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2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28)

1. 腫瘍不足(二十六)

汪太夫人,年逾八十,腦疽已潰,發背繼生,頭如粟米,脈大無力。此膀胱經濕熱所致,然脈大無力,乃血氣衰也。遂以托裡消毒散數服,稍可。更加參耆之劑。雖瘡起而作渴,此氣血虛甚,以人參、黃耆各一兩,當歸、熟地各五錢,麥冬、五味各一錢,數服渴止而愈。此不有臟腑能言,氣血能告,豈能省悟。

病者至死,皆歸於命,深可哀也。又有患者,氣質素實,或有痰不服補劑,然不知膿血內潰,氣血並虛,豈不宜補。余常治瘡,陰用參耆大補之劑,陽書敗毒之名,與服之,俱不中滿,瘡亦隨效。虛甚者,尚加薑桂,甚至附子,未嘗有不效也。(薛按)

白話文:

汪老太太,八十多歲,腦部腫瘍已經潰爛,接著又長了發背(背部腫瘍),頭上長滿了像小米一樣的小膿皰,脈象洪大無力。這是膀胱經濕熱引起的,但脈象洪大無力,說明氣血衰弱。於是給她服用了一些托裡消毒的藥方,病情略有好轉。之後又加了一些補氣藥材。雖然瘡瘍長出來,病人卻感到口渴,這是因為氣血非常虛弱的緣故,於是處方人參、黃耆各一兩,當歸、熟地各五錢,麥冬、五味子各一錢,服用幾劑後,口渴症狀停止,病也就好了。這不正說明臟腑能反映病情,氣血能告知虛實嗎?可惜很多醫生不能領悟。

病人往往死於疾病,都歸咎於命運,實在令人悲痛。還有些病人,體質原本就比較強壯,或者有痰飲,不服補藥,但是卻不知道膿血在體內潰爛,導致氣血都虛弱了,怎麼能不補呢?我平時治療瘡瘍,暗地裡用人參、黃耆大補氣血,表面上卻用清熱解毒的藥名,一起服用,都不會覺得飽脹,瘡瘍也隨之好轉。如果虛弱得很厲害,還要加上生薑、桂枝,甚至附子,從來沒有不有效的。

2. 潰瘍(二十七)

立齋曰:膿熟不潰者,陽氣虛也,宜補之。瘀血不腐者,宜大補陽氣,更以桑木灸之。膿清不斂者,氣血俱虛,宜大補。膿後食少無睡,或發熱者,虛也,宜補之。倦怠懶言,食少不睡者,虛也,宜補之。寒氣襲於瘡口,不能收斂或陷下不斂者,溫補之。脈大無力,或澀微者,氣血俱虛也,峻補之。出血或膿多,煩躁不眠者,乃亡陽也,急補之。

凡膿潰而清,或瘡口不合,或聚腫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脫者,皆氣血俱虛也,非補不可。

凡膿血去多,瘡口雖合,尤當補益。務使氣血平復,否則更患他證,必難治療也。

又曰:大抵膿血大泄,當大補血氣為先,雖有他證,以未治之。凡癰疽大潰,發熱惡寒,皆屬氣血虛甚。若左手脈不足者,補血藥當多於補氣藥;右手脈不足者,補氣藥當多於補血藥,切不可發表。

大凡癰疽,全藉血氣為主,若患而不起,或潰而不腐,或不收斂,及膿少或清,皆血氣之虛也,俱宜大補之,最忌攻伐之劑。亦有膿反多者,乃氣血虛而不能禁止也。常見血氣充實之人患瘡者,必腫高色赤,易腐潰而膿且稠,又易於收斂。怯弱之人,多不起發,不腐潰,及難於收斂。

若不審察而妄投攻劑,虛虛之禍不免矣。及患後,更當調養。若瘰癧流注之屬,尤當補益也。否則更患他證,必難措治。慎之。

又曰:潰瘍若屬氣血俱虛,固所當補,若患腫瘍而氣血虛弱者,尤宜預補。否則雖潰而不斂矣。又凡大病之後,氣血未復,多致再發,若不調補,必變為他證而危,或誤以瘡毒復發,反行攻伐,則速其不起,深可為戒也。

又曰:若瘡瘍腫焮痛甚,煩躁脈大,則辛熱之劑,不但腫瘍不可用,即潰瘍亦不可用也。

《太平聖惠方》云:凡癰疽膿潰之後,脈微澀遲緩者,邪氣去而真氣將復也,為易愈。若脈來沉細而直者,裡虛而欲變證也。若膿血既去,則當脈靜身涼,腫消痛息,如傷寒表證之得汗也。若反發熱作渴,脈洪數者,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死無疑矣。

白話文:

潰瘍(二十七)

膿液成熟卻不潰爛,是因為陽氣不足,應該補益陽氣。瘀血不腐爛,應該大力補益陽氣,並用桑木灸療法。膿液稀薄收不住,是氣血都虛弱,應該大力補益。膿液排出後,食慾不振、睡眠不足,或發燒,都是虛弱的表現,應該補益。感到疲倦、懶得說話,食慾不振、睡眠不足,都是虛弱的表現,應該補益。寒氣入侵傷口,導致傷口無法癒合或凹陷難以癒合,應該溫補。脈象有力不足,或脈象細澀,都是氣血都虛弱,應該峻補。出血或膿液很多,煩躁不安、失眠,是陽氣耗損,應該緊急補益。

凡是膿液清稀,或傷口癒合不良,或腫脹不紅,肌膚冰冷,自汗面色蒼白,都是氣血都虛弱,必須補益。

即使膿血排得多,傷口雖然癒合,也應該進補,務必使氣血恢復平衡,否則會導致其他疾病,治療會更加困難。

膿血大量排出,應該首先大力補益血氣,即使有其他症狀,也要暫時不處理。凡是癰疽大面積潰爛,發熱惡寒,都是氣血虛弱的嚴重表現。如果左手脈象不足,補血藥物應該多於補氣藥物;如果右手脈象不足,補氣藥物應該多於補血藥物,絕對不能使用發散的藥物。

癰疽的痊癒完全依賴血氣,如果患病後沒有好轉,或潰爛而不腐化,或無法癒合,或膿液少或稀薄,都是血氣虛弱的表現,都應該大力補益,最忌諱使用攻伐的藥物。膿液反而很多,也是因為氣血虛弱,無法控制的緣故。常見血氣充實的人患瘡瘍,腫脹明顯、顏色紅潤,容易腐化潰爛,膿液濃稠,也容易癒合。體質虛弱的人,往往症狀不顯著,不腐化潰爛,而且難以癒合。

如果不仔細觀察就胡亂使用攻伐的藥物,虛弱的病情就更加危險。患病後,更應該調養身體。像是瘰癧、流注等疾病,更應該補益。否則會導致其他疾病,治療會非常棘手,務必謹慎。

潰瘍如果屬於氣血都虛弱,當然應該補益;如果患有腫瘍並且氣血虛弱,更應該預先補益。否則即使潰爛了也難以癒合。而且凡是大病之後,氣血尚未恢復,很容易再次發作,如果不調補,就會轉化為其他疾病而危及生命,或者誤以為是瘡毒復發,反而使用攻伐的藥物,就會加速病情惡化,這點必須引以為戒。

如果瘡瘍腫脹疼痛劇烈,煩躁不安,脈象有力而數,那麼辛熱的藥物,不僅腫瘍不能使用,即使潰瘍也不能使用。

《太平聖惠方》說:凡是癰疽膿潰之後,脈象微弱、澀滯緩慢,是邪氣已去,正氣將要恢復,容易痊癒。如果脈象來勢沉細而直,是裡虛將要轉變為其他症狀。如果膿血已經排出,就應該脈象平和、身體涼爽,腫脹消退、疼痛消失,就像傷寒表證得到汗出的效果。如果反而發熱口渴,脈象洪大而數,這是正氣虛弱而邪氣盛實,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