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卷之二十九必集·雜證謨
2. 遺精
3. 經義
《上古天真論》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中古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生氣通天論》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本藏篇》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經脈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平人絕谷篇》曰:血脈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調經》、《本神》等論曰: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經,而成此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
《六節臟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痿論》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白話文:
經義
《上古天真論》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他們能掌控天地間的運行,掌握陰陽的變化,呼吸宇宙間的精純之氣,獨立守護自身精神,使肌肉如同一個整體。因此他們能與天地同壽,沒有終止的時候。中古時代有稱為「至人」的人,他們品德純樸,完全符合天道,能與陰陽調和,順應四季的變化,離開世俗塵囂,積蓄精氣,保持精神飽滿,在天地間自由自在地遊走,視聽能達到很遠的地方。這些人可以延長壽命並使身體強健,也算是接近真人境界的人。
其次還有稱為「聖人」的人,他們處於天地調和的狀態,遵循四面八方吹來的風的自然規律,在世俗中適度滿足慾望,沒有憤怒怨恨的心情,行為不刻意脫離世俗,舉止也不想讓世人觀看,外在不讓形體勞累於俗事,內心沒有思慮的困擾,以安寧快樂為目標,以自我滿足為成就,形體不衰敗,精神不耗散,也可以活到百歲以上。現在的人卻不是這樣,把酒當水喝,把錯誤的行為當成正常,喝醉後就發生性行為,為了滿足慾望而耗盡精氣,消耗掉真元,不懂得保持身體的盈滿,不時時護養精神,只求一時的快樂,違背了自然的養生之道,作息沒有規律,所以到了五六十歲就開始衰老。
上古聖人教導民眾時,都會說邪風賊風要及時躲避,保持心境的平靜虛無,真氣就會自然隨之而來,精神守護在內,疾病從哪裡來呢?腎臟主管體內的水液,接受五臟六腑的精華並儲藏,因此五臟強盛,腎臟才能正常排泄。
《生氣通天論》說:天空的清淨之氣,能使人的意志清明。順應自然規律,陽氣就會穩固,即使有邪氣侵擾,也不能傷害身體,這是因為符合時序的緣故。所以聖人傳承精神,順應天氣變化,才能與神明相通。如果失去這些,就會導致體內九竅閉塞,體外肌肉堵塞,衛氣散亂,這就是自傷身體,精氣被削弱的表現。陰氣的功能是儲藏精氣並使之快速產生作用;陽氣的功能是保衛體外,使之堅固。凡是陰陽的要點,陽氣緊密才能使身體固守,陰陽兩者不調和,就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一樣。能調和陰陽,才是聖人的準則。
所以陽氣過強而不能收斂,陰氣就會衰竭;陰氣平和陽氣內藏,精神才能穩定;陰陽分離,精氣就會衰竭。陰氣的產生,根本在於五味,而損害陰氣的地方也在於五味。如果味道過於辛辣,筋脈就會鬆弛,精神也會損傷。
《金匱真言論》說:精氣是身體的根本。所以能夠藏精的人,春天不會得溫病。
《本神篇》說:天賦予我們的就是德,地賦予我們的就是氣,德與氣相互作用才產生生命。因此,生命之開始稱為「精」,陰陽精氣相結合稱為「神」,隨神往來的是「魂」,與精氣一同出入的是「魄」。所以,過度的驚嚇思慮會傷害神,神受傷會導致恐懼不安。如果恐懼不能解除,就會損傷精,精受傷就會導致骨頭酸痛、肢體痿弱無力。精氣時常下流,因此五臟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不可損傷。損傷就會失去固守的功能,導致陰氣虛弱。陰虛就會沒有氣力,沒有氣力就會死亡。
《本藏篇》說:人的血氣和精神,是維持生命和延續壽命的根本。意志是控制精神,收攝魂魄,適應寒溫,調和喜怒的關鍵。意志調和,精神才會專注不散亂,魂魄不會散失,不會產生後悔和憤怒的情緒,五臟也不會受邪氣侵擾。
《經脈篇》說:人剛出生時,先有精氣,精氣充足後,腦髓才會產生。
《邪客篇》說: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也是精神的居所。心臟堅固,邪氣就無法侵入。如果心臟被邪氣侵入就會受傷,心受傷精神就會離去,精神離去人就會死亡。
《平人絕谷篇》說:血脈調和,精神才能居住其中。因此,精神是水穀精微之氣所化生的。
《調經》、《本神》等篇章說:心臟儲藏神,肺臟儲藏氣,肝臟儲藏血,脾臟儲藏肌肉,腎臟儲藏精,這些共同構成了人的形體。意志暢通,能連結骨髓,構成完整的身體和五臟。
《六節臟象論》說:心臟是生命的根本,也是神識產生變化的地方。腎臟主導潛藏,是封藏的根本,也是精氣的儲藏之所。
《痿論》說:肺主導身體的皮膚毛髮,心主導身體的血脈,肝主導身體的筋膜,脾主導身體的肌肉,腎主導身體的骨髓。
《衛氣篇》說:五臟是儲藏精氣神魂魄的地方;六腑是接受水穀並消化轉化的器官。其氣在內與五臟相互影響,在外與四肢關節相聯繫。不按經絡循行的浮游之氣為衛氣,沿經絡運行的精氣為營氣。陰陽相隨,內外貫通,像環一樣沒有終點。
《疏五過論》說:曾經富貴後來貧賤,即使沒有感受外邪,疾病也會從內部產生,這種情況稱為「脫營」。曾經富裕後來貧困,這種情況稱為「失精」,五種氣機相互影響,疾病也會相互伴隨。如果經歷過度的快樂或痛苦,先樂後苦,都會損傷精神,導致精氣衰竭,形體毀壞。所以,富貴者失去權勢,即使沒有遭受外邪,也會因為精神內傷而導致身體衰敗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