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3)

1. 論治(共五條)

一、陰暑證,凡暑月外感風寒,以致陰邪抑遏陽氣,而病為發熱頭痛,肢體拘急痠疼,無汗惡寒,脈緊等症,此即傷寒之屬。治以解散為主,宜正柴胡飲、小柴胡湯,或一、二、三、四柴胡飲之類,酌其寒熱虛實,隨宜用之。若脈見微細,氣體虛弱,不可發汗者,但宜補中氣,使元氣漸充,則寒邪自散,不必攻邪也。或用補中益氣湯主之。

若邪感於外,而火盛於內,或陽明熱甚者,宜柴胡白虎煎之類主之。若寒邪在表未解,而六脈微細,背冷惡寒,或嘔惡泄瀉,內無熱證者,此正伏陰在內,而邪不易解,雖在暑月,亦速宜溫中,如理陰煎、理中湯、大溫中飲、麻桂飲之類,皆宜速用,不可疑也。亦不可遲也。

若邪盛於外而中不甚虛者,或以五積散。以上諸證有不能盡者,俱宜以傷寒門諸法,察而治之。

一、陰暑證,凡內傷生冷,致損胃氣,而病為腹痛、泄瀉、嘔吐者,治宜以溫中散寒為主。若初受寒邪,停積未散,而脾氣未虛者,先宜以抑扶煎、五德丸之類主之。若胃氣微虛者,宜佐關煎、五德丸主之。若胃氣再虛者,宜溫胃飲、理中湯主之。若吐瀉已甚,脾腎兼傷,而痛連小腹二陰,或成痢者,宜胃關煎、理陰煎,或九氣丹之類主之。

若表中寒邪,內傷主冷,表裡俱病者,宜兼治之,以和胃飲加柴胡,或溫胃飲加柴胡,或新方諸柴胡飲,察虛實而用之。古方用大順散為溫中之總治,亦何足以盡之也。

一、陽暑以酷熱傷人,本為熱證,然陽中又有陰陽,此不可不辨。凡暑熱中人者,其氣必虛,以火能剋金而熱傷氣也。然熱者不可不清,虛者不可不補,但陽中之陽者宜兼乎清,如身熱,頭痛,煩躁,大渴,大汗,脈洪滑,喜冷水,大便乾結,小水赤痛之類,皆陽證也。若氣不甚虛,而但有火證者,宜白虎湯,或益元散主之。

或火盛之甚者,惟玉泉散更妙。若汗出脈虛浮,煩渴有火而少氣者,宜白虎加人參湯,或仲景竹葉石膏湯、《宣明》桂苓甘露飲之類主之。若眩暈少氣,雖煩渴而火不甚者,宜生脈散主之。以上諸法,用治陽中之陽,皆古法之善者。若雖壯熱口渴,而脈虛無力,或重按全無,及神困氣促者,此脾胃氣虛,元陽不足,假火之證,若誤用白虎等劑,其危立至。

一、凡中暑熱者,人皆知為陽證,而不知陽中有陰也。蓋外中熱邪,而內亦熱者,此表裡俱熱,方是陽證,治宜清補如前。若內本無熱,而因熱傷氣,但氣虛於中者,便有伏陰之象,故凡治暑熱之證,最當辨其陰陽虛實。若脈虛無力,或為惡寒背寒,或為嘔惡,或為腹痛泄瀉,或四肢鼻尖微冷,或不喜涼茶涼水,或息短氣促,無力以動之類,皆陽中之陰證也。凡見此類,但當專顧元氣,惟宜獨參湯,徐徐與之為最妙。

白話文:

論治(共五條)

一、陰暑證:指的是在炎熱的夏天,因為感受風寒而引起的疾病,導致身體裡面的陽氣被抑制住。這種情況會出現發燒頭痛、肢體僵硬痠痛、沒有汗、怕冷、脈象緊繃等症狀,其實就是屬於傷寒的一種。治療原則是以解散風寒為主,可以選用正柴胡飲、小柴胡湯,或者一、二、三、四柴胡飲這類的藥方,根據寒熱虛實的狀況來調整用藥。如果脈象微弱細小,身體虛弱,不適合發汗的,就應該先補養中氣,讓元氣漸漸充足,寒邪自然就會消散,不用特別去攻打邪氣。可以考慮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如果外感風寒,同時體內又有熱,或是陽明經熱盛,就適合用柴胡白虎煎這類的藥方。如果寒邪還在體表沒有解除,但六脈又很微弱細小,而且背部發冷怕寒,甚至有嘔吐腹瀉,體內沒有發熱的症狀,這是屬於寒邪潛伏在體內,不容易解除的情況。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要趕快用溫中散寒的方法,像是理陰煎、理中湯、大溫中飲、麻桂飲這類的藥方,都應該立刻使用,不要猶豫,也不要拖延。

如果邪氣很盛,但身體內部虛弱的狀況不嚴重,也可以用五積散來治療。以上這些情況如果還有不能完全涵蓋的,都應該參考傷寒的各種治療方法,仔細辨證後再治療。

二、陰暑證:指的是因為吃太多生冷的食物,導致脾胃功能受損而引起的疾病,會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治療原則是以溫中散寒為主。如果剛受到寒邪,還停留在體內沒有散開,而脾氣還沒有虛弱的,可以先用抑扶煎、五德丸這類的藥方。如果脾胃稍微虛弱,可以用佐關煎、五德丸來治療。如果脾胃更加虛弱,可以用溫胃飲、理中湯來治療。如果嘔吐腹瀉很嚴重,導致脾腎都受損,而且疼痛連到小腹和陰部,甚至出現痢疾,就適合用胃關煎、理陰煎,或是九氣丹這類的藥方。

如果體表有寒邪,體內又受寒,導致表裡都有病,就應該同時治療,可以用和胃飲加上柴胡,或是溫胃飲加上柴胡,或者用其他新的柴胡飲,依照虛實的狀況來用藥。古人用大順散來治療溫中,但其實還是無法涵蓋所有情況。

三、陽暑:指的是因為酷熱的天氣傷害到人體,本質上是熱證,但陽證裡面又有陰陽之分,這個一定要分辨清楚。凡是暑熱侵犯到人體,氣一定會虛弱,因為火會剋金,而熱也會傷害到氣。但是熱的要清熱,虛的要補氣,其中陽證裡面偏陽的,要兼顧清熱,像是身體發熱、頭痛、煩躁、口渴、大量出汗、脈象洪大滑數、喜歡喝冷水、大便乾結、小便赤痛等,這些都屬於陽證。如果氣不是特別虛弱,只是有熱證,可以用白虎湯,或益元散來治療。

如果火氣很旺盛,用玉泉散效果更好。如果出汗多、脈象虛浮、煩渴有火但氣不足,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或是仲景的竹葉石膏湯、《宣明》的桂苓甘露飲這類的藥方。如果頭暈、氣短,雖然煩渴但火氣不盛,可以用生脈散來治療。以上這些方法,都是治療陽證裡面偏陽的,都是古人很好的治療方法。如果雖然高燒口渴,但脈象虛弱無力,或是輕輕按就沒有脈,以及精神萎靡、呼吸急促,這是脾胃氣虛、元陽不足,屬於假熱的現象。如果誤用白虎湯這類的藥方,會非常危險。

四、凡是中暑熱的人,大家都知道是陽證,但卻不知道陽證裡面也有陰證。如果體外感受暑熱,體內也有熱,這是表裡都有熱,才是真正的陽證,治療應該清熱補氣,就像前面所說的。如果體內本來沒有熱,而是因為暑熱傷到氣,導致體內氣虛,就會出現陰證的表現。因此治療暑熱的病證,最重要的是要辨別陰陽虛實。如果脈象虛弱無力,或是怕冷、背冷,或是嘔吐、腹瀉,或是四肢、鼻尖微微發冷,或是喝不下涼茶冷水,或是呼吸短促、氣不足,沒有力氣活動,這些都是陽證裡面偏陰的表現。遇到這種情況,只要專心照顧元氣就好,最好用獨參湯慢慢地服用。

如果同時有輕微的嘔吐怕冷,可以加入煨過的薑和人參一起服用。如果更嚴重的話,就用養中煎、理中湯、五君子煎,或是五福飲、理陰煎這類的藥方,依照情況選用。如果虛寒很嚴重,就不要拘泥於時間,根據病症來用藥,桂枝、附子都是必須要用的。千萬不能因為是暑熱的病症,就執著於用寒涼的藥物來解暑,反而會更加損耗陽氣,導致無法預料的危險。如果在夏天盛暑時,過於勞累而中暑,勞累已經傷到脾胃,暑熱又傷到氣,這本來就是內傷大虛的現象,應該專心調養補氣,然後再觀察有沒有火氣,或是邪氣,再配合前面說的治療方法。

五、夏天因為暑熱而生病,醫生如果不知道伏陰的情況,錯誤地使用寒涼的藥物,導致病人出現嘔吐腹瀉、腹痛,或是外熱內寒、煩躁口渴,看起來很像傷寒。但如果觀察到病人脈象微弱、精神萎靡,就是陰氣過盛,陽氣被排斥在外的現象,要趕快用溫熱的藥物來挽救體內。

六、夏天如果已經因為暑熱而受傷,又吃太多生冷的食物,導致外熱內寒,這時要以治療內寒為主。如果有積滯,要先清除積滯;如果沒有積滯,要補養氣血。只要溫暖脾胃,脾氣恢復正常,暑氣自然就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