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8)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8)
1. 論證(共七條)
黃疸一證,古人多言為濕熱,及有五疸之分者,皆未足以盡之。而不知黃之大要有四:曰陽黃,曰陰黃,曰表邪發黃,曰膽黃也。知此四者,則黃疸之證,無餘義矣。丹溪曰:疸不必分五種,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豈果皆如盦曲,悉可謂之濕熱耶?弗足憑也,愚列如下。
一、陽黃證,因濕多成熱,熱則生黃,此即所謂濕熱證也。然其證必有身熱,有煩渴,或躁擾不寧,或消穀善飢,或小水熱痛赤澀,或大便秘結,其脈必洪滑有力。此證不拘表裡,或風濕外感,或酒食內傷,皆能致之。但察其元氣尚強,脾胃無損,而濕熱果盛者,直宜清火邪,利小便,濕熱去而黃自退,治此者本無難也。
白話文:
黃疸之辨
黃疸一症,古人多認為是濕熱所致,並有五疸之分,但這些說法並不能完全涵蓋黃疸的真相。其實,黃疸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四種:陽黃、陰黃、表邪發黃、膽黃。只要明瞭這四種黃疸,便能徹底理解黃疸的各種症狀,不再有疑問。
丹溪翁曾說:黃疸不必分五種,都是濕熱引起的,如同麵團一樣,都由濕熱發酵而成。但黃疸真的都像麵團一樣,都是濕熱所致嗎?這說法不足為憑。我認為,黃疸的成因應分門別類,不可一概而論。
一、陽黃證
陽黃是由於濕氣過盛化熱所致,熱則生黃,這就是所謂的濕熱證。陽黃的症狀表現為:身熱、口渴、煩躁不安、食慾旺盛、小便熱痛赤澀、大便秘結,脈象洪滑有力。陽黃的病因不限於表裡,可能是風濕外感,也可能是飲食內傷所致。但陽黃的關鍵在於元氣尚強、脾胃無損、濕熱盛行。治療陽黃,應以清熱利濕為主,濕熱消除,黃疸自然會退。治療陽黃並不困難。
一、陰黃證,則全非濕熱,而總由血氣之敗。蓋氣不生血,所以血敗,血不華色,所以色敗。凡病黃疸,而絕無陽證陽脈者,便是陰黃。陰黃之病,何以致然?蓋必以七情傷臟,或勞倦傷形,因致中氣大傷,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見於外。其為病也,必喜靜而惡動,喜暗而畏明。
凡神思困倦,言語輕微,或怔忡眩暈,畏寒少食,四肢無力,或大便不實,小水如膏,及脈息無力等證,悉皆陽虛之候。此與濕熱發黃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氣,大補脾腎,則終無復元之理。且此證最多,若或但見色黃,不察脈證,遂云黃疸同是濕熱,而治以茵陳梔子瀉火利水等劑,則無有不隨藥而斃者。
白話文:
陰黃病症並非單純的濕熱導致,而是因血氣衰敗所致。氣虛則血不生,導致血氣虧損,血氣不充盈則面色失常,因此出現黃疸。凡是患有黃疸,但體內沒有陽證陽脈的人,就屬於陰黃。陰黃病的病因,通常是因七情傷臟,或過度勞累損傷身體,導致中氣受損,脾臟無法正常化血,因此脾土的顏色就會表現在外。陰黃患者的症狀,通常表現為喜靜惡動、喜暗畏光。
當患者神思困倦、言語輕微、心悸眩暈、畏寒少食、四肢無力、大便不成形、小便稀薄如膏,以及脈搏微弱等症狀時,都屬於陽虛的表現。這些症狀與濕熱引起的黃疸截然不同,如同冰炭一般。如果不及时補救元气,大补脾腎,患者便无法恢復健康。
陰黃的患者非常多,如果只看到患者面色發黃,而不仔细观察脈證,便以为是湿热引起的黄疸,用茵陳、栀子等清热利水的藥物治療,最终会导致患者因藥物而死亡。
一、表邪發黃,即傷寒證也。凡傷寒汗不能透,而風濕在表者,有黃證;或表邪不解,自表傳裡,而濕熱鬱於陽明者,亦有黃證。表邪未解者,必發熱身痛,脈浮少汗,宜從汗散;濕熱內郁者,必煩熱,脈緩滑,多汗,宜從分消清利。若陽明實邪內郁,而痞結脹滿者,宜先下之。然後清其餘熱,則自無不愈。
一、膽黃證,凡大驚大恐,及鬥毆傷者皆有之。嘗見有虎狼之驚,突然喪膽而病黃者,其病則驟;有酷吏之遭,或禍害之慮,恐怖不已而病黃者,其病則徐。如南北朝齊永明十一年,有太學生魏准者,因惶懼而死,舉體皆青,時人以為膽破,即此之類。又嘗見有鬥毆之後,日漸病黃者,因傷膽而然,其證則無火無濕,其人則昏沉困倦,其色則正黃如染。凡此數證,皆因傷膽,蓋膽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為此證。
白話文:
表證出現黃疸,就是傷寒症。凡是傷寒病人,出汗不暢,風濕停留在體表,就會出現黃疸;或者表邪未解,從體表傳入內裡,濕熱鬱積在陽明經,也會出現黃疸。表邪未解的,一定會發熱、身體疼痛,脈象浮而汗少,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濕熱內鬱的,一定會煩躁發熱,脈象緩而滑,汗多,應該用分消清利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陽明經實邪內鬱,出現痞塊、腹脹、滿悶,應該先用瀉下藥來治療。之後再清熱,自然就能痊癒。
膽黃證,凡是大驚大恐,以及打架受傷的人都會出現。曾經見過有人因為突然遭遇虎狼,嚇破了膽而患上黃疸,病症發作得很快;也見過有人因為受到酷吏的恐嚇,或者擔心受到禍害,長期處於恐懼之中而患上黃疸,病症發作得較慢。比如南北朝齊永明十一年,有個太學生叫魏准,因為過度恐懼而死,全身都變成了青色,當時的人認為是膽破了,這就屬於這一類。還曾經見過有人打架之後,逐漸患上黃疸,是因為傷了膽。這種情況沒有發熱、沒有濕邪,患者會昏沉困倦,顏色呈正黃色,就像染過一樣。以上這幾種情況,都是因為傷了膽,因為膽受傷,膽氣就會衰敗,膽汁就會外泄,所以才會出現黃疸。
經曰: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義猶此也。且膽附於肝,主少陽春生之氣,有生則生,無生則死。故經曰: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者,正以膽中生氣,為萬化之元也。若此諸證,皆以膽傷,膽傷則生氣敗,生氣既敗,其能生乎?所以凡患此者,多致不救。然當察其傷之微甚,速救其本,猶可挽回,而煉石補天之權,則操之醫之明者。
一、黃疸大法,古有五疸之辨:曰黃汗,曰黃疸,曰谷疸,曰酒疸,曰女勞疸。總之,汗出染衣,色如檗汁者,曰黃汗;身面眼目黃如金色,小便黃而無汗者,曰黃疸;因飲食傷脾而得者,曰谷疸;因酒後傷濕而得者,曰酒疸;因色欲傷陰而得者,曰女勞疸。雖其名目如此,然總不出陰陽二證,大多陽證多實,陰證多虛,虛實弗失,得其要矣。
白話文:
經書說,膽液泄漏就會口苦,胃氣逆流就會嘔吐苦味,所以稱為「嘔膽」,道理就在這裡。而且膽囊依附在肝臟上,主管少陽春天生發之氣,有生氣才能存活,沒有生氣就會死亡。因此經書說:「十一臟器,都取決於膽囊」,正是因為膽囊中產生生氣,是萬物變化之根本。如果出現這些症狀,都是膽囊受損,膽囊受損就會損傷生氣,生氣衰敗了,還能生存嗎?所以凡是患有這些疾病的人,大多難以救治。但是應該仔細觀察膽囊受損的程度,迅速治療根本,還有挽回的機會,而「煉石補天」的權力,就掌握在明醫手中。
黃疸治療方法很多,古人將黃疸分為五種: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總而言之,汗液流出染濕衣服,顏色像黃檗汁液,稱為黃汗;身體、面部、眼睛、眼白都呈現金黃色,小便黃而無汗,稱為黃疸;因為飲食傷脾而導致的,稱為谷疸;因為飲酒過度傷及脾濕而導致的,稱為酒疸;因為縱慾傷陰而導致的,稱為女勞疸。雖然有這些不同的名稱,但歸根結底就是陰陽二證,大多數陽證偏實,陰證偏虛,要區分虛實,才能抓住關鍵。
一、黃疸難治證:凡寸口無脈,鼻出冷汗,腹膨,形如煙燻,搖頭直視,環口黎黑,油汗發黃,久之變黑者,皆難治。
白話文:
一、難治型黃疸症狀:若見到脈搏在寸口處無法觸及,鼻孔流出冷汗,腹部脹大,身形似被煙燻過一樣,搖頭並直視前方,口周緣呈現暗黑色,伴有油膩的汗水呈現黃色,若時間長了後變為黑色,這類症狀都屬難以治療。
2. 論治(共五條)
一、陽黃證,多以脾濕不流,鬱熱所致,必須清火邪,利小水,火清則溺自清,溺清則黃自退。輕者,宜茵陳飲、大分清飲、梔子柏皮湯之類主之。若閉結熱甚,小便不利,腹滿者,宜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之類主之。
一、陰黃證,多由內傷不足,不可以黃為意,專用清利。但宜調補心脾腎之虛,以培血氣,血氣復則黃必盡退。如四君子湯、五君子煎、壽脾煎、溫胃飲之類,皆心脾之要藥也。若六味丸、八味丸、五福飲、理陰煎,及左歸、右歸、六味回陽等飲,皆陰中之陽虛者所宜也。若元氣虛不至甚,而兼多寒濕者,則以五苓散、四苓散,或茵陳五苓散之屬加減用之亦可。
白話文:
陽黃症主要是脾濕不流通,積聚熱氣所導致。治療必須清熱解毒,利尿排濕,熱氣消散,小便就會自然清澈,黃疸自然消失。症狀較輕者,可以服用茵陳飲、大分清飲、梔子柏皮湯等藥物。如果病情嚴重,出現便秘、發熱、小便不利、腹脹等症狀,則需要使用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等藥物。
陰黃症大多是由於身體內部虛損導致,不能單純以黃疸為目標,一味清熱利濕。應當調補心脾腎虛弱,滋養血氣,血氣恢復,黃疸自然會消退。例如四君子湯、五君子煎、壽脾煎、溫胃飲等,都是補益心脾的重要藥方。若出現腎陽虛的症狀,可以服用六味丸、八味丸、五福飲、理陰煎,以及左歸丸、右歸丸、六味回陽湯等藥物。如果元氣虛弱不嚴重,但伴隨寒濕症狀,則可以使用五苓散、四苓散,或茵陳五苓散等藥方加減使用。
一、傷寒發黃,凡表邪未清,而濕熱又盛者,其證必表裡兼見,治宜雙解,以柴苓湯,或茵陳五苓散主之。若內熱甚,而表邪仍在者,宜柴苓煎主之。若但有濕熱內實脹閉等證,而外無表邪者,宜茵陳蒿湯主之。若因內傷勞倦,致染傷寒者,亦多有發黃之證。但察其本無濕熱實邪等證,即當以陰黃之法調補治之。
或用後韓祇和法亦可。若但知攻邪,則未有不敗。故孫真人曰:黃疸脈浮者,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此即補虛散邪之法也。外傷寒門別有正條,所當並察。
白話文:
傷寒發黃的治療
一、 傷寒患者出現發黃症狀,如果表邪(外感風寒等)尚未清除,而濕熱又很盛,則病情必定表裡兼見,需要同時解表和清熱。這時應該使用柴苓湯或茵陳五苓散來治療。如果內熱很嚴重,而表邪仍然存在,則宜用柴苓湯主治。如果患者只有濕熱內實、脹閉等症狀,而沒有表邪,則宜用茵陳蒿湯主治。
二、 如果患者因內傷勞倦,導致感染傷寒而發黃,但觀察其本身沒有濕熱實邪等症狀,則應該按照陰黃的治療方法,進行調補。
三、 也可用後韓祇和法治療。如果只知道攻邪,而不注意補虛,就容易失敗。因此孫真人說:「黃疸脈浮者,應該用汗法解之。」應該使用桂枝加黃耆湯,這就是補虛散邪的方法。
四、 外感傷寒的治療方法,還有專門的條文,應該同時參考。
一、膽黃證,皆因傷膽而然,膽既受傷,則臟氣之損敗可知,使非修緝培補,則必至決裂。故凡遇此等證候,務宜大用甘溫,速救元氣。然必察其所因之本,或兼酸以收其散亡,或兼澀以固其虛脫,或兼重以鎮其失守之神魂,或與開道利害以釋其不解之疑畏。凡諸用藥,大都宜同陰黃證治法,當必有得生者。若治此證,而再加克伐、分利,則真如壓卵矣。
一、治黃之法,本當清濕利小便,然亦多有不宜利者,說詳濕證門論治條中。
白話文:
膽黃症都是因為膽受傷而起,膽受傷了,臟腑機能就會受損,如果不加強調養,就會嚴重惡化。所以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用甘溫藥物,迅速補充元氣。但要根據病因,或加入酸味藥物收斂散失的元氣,或加入澀味藥物固護虛脫的狀態,或加入重味藥物鎮定失守的神魂,或加入通導藥物解除疑懼。用藥方法基本上與治療陰黃症相同,應該能治癒。如果治療膽黃症時,再用寒涼藥物或利尿藥物,就如同壓碎雞蛋一樣,適得其反。
治療黃疸的方法,原則上是清熱利濕,促進小便。但有些情況不適合利尿,詳細說明請參考濕證門論治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