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2)

1. 天地氣(一)

《方盛衰論》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太陰陽明論》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白話文:

《方盛衰論》說:當陰氣虛弱到極點時,天地的陽氣就會斷絕;當陽氣旺盛到極點時,大地的陰氣就會不足。陰陽兩種氣相互交合,這是高明的人所遵循的道理。陰陽交合,是陽氣先到,陰氣後到,因此聖人診察疾病的法則,就是依據陰陽氣的先後順序來掌握。

《太陰陽明論》說:喉嚨主管天地的陽氣,咽喉主管大地的陰氣。

2. 陰陽氣(二)

《至真要大論》帝曰: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帝曰:陽明,何謂也?曰:兩陽合明也。帝曰:厥陰何也?曰:兩陰交盡也,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

《太陰陽明論》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詳脾胃門)

《終始篇》曰: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

《痹論》岐伯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陰陽別論》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寒熱病篇》曰:足太陽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䐜目,陰氣盛則瞑目。

《口問篇》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大惑論》曰:夫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方盛衰論》曰: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帝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

白話文:

陰陽之氣(二)

《至真要大論》

黃帝問:我想了解陰陽的第三種含義,是什麼呢?岐伯回答說:氣的多少不同,作用也不同。黃帝問:什麼是陽明呢?岐伯回答說:是兩陽之氣結合而光明。黃帝問:什麼是厥陰呢?岐伯回答說:是兩陰之氣交合到盡頭。陰陽之氣互相維持,就像秤桿一樣不能失去平衡。陰陽之氣,清靜平和就能產生萬物,使身體正常運作;如果妄動,就會引起嚴重的疾病,這就是陰陽之氣的道理。

《生氣通天論》

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如果失去它應有的位置,就會減損壽命,無法顯現生命的光彩。所以天的運行應當像太陽一樣光明。因此,陽氣是向上發散的,是保護身體外表的。陽氣如果過度勞累就會散張,導致精氣耗盡,積累在夏天,使人出現昏厥,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像房屋倒塌一樣崩潰,像水流一樣無法停止。陽氣如果大怒,就會導致形體和氣血耗盡,血向上湧,使人出現昏厥。陽氣充盈就能滋養精神,柔和就能滋養筋骨。

如果陽氣的開闔功能失調,寒氣就會侵入,產生嚴重的脊柱彎曲。陰氣是收藏精氣並促使身體活動的;陽氣是保護身體外部使其穩固的。如果陰氣不能勝過陽氣,脈搏就會虛弱,流動加快,甚至會發狂。如果陽氣不能勝過陰氣,五臟的氣就會相互爭鬥,九竅不通暢。所以,聖人會調理陰陽,使筋脈協調,骨髓堅固,氣血順暢。這樣就能達到內外調和,邪氣無法侵犯,耳聰目明,精神恢復正常。如果陽氣過於強盛而不能收斂,陰氣就會耗盡。

陰氣平和,陽氣潛藏,精神就能安定。如果陰陽分離,精氣就會耗盡。

《陰陽應象大論》

陽氣化生為氣,陰氣形成物質。寒冷到極致會產生熱,熱到極致會產生寒。寒氣產生濁氣,熱氣產生清氣。清氣下降,就會產生腹瀉;濁氣上升,就會產生腹脹。旺盛的火氣會衰弱,微弱的火氣會強盛。旺盛的火氣會消耗氣,氣會滋養微弱的火氣。旺盛的火氣會散失氣,微弱的火氣會產生氣。陰氣過盛,陽氣就會生病;陽氣過盛,陰氣就會生病。陽氣過盛會產生熱,陰氣過盛會產生寒。嚴重的寒冷會產生熱,嚴重的熱會產生寒。

寒冷會損傷形體,熱會損傷氣。氣受傷會產生疼痛,形體受傷會產生腫脹。所以,先痛後腫是氣損傷形體;先腫後痛是形體損傷氣。人到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一半,生活起居開始衰退。人到五十歲,身體變重,耳目也不再靈敏。人到六十歲,陰氣衰退,氣大衰弱,九竅不利,下部虛弱,上部充實,眼淚鼻涕都會流出來。所以說:了解陰陽的道理就會強壯,不了解就會衰老。

《太陰陽明論》

陽氣是天的氣,主導在外;陰氣是地的氣,主導在內。所以陽氣運行的道路是實的,陰氣運行的道路是虛的。陰氣從腳向上走到頭,再向下沿著手臂走到指尖;陽氣從手向上走到頭,再向下走到腳。所以說:陽氣生病是從上走到盡頭再向下走,陰氣生病是從下走到盡頭再向上走。(詳見脾胃部分)

《終始篇》

陰氣主導五臟,陽氣主導六腑。陽氣從四肢末端接受,陰氣從五臟接受。

《痹論》

岐伯說:陰氣平靜的時候,精神就會潛藏;如果躁動不安,就會消散。如果飲食過量,就會損傷腸胃。

《陰陽別論》

如果剛強的陽氣與剛強的陽氣相搏,陽氣就會消散,陰氣也會消亡。如果陰氣柔弱,陽氣剛強,就會導致陰陽不協調,經氣也會斷絕。

《寒熱病篇》

足太陽經的陽氣進入大腦就會分開。陰蹺脈和陽蹺脈,陰陽之氣相互交會。陽氣進入陰,陰氣進入陽,在眼角處交會。陽氣盛就會眼脹,陰氣盛就會閉眼。

《口問篇》

陽氣耗盡,陰氣盛,眼睛就會閉上;陰氣耗盡,陽氣盛,就會醒來。

《大惑論》

衛氣白天在陽分運行,夜晚在陰分運行。所以陽氣耗盡就會睡覺,陰氣耗盡就會醒來。

《方盛衰論》

雷公問:氣的多少,什麼是逆?什麼是順?黃帝說:陽氣從左邊運行,陰氣從右邊運行,年老的人氣從上而下,年輕的人氣從下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