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五條)

腳氣之說,古所無也。自晉蘇敬始有此名。然其腫痛麻頑,即經之所謂痹也;其縱緩不收,即經之所謂痿也;其甚而上衝,即經之所謂厥逆也。逮夫後世,則有類傷寒四證,而以腳氣居其一。謂凡頭痛發熱,身痛便閉,而但見腳膝屈弱無力者,便是腳氣。此說太混,予不然之。

夫腳氣本水濕下壅之病,而實非陽邪外感證也,若諸證之兼見者,則或有之,若以外感之腳軟者,便認作腳氣,則淆亂意見,大不通也。茲予刪諸繁瑣,述其節要,法既無遺,庶便理會。

一、腳氣之證,其初甚微,飲食動作,無不如故,或無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病後而漸得之,及其病也,則自膝至足,或見麻痹,或見冷痛,或見痿弱,或見攣急,或腫,或不腫,或日漸枯細,或蒸蒸惡熱,或洒洒惡寒,或如冰冷,或如火熱,或到底能食,或不能食,或有物如指,發自腨腸,而氣上衝心,是皆腳氣之正病也。

其有為發熱頭痛,寒熱往來,或腹內作痛,或見飲食則嘔吐,或惡聞食氣,或不欲見明,或語言錯亂,精神昏憒,是皆腳氣之兼證也。大抵此證有緩急:緩者,其來漸,或二三月而日甚;急者,其來速,或一二日而即起。治之若緩,恐其氣上衝心,亦能殺人。

一、腳氣之因有二:一則自外而感,一則自內而致也。自外而感者,以陰寒水濕雨霧之氣,或坐臥濕地,致令濕邪襲人皮肉筋脈。而凡清濕襲虛,則病始於下,致為腿足之病,此外因也。自內而致者,以肥甘過度,酒醴無節,或多食乳酪濕熱等物,致令熱壅下焦,走注足脛,而日漸腫痛,或上連手節者,此內因也。

然在古人,謂南方卑濕,病多外因,北方嗜酒酪,病多內因,此固一說;然北方亦有寒濕,南方豈少酒濕,此固不必分南北。其或內或外,凡受邪氣,有病始於足,而漸致他證者,即腳氣之謂也,必察其因而治之,則自無失矣。

一、方書以腫為濕腳氣,不腫者為乾腳氣。濕者,宜除濕。乾者,宜行氣。

一、陳無擇曰:腳氣不專主一氣,亦不專在一經,兼有雜生諸病,未易分別,須尋經絡之陰陽,再察脈息之虛實,以為治也。凡自汗、走注者,為風勝。無汗、攣急、掣痛者,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燥熱為暑勝。若四氣兼中者,但察其多者為勝,分其表裡,以施治也。

白話文:

關於腳氣的說法,古代並沒有這個名稱。從晉朝蘇敬才開始有這個病名。但它所表現的腫脹疼痛、麻木不仁,其實就是醫學典籍中所說的「痹症」;它所表現的鬆弛無力、無法收縮,其實就是醫學典籍中所說的「痿症」;它嚴重時向上衝逆,其實就是醫學典籍中所說的「厥逆」。到了後世,有些人把腳氣歸類為類似傷寒的四種證候之一,認為凡是頭痛發熱、身體疼痛、大便不通,但卻出現腳膝彎曲無力的情況,就是腳氣。這種說法太過混亂,我不同意。

腳氣本來就是水濕向下壅滯的疾病,並非外感陽邪所引起的。如果出現上述各種症狀的合併表現,那或許還有可能,但如果把外感導致的腳軟就認為是腳氣,這就混淆了概念,大錯特錯了。現在我刪除那些繁瑣的說法,只講述重點,使治療方法沒有遺漏,以便大家理解。

一、腳氣這種疾病,初期症狀非常輕微,飲食和活動都像平常一樣,可能沒有其他疾病卻突然得了,也可能在生病之後慢慢得到。等到病情發作時,就會從膝蓋到腳出現麻木、冷痛、痿弱無力、拘攣抽筋等症狀,可能腫脹,也可能不腫脹,可能逐漸消瘦乾枯,可能感到發熱,也可能感到發冷,可能感覺冰冷,也可能感覺火熱,可能仍然能吃東西,也可能吃不下,可能有像手指大小的硬塊,從腿肚子發出來,並且氣向上衝到心臟。這些都是腳氣的主要症狀。

另外,還有一些腳氣的兼帶症狀,例如發熱頭痛、忽冷忽熱、腹痛、想吐、噁心、不喜歡聞到食物的味道、不喜歡看到光亮、說話顛三倒四、精神恍惚等。總體來說,這種疾病有緩慢和急速之分:緩慢的,病情慢慢加重,可能兩三個月才越來越嚴重;急速的,病情來得很快,可能一兩天就發作了。如果治療不夠及時,病情可能會向上衝到心臟,甚至會導致死亡。

一、腳氣的病因有兩種:一種是從外部感受的,一種是從內部產生的。從外部感受的是因為陰寒水濕、雨霧之氣,或是坐臥在潮濕的地方,導致濕邪侵入人體的皮膚、肌肉、經脈。通常來說,清濕之氣侵襲虛弱的身體,疾病就從下肢開始,導致腿腳生病,這是外在的病因。從內部產生的,是因為過度食用肥膩甘甜的食物、飲酒沒有節制,或是過多食用乳酪等濕熱之物,導致熱邪壅堵在下焦,向下流注到足部和脛骨,於是逐漸腫脹疼痛,有時也會向上連累到手部關節,這是內在的病因。

古代人認為南方地區潮濕,疾病多是外因引起的,北方人喜歡飲酒和食用乳酪,疾病多是內因引起的,這也是一種說法。但實際上北方也有寒濕,南方也不少飲酒吃濕熱食物的人,所以不必分南北。不管是內因還是外因,凡是受到邪氣,從腳開始發病,並且逐漸導致其他症狀的,就是所謂的腳氣。一定要仔細辨別病因,對症治療,這樣才不會有失誤。

一、醫書上認為腫脹的腳氣是濕腳氣,不腫脹的是乾腳氣。濕腳氣應該用祛濕的方法治療,乾腳氣應該用行氣的方法治療。

一、陳無擇說:腳氣不只是一種氣引起的,也不只局限於一條經脈,它會同時產生各種複雜的疾病,很難分辨清楚。必須仔細探究經絡陰陽的狀況,再觀察脈象的虛實,才能決定治療方法。凡是容易出汗、遊走不定疼痛的,是風邪偏盛;不出汗、拘攣抽筋、牽掣疼痛的,是寒邪偏盛;腫脹沉重的,是濕邪偏盛;煩躁口渴、發熱的,是暑邪偏盛。如果同時受到四種邪氣的侵襲,就觀察哪一種偏盛,再分清表裡,來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