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4)

1. 述古(共二條)

《丹溪附錄》曰: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皆陰陽偏勝所致也。

立齋曰:若陽氣虛弱,汗出不止,肢體倦怠,用耆附湯。上氣喘急,盜汗,氣短頭暈者,用參附湯。腎氣虛弱,盜汗發熱者,用六味丸。若腎氣虛乏,盜汗惡寒者,用八味丸。氣血俱虛而盜汗者,用十全大補湯。陽盛陰虛者,當歸六黃湯。心腎虛弱者,斑龍丸。

白話文:

《丹溪附錄》說:心臟所儲藏的,在身體內是血液,發散到體外就變成汗。汗是心臟的液體,而會自己流汗的症狀,沒有不是因為心腎兩者都虛弱而引起的。所以,陰虛就會導致陽氣旺盛,就會發熱而且自己流汗;陽虛就會導致陰氣旺盛,就會手腳冰冷而且自己流汗,這些都是陰陽失衡所導致的。

立齋說:如果陽氣虛弱,汗流不止,身體疲倦,就用黃耆附子湯。如果呼吸急促、喘氣、夜間盜汗、氣短、頭暈,就用人參附子湯。如果腎氣虛弱,盜汗發熱,就用六味丸。如果腎氣虛弱,盜汗怕冷,就用八味丸。如果氣血都虛弱而盜汗,就用十全大補湯。如果是陽氣旺盛而陰虛,就用當歸六黃湯。如果是心腎虛弱,就用斑龍丸。

2. 汗證論列方

大補元煎(新補一),大建中湯(補二五),玉屏風散(補五十),四君子湯(補一),五君子煎(新熱六),當歸六黃湯(寒六五),獨參湯(補三五)參附湯(補三七),十全大補湯(補二十),參歸湯(補三八),耆附湯(補四三),人參建中湯(補二六),參苓散(補五三),生脈散(補五六),黃耆六一湯(補四九),一陰煎(新補八),三陰煎(新補十一),六味回陽飲(新熱二),五陰煎(新補十三),保陰煎(新寒一),天王補心丹(補百八),六味丸(補百二十),八味丸(補一二一),加減一陰煎(新補九),清化飲(新因十三),正氣湯(寒六六),黃芩芍藥湯(寒百九),斑龍丸(補百二八)

白話文:

補益類

  • 大補元煎(新補一):大補元氣的湯劑,為新創的方子。
  • 大建中湯(補二五):溫補中焦,建脾胃之氣的湯劑。
  • 玉屏風散(補五十):補氣固表,防止汗出的散劑。
  • 四君子湯(補一):補益脾胃氣虛的基礎方。
  • 五君子煎(新熱六):溫補脾胃氣虛,並兼有溫熱性質的煎劑。
  • 獨參湯(補三五):用人參單味大補元氣的湯劑。
  • 參附湯(補三七):用人參、附子溫補元氣的湯劑。
  •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大補氣血的湯劑。
  • 參歸湯(補三八):用人參、當歸補氣養血的湯劑。
  • 耆附湯(補四三):用黃耆、附子補氣溫陽的湯劑。
  • 人參建中湯(補二六):人參與建中湯的合方,補氣溫中。
  • 參苓散(補五三):補益脾胃氣虛的散劑。
  • 生脈散(補五六):益氣生津的散劑。
  • 黃耆六一湯(補四九):用黃耆為主,補氣固表的湯劑。
  • 一陰煎(新補八):滋養陰液的煎劑,為新創的方子。
  • 三陰煎(新補十一):滋養三陰經(肝、脾、腎)陰液的煎劑,為新創的方子。
  • 五陰煎(新補十三):滋養多個臟腑陰液的煎劑,為新創的方子。
  •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滋養心陰、安神的丹劑。
  • 六味丸(補百二十):滋補肝腎陰虛的丸劑。
  • 八味丸(補一二一):溫補腎陽的丸劑。
  •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根據一陰煎加減藥味的煎劑,為新創的方子。
  • 斑龍丸(補百二八):補益精血的丸劑。

寒涼類

  • 當歸六黃湯(寒六五):滋陰清熱、固表的湯劑,主要用於陰虛火旺的汗證。
  • 保陰煎(新寒一):滋陰清熱的煎劑,為新創的方子。
  • 黃芩芍藥湯(寒百九):清熱涼血的湯劑。

其他

  •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溫陽救逆的飲劑,為新創的方子。
  • 清化飲(新因十三):清熱化濕的飲劑,為新創的方子。
  • 正氣湯(寒六六):解表清熱的湯劑。

3.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三二),黃耆湯(補四五),大補黃耆湯(補四七),還少丹(補一三五),柔脾湯(補七一,吐衄汗),益陰腎氣丸(補一二三,血虛盜汗),三味建中湯(補二九),大建中湯(補二五,陰汗),人參養營湯(補二一),心腎丸(補百十二,陰虛盜汗),生地黃湯(寒六八,陰火汗),防己黃耆湯(和一七六,風濕汗),《宣明》白朮散(固三,虛風),白朮散(和三十自汗益汗),防風當歸湯(和二四一,過汗反張),牡蠣白朮散(固二,酒風),牡蠣散(固一),金鎖正元丹(固十八,遺精汗),秘元丹(固三二,虛寒自汗),麥麵湯(固四,氣虛汗),辰砂妙香散(固十五,心虛汗),腳汗牡蠣散(因二九六)

白話文:

歸脾湯(主要補益氣血),黃耆湯(主要補益脾肺之氣),大補黃耆湯(主要補益氣血),還少丹(主要補益精血),柔脾湯(主要補益脾氣,可用於治療吐血、流鼻血、多汗),益陰腎氣丸(主要補益腎陰,可用於治療血虛盜汗),三味建中湯(主要補益脾胃),大建中湯(主要補益中焦,可用於治療陰部多汗),人參養營湯(主要補益氣血),心腎丸(主要補益心腎,可用於治療陰虛盜汗),生地黃湯(主要針對陰火引起的汗出),防己黃耆湯(主要調和氣血,可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汗出),《宣明》白朮散(主要固澀止汗,可用於治療虛弱引起的汗出),白朮散(主要調和氣血,可用於治療自汗或多汗),防風當歸湯(主要調和氣血,可用於治療汗出過多導致的肢體拘急),牡蠣白朮散(主要固澀止汗,可用於治療飲酒引起的汗出),牡蠣散(主要固澀止汗),金鎖正元丹(主要固澀止汗,可用於治療遺精引起的汗出),秘元丹(主要固澀止汗,可用於治療虛寒引起的自汗),麥麵湯(主要固澀止汗,可用於治療氣虛引起的汗出),辰砂妙香散(主要固澀止汗,可用於治療心虛引起的汗出),腳汗牡蠣散(主要針對腳汗)

4. 痙證

5.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瘛,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繇並,腰腹時痛。

《經筋篇》曰:足太陽之筋病,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盤中紐痛,不可左右搖。足少陰之筋病,主癇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骨空論》曰: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經脈篇》曰: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

《氣厥論》曰: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

《診要經終論》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陽所至,為寢汗痙。

《熱病篇》曰: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日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

《厥論》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治主病者。

白話文:

經義

《至真要大論》說:各種痙攣、脖子僵硬,都屬於濕氣引起的。各種突然發作的強直,都屬於風邪引起的。厥陰經在泉穴(指足部),如果客邪勝過,就會導致大關節活動不利,在體內會出現痙攣僵硬、抽搐,在體外會出現排泄不暢;如果主氣勝過,就會導致筋骨鬆弛無力,腰腹部會時常疼痛。

《經筋篇》說:足太陽經的筋發生病變,會導致脊椎向後彎折,脖子上的筋繃緊,肩膀抬不起來,腋下支撐不住,髖關節部位疼痛,不能左右搖動。足少陰經的筋發生病變,主要會導致癲癇、抽搐和痙攣,表現在外的是不能彎腰,表現在內的是不能後仰。所以陽經有病,腰會向後彎折而不能彎腰;陰經有病,就不能後仰。經筋的病變,受寒就會導致筋脈彎折、僵硬,受熱就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陰部萎縮而無法使用。陽經急迫就會導致身體向後彎折,陰經急迫就會導致身體彎腰而無法伸直。

《繆刺論》說:邪氣侵入足太陽經的絡脈,會導致人拘攣、背部僵硬,牽引到脅肋而疼痛。

《骨空論》說:督脈發生病變,會導致脊椎僵硬、向後彎折。

《生氣通天論》說:因為濕氣,會感覺頭像被包裹住一樣。濕熱沒有消除,大筋就會收縮變短,小筋就會鬆弛變長,收縮變短會導致拘攣,鬆弛變長會導致痿軟。

《經脈篇》說:膀胱經屬於足太陽經。如果此經脈發病,會出現衝擊頭部的疼痛,眼睛像要脫落,脖子像被拔掉一樣,脊椎痛、腰像要折斷,大腿不能彎曲,膝膕像結住一樣,小腿肚像裂開一樣,這稱為踝厥。這主要是筋所產生的疾病。

《氣厥論》說:肺臟的熱邪轉移到腎臟,會傳變成柔痓。

《診要經終論》說:太陽經的脈象走到終點時,會出現眼睛上翻、身體向後彎折、抽搐,臉色蒼白,大量出汗,一旦出汗就代表要死亡了。

《六元正紀大論》說:太陽經所影響到的地方,會出現睡中出汗、痙攣。

《熱病篇》說:風痙會導致身體向後彎折,應該先取足太陽經和膝膕中的血絡刺血;如果體內有寒,應該取足三里穴。熱病有九種情況不能針刺,發熱九天並出現痙攣的人會死亡,也會出現腰折、抽搐、牙關緊閉等症狀。

《厥論》說: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氣機逆亂,會導致咽喉腫痛、頸部腫脹、痙攣,應治療其根本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