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六道集 (3)
卷之六道集 (3)
1. 《金匱》脈法(九)
問曰: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氣血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謂卒厥,何謂也?
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白話文:
問:寸口脈摸起來沉、大又滑,沉表示體內有實邪,滑表示氣盛,實邪和氣相搏,如果氣血進入臟就死,進入腑就痊癒,這叫做卒厥,是什麼原因呢?
醫生說:嘴唇發青、身體冰冷,表示氣血進入臟,就會死;如果身體溫和、自然出汗,表示氣血進入腑,就會痊癒。
問:脈象脫落,氣血進入臟就會死,進入腑就會痊癒,這是什麼意思呢?醫生說:這不是單一疾病的現象,各種疾病都是這樣。例如浸淫瘡,如果從嘴巴開始蔓延到四肢的可以治療,如果從四肢蔓延到嘴巴的就無法治療。疾病在體表可以治療,進入體內就死了。
五種邪氣侵入人體,各有不同的規律。風邪容易在早上侵入,寒邪容易在傍晚侵入,濕邪容易傷到下半身,霧氣容易傷到上半身。風邪會使脈象浮起,寒邪會使脈象急促。霧氣會傷害皮膚的毛孔,濕邪會流向關節,飲食不當會傷害脾胃,極度的寒冷會傷害經脈,極度的熱會傷害絡脈。
一般來說,男子脈象大是過勞的表現,脈象極度虛弱也是過勞的表現。男子脈象浮、弱又澀,表示沒有生育能力,精氣虛弱寒冷。脈象摸起來呈現芤、動、微、緊,男子會遺精,女子會夢交。
男子一般情況下,脈象虛弱、細微,表示容易盜汗。脈象沉、小、遲,表示氣脫,這種人走路會喘、手腳冰冷、腹脹,嚴重的話會拉肚子,食物難以消化。脈象弦而大,弦表示減弱,大表示芤,減弱表示寒,芤表示虛,虛寒相搏,這叫做革脈,婦人會發生半產漏下,男子會遺精失血。
2. 滑氏脈義
3. 持脈(十)
凡診脈,先須識時脈、胃脈與臟腑平脈,然後及於病脈。時脈謂春三月六部中俱帶弦,夏三月俱帶洪,秋三月俱帶浮,冬三月俱帶沉。胃脈謂中按得之,脈見和緩。凡人臟腑胃脈既平,又應時脈,乃無病者也,反此為病。
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附於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委曲尋之而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
白話文:
診斷脈象時,首先必須了解「時脈」、「胃脈」以及臟腑的正常脈象,然後才能進一步判斷病脈。「時脈」指的是:春天三個月的脈象,在寸、關、尺六個部位都帶有弦的感覺;夏天三個月的脈象都帶有洪大的感覺;秋天三個月的脈象都帶有浮在表面的感覺;冬天三個月的脈象都帶有沉在底下的感覺。「胃脈」指的是:用中等的力道按脈時,脈象呈現平和緩慢的感覺。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的臟腑胃脈都正常平和,又符合當季的時脈,那就是沒有生病的人;反之,就是生病了。
診脈的要領有三個:舉、按、尋。輕輕地用手摸脈叫做「舉」,用較重的力道按脈叫做「按」,不輕不重、仔細地摸索尋找脈象叫做「尋」。剛開始診脈時,用輕微的力道去感覺,如果脈象出現在皮膚表層,這屬於陽脈,也代表腑的狀況,同時也對應到心臟和肺臟。用較重的力道去感覺,如果脈象附著在肌肉下方,這屬於陰脈,也代表臟的狀況,同時也對應到肝臟和腎臟。用不輕不重的力道去感覺,如果脈象出現在肌肉和血脈之間,這代表陰陽平衡、處於中和狀態,也對應到脾臟和胃臟。如果仔細地尋找脈象,脈象時隱時現,那就代表是陰陽潛藏的脈象。
4. 表裡虛實(十一)
明脈須辨表裡虛實四字。表,陽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襲於經絡,而未入胃腑及臟者,皆屬於表也。里,陰也,臟也,凡七情之氣鬱於心腹之內,不能散越,及飲食之傷留於腑臟之間,不能通泄,皆屬於里也。虛者,元氣之自虛,精神耗散,氣力衰竭也。實者,邪氣之實,由正氣之本虛,邪得乘之,非元氣之自實也。
故虛者補其正氣,實者瀉其邪氣。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大法也。
白話文:
要明白診斷脈象,必須分辨表、裡、虛、實這四個字。
「表」屬於陽,也指六腑,凡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外來的邪氣侵襲經絡,但還沒進入胃腸等腑及臟腑的,都屬於「表證」。
「裡」屬於陰,也指臟腑,凡是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導致氣鬱結在心腹之內,無法疏散開來,以及飲食不當造成的損傷積留在腑臟之間,無法順利排泄,都屬於「裡證」。
「虛」指的是元氣自身的虛弱,精神耗散,氣力衰退。
「實」指的是邪氣的旺盛,這是由於正氣原本就虛弱,導致邪氣趁虛而入,並不是元氣本身強盛。
所以,虛證要用補法來補養正氣,實證要用瀉法來驅除邪氣。《黃帝內經》說:「邪氣強盛就屬於實證,精氣耗損就屬於虛證」,這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原則。
5. 脈貴有神(十二)
東垣曰:不病之脈,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也。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謂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當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當去其寒。若數極遲敗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將何所恃耶?苟不知此而泄之去之,神將何以依而為主?故經曰:脈者,血氣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善夫!
白話文:
李東垣說:沒有生病時的脈象,不用刻意追求它的「神」,「神」也自然存在於其中。有病時的脈象,就應該探求它是否還有「神」。例如,脈搏跳動很快,呈現六數或七極的狀態,這表示身體有熱,但如果脈搏跳動時仍有力量,就表示還有「神」,這時候就應該瀉掉身體的熱。如果脈搏跳動很慢,呈現三遲或二敗的狀態,這表示身體有寒,但如果脈搏跳動時仍有力量,就表示還有「神」,這時候就應該去除身體的寒。如果脈搏跳動很快或很慢,卻沒有力量,就表示失去了「神」,那又要依賴什麼呢?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隨意地瀉熱或去寒,那「神」又將依附於哪裡來主導身體呢?所以經典上說:「脈是氣血的先導,氣血是人的神氣所在。」說得真好啊!
6. 附諸家脈義
7. 矯世惑脈辨(十三 汪石山)
夫脈者,本乎營與衛也,而營行脈之中,衛行於脈之外,苟臟腑和平,營衛調暢,則脈無形狀之可議矣。或者六淫外襲,七情內傷,則臟腑不和,營衛乖謬,而二十四脈之名狀,層出而疊見矣。是故風寒暑濕燥火,此六淫也,外傷六淫之脈,則浮為風,緊為寒,虛為暑,細為濕,數為燥,洪為火,此皆可以脈而別其外感之邪也。
喜怒憂思悲恐驚者,此七情也,內傷七情之脈,喜則傷心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恐則傷腎而脈沉,悲則氣消而脈短,驚則氣亂而脈動,此皆可以脈而辨其內傷之病也。然此特舉其常,而以脈病相應者為言也。
若論其變,則有脈不應病,病不應脈,變出百端,而難一一盡憑乎脈者矣。試舉一二言之,如張仲景云:脈浮大,邪在表,為可汗。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此又非浮為表邪可汗之脈也。又云:促脈為陽盛,宜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作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
又曰:遲脈為寒,沉脈為里。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諸遲為寒之脈矣;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宜麻黃細辛湯汗之,此又非沉為在裡之脈矣。凡此皆脈難盡憑之明驗也。若只憑脈而不問證,未免以寒為熱,以表為里,以陰為陽,顛倒錯亂,而夭人壽者多矣。
是以古人治病,不專於脈,而必兼於審證,良有以也。
奈何世人不明乎此,往往有病諱而不言,惟以診脈而試醫之能否,脈之而所言偶中,便視為良醫而傾心付託,其於病之根源,一無所告,藥之宜否,亦無所審,惟束手聽命於醫,因循遂至於死,尚亦不悟,深可悲矣。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學,固無足怪,奈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於此習,是又大可笑也。
夫定靜安慮,格物致知,乃《大學》首章第一義,而慮者謂慮事精詳,格物者謂窮致事物之理,致知者謂推極吾之所知,凡此數事,學者必當究心於此矣。先正又言,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病臥於床,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夫望聞問切,醫家大節目也,苟於臨病之際,惟以切而知之為能,其餘三事,一切置而不講,豈得謂知醫乎?豈得為處事精詳乎?豈得為窮致事物之理而推極吾之所知乎?
且醫之良,亦不專於善診一節,凡動靜有常,舉止不妄,存心忠厚,發言純篤,察病詳審,處方精專,兼此數者,庶可謂之良矣。雖據脈言證,或有少瘥,然一脈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盡中也。若以此而遂棄之,所謂以二卵而棄干城之將,烏可與智者道哉。
姑以浮脈言之,《脈經》云,浮為風,為虛,為氣,為嘔,為厥,為痞,為脹,為滿不食,為熱,為內結等類,所主不下數十餘病,假使診得浮脈,彼將斷其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聞問,而欲的知其為何病,吾為戛戛乎其難矣。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後,則於望聞問之間,已得其病情矣,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也。
白話文:
脈象的根本在於營氣和衛氣,營氣在血管內運行,衛氣在血管外運行。如果臟腑平和,營衛調和順暢,脈象就沒有什麼值得討論的特定形狀。但是,如果受到外來的六淫邪氣侵襲,或是內在的七情影響,導致臟腑不和,營衛失調,那麼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脈象,多達二十四種以上。
外感六淫邪氣時,脈象會有所不同:浮脈代表風邪,緊脈代表寒邪,虛脈代表暑邪,細脈代表濕邪,數脈代表燥邪,洪脈代表火邪。這些都可以通過脈象來辨別外感的是哪種邪氣。
內傷七情時,脈象也會有相應的變化:喜傷心會導致脈緩,怒傷肝會導致脈急,恐傷腎會導致脈沉,悲傷肺會導致脈短,驚傷膽會導致脈動。這些都可以通過脈象來辨別內傷的病症。然而,這些只是基本規律,脈象和疾病之間的對應關係,只是在一般情況下才適用。
如果講到變化,就會出現脈象與疾病不相符的情況,變化多端,很難單純依靠脈象來判斷。舉例來說,張仲景說:「脈浮大,是邪氣在表,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但如果「脈浮大,同時心下發硬,有熱邪在臟腑,就應該攻下,不能發汗。」這就不是浮脈代表表邪應該發汗的情況。張仲景又說:「促脈代表陽氣過盛,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但如果「脈促,同時手腳冰冷,是虛脫的表現,必須用艾灸溫補,不能用寒涼的藥物。」這就不是促脈代表陽盛的情況。
又說:「遲脈代表寒,沉脈代表病在裡。」但如果「陽明病,脈象遲緩,卻不惡寒,而且身體不斷出汗,應該用大承氣湯攻下。」這就不是遲脈都代表寒的情況;「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反而發熱,脈象卻是沉的,應該用麻黃細辛湯發汗。」這就不是沉脈都代表病在裡的情況。這些例子都表明脈象很難完全準確地判斷病情。如果只憑脈象而不問病人的其他情況,就會把寒證當成熱證,把表證當成裡證,把陰證當成陽證,顛倒錯亂,導致很多人死亡。
所以古代醫生治病,不只專注於脈象,還必須詳細了解病人的其他情況,這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現在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經常有病不說,只讓醫生診脈來試探醫生的能力。如果醫生診脈說對了,就認為是好醫生,全心全意地信任他。病人對於病情的根本原因,卻什麼也不說,對於藥物是否合適,也不去了解,只是聽從醫生的安排,最終因為延誤治療而死亡,還不醒悟,真是可悲啊。那些平庸的人,不喜歡學習,這樣做也就算了,但現在的一些讀書人,也犯這個錯誤,真是可笑。
《大學》開篇就講「定靜安慮,格物致知」,其中「慮」是指考慮事情要周全,「格物」是指研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是指推廣自己所學的知識。學習的人必須用心研究這些道理。古人還說,做子女的人,不可以不懂醫學。如果生病臥床,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庸醫,這是不慈不孝的表現。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斷的四大步驟,如果只是切脈,就認為自己懂醫學,而其他三項都不去做,怎麼能說自己懂醫學呢?怎麼能說自己考慮事情周全呢?怎麼能說自己研究事物的道理並且推廣自己的知識呢?
而且,一個好醫生,不僅僅是擅長診脈,還應該舉止合宜,不做不該做的事,心地善良,說話誠懇,詳細地了解病情,準確地開藥方。能夠做到這幾點,才能稱得上好醫生。即使根據脈象判斷病情,偶爾會準確,但是一個脈象所代表的疾病不止一種,所以說的話不一定完全準確。如果因為這樣就否定了這個醫生,就像為了兩個雞蛋就放棄一個能守衛城池的將軍一樣,這不是聰明人該做的事。
就拿浮脈來說,《脈經》上說,浮脈代表風、虛、氣、嘔吐、厥、痞、脹、腹滿不食、熱、內結等很多種病症,所代表的疾病不下數十種,如果診出是浮脈,要如何判斷是什麼病呢?如果不結合望、聞、問來了解病情,單憑脈象就想準確判斷出是什麼病,實在是太困難了。古代醫生把切脈放在望聞問之後,是因為在望聞問的過程中,已經了解了病情,再切脈只是為了驗證疾病和脈象是否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