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卷之三十二貫集·雜證謨
2. 腳氣
3. 經義
《太陰陽明論》曰: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通評虛實論》曰: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臟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禁濕地濡衣。
《調經論》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五常政大論》曰:太陰司天,濕氣下臨。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陽司天之政,民病寒濕,發肌肉萎,足萎不收。太陰司天之政,民病寒濕,腹滿,身䐜憤,胕腫。太陰所致為重,胕腫。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經脈篇》曰:胃病則大腹水腫,膝臏腫痛。足陽明實則狂,顛虛則足不收,脛枯。
《平人氣象論》曰:足脛腫曰水。
白話文:
經義
《太陰陽明論》說:陽氣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陰氣容易受到濕邪侵襲。風邪侵犯人體,通常是上半身先感受到;濕邪侵犯人體,通常是下半身先感受到。如果身體虛弱時又受到清濕之邪侵襲,那麼疾病通常從下半身開始;如果身體虛弱時又受到風雨之邪侵襲,那麼疾病通常從上半身開始。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身體上半部分出現病症,多半是受到風邪侵襲;身體下半部分出現病症,多半是受到濕邪侵襲。
《陰陽應象大論》說:地面的濕氣,如果侵犯人體,會傷害皮膚、肌肉和筋脈。
《通評虛實論》說:腳步不穩、行走困難,通常是受到寒邪、風邪和濕邪侵襲所致的疾病。
《臟氣法時論》說:脾臟最怕濕邪,應當趕緊吃一些味道苦的食物來去除濕氣,並且要避免待在潮濕的地方,以及穿著潮濕的衣服。
《調經論》說:當人體受到寒濕之邪侵襲時,皮膚會失去收縮能力,肌肉會變得僵硬緊繃,營血運行會變得澀滯,衛氣也會散失,所以說這是身體虛弱的表現。這種虛弱的狀態,是因為身體內正氣不足,按壓身體時,氣血就會湧上來,讓局部感到溫暖,所以反而感覺舒適不痛。
《五常政大論》說:當太陰之氣主導氣候時,濕氣就會從天空降臨大地。
《六元正紀大論》說:當太陽之氣主導氣候時,人們容易患上寒濕之病,表現為肌肉萎縮,腳部萎軟無力。當太陰之氣主導氣候時,人們容易患上寒濕之病,表現為腹部脹滿、身體腫脹、腳踝腫大。太陰之氣導致的病症通常比較嚴重,特別是腳踝腫脹。
《生氣通天論》說:因為氣機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身體腫脹,如果四肢的氣機都出現問題,那麼陽氣就會衰竭。
《經脈篇》說:胃部有病,會導致腹部脹大、出現水腫,膝蓋和骨頭也會腫痛。如果足陽明經氣過於旺盛,人就會出現癲狂的症狀;如果足陽明經氣虛弱,人就會腳部無力,無法抬起,小腿也會萎縮乾枯。
《平人氣象論》說:腳和小腿腫脹,就是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