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1)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1)
1. 天地氣(一)
《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詳二十九卷,遺精門)
《天元紀大論》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生氣通天論》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於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勿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四氣調神論》曰: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惟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天地之氣,盈虛如何?岐伯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五常政大論》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故其何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小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
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大小之異耳。
《五運行大論》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憑乎?曰:大氣舉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
白話文:
天地之氣(一)
《本神篇》說:天賦予我們的本質是「德」,地賦予我們的是「氣」,德的運行和氣的充盈不足,才有了生命的產生。(詳細內容在第二十九卷的遺精門)
《天元紀大論》說:在天上是「氣」,在地上則形成「形體」,形體與氣互相感應,就能化生出萬物。
《生氣通天論》黃帝問:自古以來能與天相通,是生命根本的要素,這個根本源於陰陽。在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人體的氣通過九州、九竅、五臟和十二節等部位,與天上的氣相通。生命有五種,氣有三種,如果常常違反這些原則,邪氣就會傷害人,這關乎壽命的長短。清淨的天氣,能使人意志安定,順應天氣變化,陽氣就會穩固,即使有外邪,也不能傷害人,這是因為順應了時序。所以,聖人能傳遞精神,吸收天氣的精華,從而達到神明的境界。如果失去這些原則,就會導致體內九竅閉塞,體外肌肉壅滯,衛氣渙散,這就叫做自我傷害,是氣的損耗。
《陰陽應象大論》說:清輕的陽氣是天,渾濁的陰氣是地;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雨來自地氣,雲來自天氣。所以,清陽之氣從上竅出來,濁陰之氣從下竅出來;清陽之氣發散於皮膚紋理,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只有賢人能上應天道來養護頭部,下效地道來養護足部,中間遵循人事來養護五臟。天氣與肺相通,地氣與咽喉相通,風氣與肝相通,雷氣與心相通,穀氣與脾相通,雨氣與腎相通。
六經(經絡)像河流,腸胃像大海,九竅是水氣注入的地方。將天地比作陰陽,陽氣散發的汗,就像天地的雨水;陽氣運行,就像天地的疾風。暴躁的氣像雷,逆行的氣像陽。因此,治理身體如果不效法天地的規律,不遵循大地的法則,災禍就會降臨。
《四氣調神論》說:天氣是清淨光明的,它蕴藏的德性不會停止,所以不會下降。如果天氣陰暗,日月的光輝也會暗淡,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陽氣閉塞,地氣昏暗不明,雲霧不精純,那麼,天上應當降下的白露就不會出現。如果天地之氣不能相互交通,萬物的生命就無法得到滋養,得不到滋養就會使樹木枯死。惡氣不能發散,風雨不合時宜,白露不能降下,植物就會枯萎不繁榮。如果賊風屢屢來襲,暴雨頻頻發生,天地四時不能相互調和,與自然規律相悖,就會走向滅亡。只有聖人能遵循自然規律,所以身體沒有奇特的疾病,萬物也不會失去生機,生命力不會枯竭。
《六元正紀大論》黃帝問:天地之氣的盈虛變化是怎樣的?岐伯回答說:天氣不足,地氣就隨之不足;地氣不足,天氣也隨之不足。運氣居於其中,且常常先於天地之氣發生變化。所以,如果上面的氣過於旺盛,天氣就會下降;如果下面的氣過於旺盛,地氣就會上升,氣的盛衰變化會產生細微的差別。輕微的變化,差異就小;嚴重的變化,差異就大。嚴重的變化會導致氣的地位互換,氣的交流,就會產生大的變故,疾病就會發生。
《五常政大論》黃帝問:西北方天氣不足,左邊寒冷而右邊涼爽;東南方地氣不足,右邊炎熱而左邊溫和,這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說:這是陰陽之氣高低運行的規律和大小差異造成的。東南方屬於陽,陽氣的精微物質下降到下方,所以右邊炎熱而左邊溫和;西北方屬於陰,陰氣的精微物質奉養於上方,所以左邊寒冷而右邊涼爽。因此,地勢有高低,氣候有溫涼,地勢高的地方氣候寒冷,地勢低的地方氣候炎熱。
因此,適應寒冷涼爽之氣的,會感到脹滿;適應溫熱之氣的,會生瘡。用下降的方法可以消除脹滿,用發汗的方法可以消除瘡瘍,這就是皮膚紋理開合的常理,以及陰陽氣大小的差異。
《五運行大論》黃帝問:大地處於下方嗎?岐伯回答說:大地在人的下方,處於太空之中。黃帝問:依靠什麼來支撐呢?岐伯說:靠大氣來托舉。燥氣使大地乾燥,暑氣使大地蒸騰,風氣使大地運動,濕氣使大地潤澤,寒氣使大地堅實,火氣使大地溫暖。所以風寒之氣在下,燥熱之氣在上,濕氣在中間,火氣在其中遊走,寒暑六種氣候變化,才形成了空虛又化生萬物的狀態。
《方盛衰論》說:陰氣虛到極點,天氣就會斷絕;陽氣盛到極點,地氣就會不足。陰陽交合,是修道之人所要遵循的法則。陰陽交合是指陽氣先到,陰氣後到,所以聖人診斷疾病時,要根據陰陽先後到來的順序來把握病情。
《太陰陽明論》說:喉嚨主導天氣的運行,咽喉主導地氣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