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7)

1. 述古(共二條)

《金匱要略》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緩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濕家,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

若下痢不止者,亦死。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說: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沉細緩慢的,叫做濕痹。濕痹的症狀是,小便不暢,大便反而通暢,要以利尿為主。濕痹的患者,全身疼痛,發熱,面色像被熏黃一樣。濕痹患者,只會出頭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如果過早使用瀉下藥,就會出現呃逆,或胸悶,小便不暢,舌苔如胎盤一樣,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部有寒,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了,因此口乾舌燥,煩躁不安。濕痹患者使用瀉下藥後,額頭出汗,微微喘氣,小便不暢的,會死亡。

如果出現持續腹瀉的,也會死亡。風濕互相搏擊,全身疼痛,應該要出汗才能解除,但遇到天陰雨不斷。醫生說:這種情況可以發汗,為什麼發汗後病症沒有好轉呢?因為發汗後,汗出得太多,只驅走了風氣,濕氣還留在體內,所以沒有好轉。治療風濕,要發汗,但只微微似要出汗,風濕就會一起消失。

治法曰: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白朮附子湯主之。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治法說明:

濕邪入侵導致身體煩躁疼痛,宜用麻黃加朮湯發汗,切忌用火攻法。

若患者全身疼痛,發熱,午後症状加重,稱為風濕。 此病多因汗出受風或長期受寒所致。宜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

若風濕脈象浮緩,身體沉重,出汗怕風,可用防己黃耆湯治療。

若傷寒病程八九日,風濕夾雜,身體疼痛,不能翻身,不嘔不渴,脈象浮虛而澀,可用桂枝附子湯治療。 若同時出現大便乾結,小便自利,可用白朮附子湯治療。

若風濕夾雜,骨節疼痛煩躁,抽痛難以伸屈,靠近則疼痛加劇,出汗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願穿衣,或身體輕微腫脹,可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陳無擇曰:脾虛多病濕,內因酒面積多,過飲湯液,停滯膩物,燒炙膏粱過度,氣熱熏蒸,濁液不行,湧溢於中,此濕從內作。外因坐臥濕地,霧露陰雨所客,澡浴為風所閉,涉水為濕所郁,鬱於表腠則發黃。故經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膚筋脈,此濕從外生。可見內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故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

白話文:

陳無擇說:脾臟虛弱容易招致濕氣,內因是經常飲酒,過度飲用湯水,積聚油膩食物,過量食用燒烤和油膩的食物,造成氣機熱盛,濁液無法運行,溢出體內,這就是內濕。外因是久坐潮濕的地方,被霧露雨水侵襲,洗澡後被風吹閉,涉水後濕氣鬱積,表皮腠理受阻則會出現發黃。因此經書上說:「地上的濕氣,感之則會損害人體的皮膚、筋脈。」這就是外濕。可以看出無論是內濕還是外濕,都源於脾氣虛弱,濕邪趁虛而入。所以說:強壯的人氣血流通則可以康復,體弱的人濕氣停滯則會生病。

2. 濕證論列方

五苓散(和一八二),四苓散(和一八七),麻黃加朮湯(散二),平胃散(和十七),茵陳飲(新寒八),桂枝附子湯(熱三十),五積散(散三九),六味丸(補百二十),防己黃耆湯(和一七六),胃關煎(新熱九),佐關煎(新熱十),白朮附子湯(熱二九),聖朮煎(新熱二五),滲濕湯(和一七四),大分清飲(新寒五),金匱腎氣丸(補一二四),理中湯(熱一),小分清飲(新和十),甘草附子湯(熱三十),八味丸(補一二一),加味五苓散(和一八四),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散四)

白話文:

五苓散、四苓散、麻黃加朮湯、平胃散、茵陳飲、桂枝附子湯、五積散、六味丸、防己黃耆湯、胃關煎、佐關煎、白朮附子湯、聖朮煎、滲濕湯、大分清飲、金匱腎氣丸、理中湯、小分清飲、甘草附子湯、八味丸、加味五苓散、不換金正氣散、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這些都是中醫常用的方劑,各有其功效,用于治療不同的疾病。

3. 論外備用方

除濕湯(和一七七,身重痛),神術湯(和三九,風濕脈緊),調中益氣湯(補三一,濕陷),濕鬱湯(和二六六,風濕),敗毒散(散三六,風濕),參附滲濕湯(熱一二二,寒濕痹),胃苓湯(和百九十),活絡飲(和二七七,風濕痛),羌活勝濕湯(和一七八,身盡痛),白朮湯(和二六,風濕脈緩),腎著湯(熱一二九,寒濕腰重),清熱滲濕湯(寒百十一,濕熱),聖散子(散四三,風濕)

白話文:

除濕湯、神術湯、調中益氣湯、濕鬱湯、敗毒散、參附滲濕湯、胃苓湯、活絡飲、羌活勝濕湯、白朮湯、腎著湯、清熱滲濕湯、聖散子,這些方劑都有各自的功效,主要針對濕邪、風濕等病症,根據不同的症狀和寒熱虛實,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劑來治療。

4. 經義

《經脈篇》曰:腎所生病為黃疸。

《玉機真藏論》曰: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時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止,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弗治,肝傳之脾,病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

《平人氣象論》曰: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目黃者,曰黃疸。

《論疾診尺篇》曰: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賓按:此二條,凡已食如飢者,即陽黃之證;安臥,脈小,不嗜食者,即陰黃之證也。

《通評虛實論》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白話文:

《經脈篇》說:腎臟生病會導致黃疸。

《玉機真藏論》說:風是百病之首。現在風寒侵入人體,會使人毛髮豎立,皮膚緊閉而發熱。如果當時能出汗,病就會好轉;如果痺痛不止,腫痛,此時可用湯藥熨貼或火灸針刺來治療。如果不治療,就會從肝臟傳到脾臟,稱為脾風,會發熱,腹中發熱,心煩意亂,皮膚發黃。

《平人氣象論》說:小便發黃,喜歡安臥,是黃疸。吃飯後仍感覺飢餓,是胃疸。眼睛發黃,也是黃疸。

《論疾診尺篇》說:身體疼痛,面色微黃,牙齒上有黃垢,指甲上也發黃,這是黃疸。安臥,小便發黃,脈象細小而澀,不愛吃東西,這是陰黃。賓按:這兩條,凡是吃飯後仍感覺飢餓的,是陽黃的症狀;安臥,脈象細小,不愛吃東西的,是陰黃的症狀。

《通評虛實論》說:黃疸伴隨劇烈疼痛,癲癇發作,神志不清,是長期飲食不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