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21)

1. 和陣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如腫不退,倍加白朮,並枳實麩炒一錢。

白朮芍藥湯,治脾經受濕水泄,體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或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宜此和之。

白朮(炒),芍藥(炒,各一兩),甘草(炒,半兩)

上每用一兩,水煎服。

(草窗),白朮芍藥散,治痛瀉要方。

白朮(炒,三兩),芍藥(炒,二兩),陳皮(炒,兩半),防風(一兩)

上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久瀉者加炒升麻六錢。

(《金匱》),苓桂術甘草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凡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此方主之。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小便則利。

神朮散,治傷寒頭痛身熱等證。

蒼朮(二錢),川芎,藁本,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不拘時服。

(《局方》),神朮散,方在散陣。治四時瘟疫,頭疼發熱。

(海藏),神術湯,治風濕惡寒脈緊。

蒼朮,防風,甘草

上㕮咀。加蔥白煎服。治剛痓汗者,加羌活,或獨活、麻黃。

(《約說》),沉香降氣散,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塞,或留飲吞酸,脅下妨悶。

沉香(二錢八分),砂仁(七錢半),香附子(去毛,鹽水炒,六兩二錢五分),炙甘草(五錢五分)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不拘時服,或淡薑湯亦可。

(《和劑》),蘇子降氣湯,治心腹脹滿,喘促氣急,消痰進食。

蘇子(炒),半夏曲,前胡,當歸,陳皮,厚朴(制,各八分),桂,甘草(各三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醫林》),小降氣湯,治濁氣在上,痰涎壅盛。

家紫蘇,臺烏藥,白芍,陳皮(各二錢),炙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統旨》),木香順氣散,治氣滯腹痛脅痛。

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陳皮,枳殼,砂仁,厚朴(制),蒼朮(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局方》),木香調氣散

木香,白檀香,白豆蔻,丁香(各二錢),炙甘草,藿香(各八錢),砂仁(四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流氣飲子,治三焦氣壅,五臟不和,胸膈痞滿,肩背攻痛,嘔吐氣喘,痰盛浮腫等證。即外科方脈流氣飲。

木香(磨汁),檳榔,青皮,陳皮,枳殼,烏藥,大腹皮,枳實,茯苓,紫蘇,桔梗,防風,黃耆,當歸,川芎,芍藥,甘草,半夏(制,各(等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和劑》),二十四味流氣飲,調營衛,利三焦,行痞滯,消腫脹。

紫蘇,陳皮,青皮,厚朴(制),炙甘草,香附(炒,各四兩),木通(二兩),大腹皮,丁香皮檳榔,肉桂,木香,草果,莪朮(炮),藿香(各一兩半),麥冬,人參,白朮,赤茯苓,木瓜白芷,半夏,枳殼(炒),石菖蒲(各一兩)

白話文:

[和陣]

用兩碗水,加三片生薑,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服用。如果腫脹不消退,可將白朮的用量加倍,並加入麩炒過的枳實一錢。

白朮芍藥湯,用來治療因脾經受濕而引起的水瀉,身體感覺沉重微脹,疲倦無力,沒有食慾,或是突然腹瀉多次,食物無法消化,用此方來調和。

白朮(炒過)、芍藥(炒過),各一兩,甘草(炒過),半兩。

每次使用一兩,用水煎煮後服用。

(草窗)白朮芍藥散,是治療腹瀉疼痛的重要方劑。

白朮(炒過),三兩,芍藥(炒過),二兩,陳皮(炒過),二兩半,防風,一兩。

可以煎煮、製成藥丸或散劑服用。如果是長期腹瀉,可加入炒過的升麻六錢。

(《金匱》) 苓桂術甘草湯,對於痰飲病,應使用溫性藥物來調和。

凡是心下有痰飲,胸脅脹滿,頭暈,都可用此方。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用六升水煮至三升,溫服,分三次服用,小便就會順暢。

神朮散,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身體發熱等症狀。

蒼朮,二錢,川芎、藁本、甘草,各一錢。

用兩碗水,加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一碗,不拘時間服用。

(《局方》) 神朮散,這個方子在散劑的章節中,用來治療四時瘟疫引起的頭痛發熱。

(海藏) 神術湯,用來治療風濕引起的怕冷、脈搏緊促。

蒼朮、防風、甘草。

將藥材切碎,加入蔥白一起煎服。若是治療剛痓並且有汗者,可以加入羌活,或是獨活、麻黃。

(《約說》) 沉香降氣散,用來治療陰陽阻塞、氣機不順暢、胸膈堵塞、或是胃中有留飲而吞酸、脅下悶痛。

沉香,二錢八分,砂仁,七錢半,香附子(去毛,用鹽水炒過),六兩二錢五分,炙甘草,五錢五分。

將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少許鹽,用滾燙的開水沖調,不拘時間服用,或是用淡薑湯也可以。

(《和劑》) 蘇子降氣湯,用來治療心腹脹滿、喘息急促、化痰、增進食慾。

蘇子(炒過)、半夏曲、前胡、當歸、陳皮、厚朴(制過),各八分,桂、甘草,各三分。

用兩碗水,加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服用。

(《醫林》) 小降氣湯,用來治療濁氣停留在上,痰涎堆積。

家紫蘇、臺烏藥、白芍、陳皮,各二錢,炙甘草,五分。

用一碗半的水,加三片生薑,一顆紅棗,煎煮至剩七分,在飯後服用。

(《統旨》) 木香順氣散,用來治療氣滯引起的腹痛、脅痛。

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陳皮、枳殼、砂仁、厚朴(制過)、蒼朮,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用兩碗水,加三片生薑,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服用。

(《局方》) 木香調氣散

木香、白檀香、白豆蔻、丁香,各二錢,炙甘草、藿香,各八錢,砂仁,四錢。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少許鹽,用滾燙的開水沖服。

流氣飲子,用來治療三焦氣機壅塞、五臟不和、胸膈痞滿、肩背疼痛、嘔吐氣喘、痰多浮腫等症狀。也就是外科方脈中的流氣飲。

木香(磨汁)、檳榔、青皮、陳皮、枳殼、烏藥、大腹皮、枳實、茯苓、紫蘇、桔梗、防風、黃耆、當歸、川芎、芍藥、甘草、半夏(制過),各等份。

用一碗半的水,加三片生薑,一顆紅棗,煎服。

(《和劑》) 二十四味流氣飲,用來調和營衛、疏利三焦、運行氣滯、消除腫脹。

紫蘇、陳皮、青皮、厚朴(制過)、炙甘草、香附(炒過),各四兩,木通,二兩,大腹皮、丁香皮、檳榔、肉桂、木香、草果、莪朮(炮過)、藿香,各一兩半,麥冬、人參、白朮、赤茯苓、木瓜、白芷、半夏、枳殼(炒過)、石菖蒲,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