、川芎、芍藥,疼痛就停止了。對於症狀有所改變的情況,經過二十多劑藥後,就不再下垂了。
一位學者,出現膿血淋灕、口乾口渴、下午發熱、大便出血,自汗盜汗的情況。我認為這是肝腎陰虛的表現,但他不相信我的診斷。他仍服用四物湯、黃芩、黃連、知母這類藥物,但出現食慾減退、腹瀉嘔吐的情況。我首先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炮姜,他的脾胃逐漸恢復。後來使用六味丸早晚服用,兩個多月後,所有症狀都痊癒。
一男子患此,服寒涼之劑,清晨去後不實,食少體倦,口乾作渴,小腹重墜。余用補中益氣湯而下墜頓止,用四神丸而食進便實,用地黃丸而瘡尋愈。(俱薛按)
一男子,臟毒下血,服寒涼敗毒藥,不惟不能止,且飲食日減,肢體愈倦,脈數而澀。先以補中益氣湯,數劑少止。更以六君子湯加升麻、炮姜,四劑而止。乃去炮姜加芎、歸,月餘脾胃亦愈。嘗治積熱成風下血者,先以敗毒散散之。胃寒氣弱者,用四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補之,並效。
白話文:
一位男子患病,服用寒涼藥物,清晨排便不順暢,食慾不振,身體疲倦,口乾舌燥,小腹沉重下墜。我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下墜症狀立刻止住,服用四神丸後,飲食進食便正常,服用地黃丸後,瘡傷逐漸痊癒。
另一位男子,臟腑積毒導致下血,服用寒涼敗毒藥,不僅無法止血,而且食慾日漸減退,肢體更加疲倦,脈象數而澀。我先以補中益氣湯治療,服用了幾劑後血止住。之後再用六君子湯加入升麻、炮姜,四劑後血止住。然後去除炮姜,加入芎、歸,一個多月後,脾胃功能也恢復正常。我曾經治療過積熱化風導致下血的患者,先用敗毒散散寒去熱。如果胃寒氣弱,就用四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補益,也都取得了療效。
一男子,臟毒下血,脾氣素弱,用六君子湯加芎歸、枳殼、地榆、槐花,治之而愈。後因謀事血復下,諸藥不應。余意,思慮傷脾所致,遂投以歸脾湯,四劑而痊。大抵此證所致之由不一,當究其因而治之。丹溪云芎歸湯一劑,乃調血之上品。熱加赤茯苓、槐花,冷加白茯苓、木香,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
雖然血氣出於穀氣,故大腸下血,以胃藥收功,宜四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以枳殼散、小烏沉湯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經絡矣。凡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又云,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營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臟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者,清而色鮮。
白話文:
一位男子,體內有毒素導致出血,脾氣本來就虛弱,醫生使用了六君子湯,並加入川芎、當歸、枳殼、地榆、槐花,治療後痊癒。後來因為心事重重,血又再次流下,服用之前的藥物卻無效。我認為是思慮過度傷了脾臟導致的,於是給他服用歸脾湯,四劑之後就痊癒了。總之,這種病症的成因很多,必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丹溪先生說,芎歸湯一劑,就能調理血液,堪稱上品。如果患者體質偏熱,就加入赤茯苓、槐花;如果體質偏寒,就加入白茯苓、木香,這就是從根源着手治療的道理。
雖然血液來自於食物,所以大腸出血,可以用胃藥來治療,可以用四君子湯,或是參苓白朮散,加入枳殼散、小烏沉湯來配合,胃氣恢復,血液自然就會循行經絡了。凡是腸風的患者,都是因為邪氣入侵,隨着外感而發病。臟毒則是毒素積聚已久才發病。此外,坐臥風寒、醉酒飽食、勞累過度、吃生冷食物、喝酒吃辛辣的食物,都會導致營血失調,滲入大腸,這是腸風臟毒發生的原因。伴隨發熱出血的,血液清亮鮮紅。
挾冷下血者,濁而色黯。清則為腸風,濁者為臟毒。先便而後血者,其來遠。先血而後便者,其來近。治法大要,先當解散脾胃風邪。熱則敗毒散;冷則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當歸,後隨其冷熱治之。
一婦人,素患痔漏,每因熱則下血數滴,以四物湯加黃連,治之即愈。後為大勞,瘡發腫痛,經水不止,脈洪大無力。此勞傷血氣,火動而然也。用八珍湯加芩、連、蒲黃,二劑而止。後去蒲黃芩連加地骨皮,數劑而安。丹溪曰:婦人崩中者,由臟府傷損衝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受寒而導致出血,血色會呈現混濁黯淡。如果血色清亮,屬於腸風,如果血色混濁,則是臟腑有毒。先排便後出血,說明出血源頭較遠;先出血後排便,則出血源頭較近。治療原則首先要散解脾胃風寒,熱則用敗毒散,寒則用不換金正氣散,並加入川芎當歸,之後再根據寒熱情況進行治療。
一位婦人,平時患有痔瘡,每次因為發熱就會滴出血,服用四物湯加黃連後即痊癒。後來因為過度勞累,痔瘡發腫疼痛,月經不斷,脈象洪大無力。這是因為勞傷血氣,導致內火上升而引起的。用八珍湯加入黃芩、黃連、蒲黃,兩劑後就止血了。之後去除蒲黃、黃芩、黃連,加入地骨皮,服用了幾劑後就恢復正常。丹溪先生說:婦女崩漏的原因是臟腑受損,衝任二脈受損,血氣兩虛所致。
若勞動過極,臟府俱傷,以致衝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中暴下,治宜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劑,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正矣。(俱薛按)
白話文:
如果勞累過度,使得五臟六腑都受到損傷,導致衝脈和任脈的氣血虛弱,無法控制經血的流通,因此突然大量出血,這被稱為「崩中暴下」。治療上應使用能大補氣血的藥物,同時調養脾胃功能,並適當地加入能鎮靜心火的藥品,針對心臟進行治療。補充陰液,減少陽氣,經血自然就能正常運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