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七條)

暑本夏月之熱病,然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總由於暑。故其為病,則有陰陽二證:曰陰暑,曰陽暑,治猶冰炭,不可不辨也。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貪涼,不避寒氣,則或於深堂大廈,或於風地樹陰,或以乍熱乍寒之時,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於肌表,而病為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痠痛等證。

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陰暑,即傷寒也。惟宜溫散為主,當以傷寒法治之也。又有不慎口腹,過食生冷,以致寒涼傷臟,而為嘔吐、瀉痢、腹痛等證,此亦因暑受寒,但以寒邪在內,治宜溫中為主,是亦陰暑之屬也。陽暑者,乃因暑而受熱者也,在仲景即謂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時,或於長途,或於田野,不辭勞苦,以致熱毒傷陰,而病為頭痛煩躁,肌體大熱,大渴大汗,脈浮氣喘,或無氣以動等證。此以暑月受熱,故名陽暑。

治宜察氣之虛實,火之微甚,或補或清,以固其氣。此與陰暑之治,大有不同,若或因暑之名,而不分表裡,不察陰陽,則誤人不淺矣。

一、陰暑證,或在於表,或在於里。惟富貴安逸之人多有之。總由恣情任性,不慎風寒所致也。陽暑證,惟辛苦勞役之人多有之。由乎觸冒暑熱,有勢所不容已也。然暑熱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則犯之者少;陰寒襲入者,快而莫知,莫知則犯之者多。故凡有病暑者,陽暑不多見,而陰暑居其八九。

今之人治暑者,但見發熱頭痛等證,則必曰此中暑也。而所用無非寒涼,其不達也亦甚矣。

一、傷寒之病,雖同為寒邪,而名有不同也。傷暑之名,雖可同為暑邪,而病有不同也。傷寒之名有不同者,在冬之寒,即謂之正傷寒;在春之溫,即謂之溫病;在夏之暑,即謂之暑病。是溫病、暑病。亦皆傷寒之別名耳。經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即此謂也。

傷暑之病有不同者,其因暑而感寒者,寒則傷形,即傷寒也;因暑而受熱者,熱則傷氣,即傷暑也。是內傷外感,俱有暑病之不同耳。經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即此謂也。蓋氣盛身寒者,謂身受寒邪而氣無恙也,故曰傷寒。氣虛身熱者,謂身冒暑熱,而熱傷氣也,故曰傷暑。

此義人多不解,而謂傷寒者必身寒,則於理不通,而大昧經旨矣。

一、夏月盛暑之時,必令身有微汗,此養身之道,最得時宜者也。若必使快然無汗,則未免陰勝於陽,多致疾矣。觀之經曰:暑當與汗皆出,勿止。是言暑汗之勿宜止也。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是言暑汗不出之為病也。此夏月之汗宜否,蓋可知矣。

一、夏月伏陰續論,在前第二卷《傳忠錄》中。

白話文:

關於暑病的論證(共七條)

暑病是夏天炎熱引起的疾病,但有些人是中暑而生病,有些人則是因為暑熱導致其他疾病,雖然病症不同,但都跟暑熱有關。所以暑病可以分成兩種:陰暑和陽暑,這兩種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必須仔細分辨。

所謂陰暑,是因為暑熱而受寒導致的疾病。通常是怕熱貪涼的人,不注意避寒,可能在涼爽的大廳、陰涼的樹下,或是在忽冷忽熱的時候不注意保暖,導致寒氣侵入體表,引起發熱頭痛、無汗怕冷、身體僵硬、肢體痠痛等症狀。

這是因為在暑熱的月份受寒,所以稱為陰暑,其實就是傷寒的一種。治療上應該以溫散為主,採用治療傷寒的方法。另外,還有些人因為飲食不慎,吃了過多生冷的食物,導致寒涼之氣傷害內臟,引起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這也是因為暑熱受寒引起的,只是寒邪在體內,治療應該以溫中為主,也屬於陰暑的範疇。

所謂陽暑,是因為暑熱而受熱導致的疾病,在《傷寒論》中稱為中暍。通常是盛夏烈日下,或是長途跋涉、在田間勞作,不辭辛勞,導致熱毒損傷身體陰液,引起頭痛煩躁、身體發熱、口渴多汗、脈象浮盛、呼吸急促,甚至虛弱無力等症狀。這是因為在暑熱的月份受熱,所以稱為陽暑。

治療上應該仔細觀察身體氣虛的程度、火熱的輕重,分別採取補氣或清熱的方法,來穩固元氣。這與治療陰暑的方法截然不同。如果只是因為病名叫做「暑」,而不區分表裡、陰陽,會造成很大的誤診。

一、陰暑的病症,可能在體表,也可能在體內。多發生在生活安逸的富貴人家,通常是因為放縱任性、不注意風寒所引起的。而陽暑的病症,多發生在辛勤勞動的人,是因為接觸暑熱,有時也是不得已。然而,暑熱逼人,人們知道畏懼而會躲避,所以陽暑比較少見;陰寒侵入,人們往往不察覺,所以陰暑的發病率很高,十有八九都是陰暑。

現在的人治療暑病,只要看到發熱頭痛等症狀,就認為是中暑,使用的藥物也都是寒涼之藥,這種治療方法實在是很不恰當。

二、傷寒的疾病,雖然都屬於寒邪,但名稱不同。同樣的,暑病的名稱,雖然都屬於暑邪,但病症也不同。傷寒的名稱不同,是因為冬季的寒邪稱為正傷寒;春季的溫邪稱為溫病;夏季的暑邪稱為暑病。所以溫病、暑病,都是傷寒的別名。《黃帝內經》說:「冬天感受寒邪,春天一定會得溫病。」又說:「凡是傷寒變成溫病的,在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在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就是這個意思。

暑病的病症不同,是因為感受暑熱又感受寒邪的,寒邪會傷害身體,就是傷寒;因為感受暑熱而受熱的,熱邪會傷害身體的氣,就是傷暑。所以內傷、外感都有暑病的不同。《黃帝內經》說:「氣盛身體發寒,是得傷寒;氣虛身體發熱,是得傷暑。」就是這個意思。所謂氣盛身體發寒,是指身體感受寒邪而氣沒有受損,所以叫做傷寒。所謂氣虛身體發熱,是指身體感受暑熱,而熱邪傷害了氣,所以叫做傷暑。

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認為傷寒一定是身體發寒,這是不符合道理,而且大大誤解了《黃帝內經》的旨意。

三、夏天酷暑時,身體應該要有微微的出汗,這是養生的方法,最符合時節。如果一定想要身體不出汗,恐怕會導致陰氣勝過陽氣,容易生病。《黃帝內經》說:「暑熱的時候應該要汗出,不要阻止。」就是說暑熱時不應該阻止汗出。又說:「夏天暑熱時不出汗,秋天會得瘧疾。」就是說夏天不出汗會生病。所以夏天應該要不要出汗,道理就很清楚了。

四、關於夏季陰氣潛藏的論述,在《傳忠錄》第二卷中已經提到。

五、暑病有八種症狀:脈象虛弱、自汗、身體發熱、背部發冷、面部污垢、煩躁口渴、手腳稍微發冷、身體沉重。治療這種病症,應該以調理元氣為主,清熱為輔。

六、中暑而死的人,絕對不可以讓他受冷,一受冷就會死亡。應該用溫熱的東西保護他的肚臍,慢慢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