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5)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5)
1. 述古(共二條)
《丹溪附錄》曰: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皆陰陽偏勝所致也。
立齋曰:若陽氣虛弱,汗出不止,肢體倦怠,用耆附湯。上氣喘急,盜汗,氣短頭暈者,用參附湯。腎氣虛弱,盜汗發熱者,用六味丸。若腎氣虛乏,盜汗惡寒者,用八味丸。氣血俱虛而盜汗者,用十全大補湯。陽盛陰虛者,當歸六黃湯。心腎虛弱者,斑龍丸。
白話文:
《丹溪附錄》曰:
心臟所收藏的,在內部的是血液,發散到外部的是汗液。汗液是心臟的精華,而自汗的症狀,沒有不是因為心腎兩虛而引起的。所以,陰虛陽氣就會亢盛,導致發熱自汗;陽虛陰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發厥自汗,都是陰陽失衡所造成的。
立齋曰:
如果陽氣虛弱,汗出不止,肢體倦怠,可以用「耆附湯」。上氣喘急,盜汗,氣短頭暈者,可以用「參附湯」。腎氣虛弱,盜汗發熱者,可以用「六味丸」。若腎氣虛乏,盜汗惡寒者,可以用「八味丸」。氣血俱虛而盜汗者,可以用「十全大補湯」。陽盛陰虛者,可以用「當歸六黃湯」。心腎虛弱者,可以用「斑龍丸」。
2. 汗證論列方
大補元煎(新補一),大建中湯(補二五),玉屏風散(補五十),四君子湯(補一),五君子煎(新熱六),當歸六黃湯(寒六五),獨參湯(補三五)參附湯(補三七),十全大補湯(補二十),參歸湯(補三八),耆附湯(補四三),人參建中湯(補二六),參苓散(補五三),生脈散(補五六),黃耆六一湯(補四九),一陰煎(新補八),三陰煎(新補十一),六味回陽飲(新熱二),五陰煎(新補十三),保陰煎(新寒一),天王補心丹(補百八),六味丸(補百二十),八味丸(補一二一),加減一陰煎(新補九),清化飲(新因十三),正氣湯(寒六六),黃芩芍藥湯(寒百九),斑龍丸(補百二八)
白話文:
大補元煎、大建中湯、玉屏風散、四君子湯、五君子煎、當歸六黃湯、獨參湯、參附湯、十全大補湯、參歸湯、耆附湯、人參建中湯、參苓散、生脈散、黃耆六一湯、一陰煎、三陰煎、六味回陽飲、五陰煎、保陰煎、天王補心丹、六味丸、八味丸、加減一陰煎、清化飲、正氣湯、黃芩芍藥湯、斑龍丸,這些都是中醫常用的藥方。
3.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三二),黃耆湯(補四五),大補黃耆湯(補四七),還少丹(補一三五),柔脾湯(補七一,吐衄汗),益陰腎氣丸(補一二三,血虛盜汗),三味建中湯(補二九),大建中湯(補二五,陰汗),人參養營湯(補二一),心腎丸(補百十二,陰虛盜汗),生地黃湯(寒六八,陰火汗),防己黃耆湯(和一七六,風濕汗),《宣明》白朮散(固三,虛風),白朮散(和三十自汗益汗),防風當歸湯(和二四一,過汗反張),牡蠣白朮散(固二,酒風),牡蠣散(固一),金鎖正元丹(固十八,遺精汗),秘元丹(固三二,虛寒自汗),麥麵湯(固四,氣虛汗),辰砂妙香散(固十五,心虛汗),腳汗牡蠣散(因二九六)
白話文:
歸脾湯、黃耆湯、大補黃耆湯、還少丹、柔脾湯、益陰腎氣丸、三味建中湯、大建中湯、人參養營湯、心腎丸、生地黃湯、防己黃耆湯、宣明白朮散、白朮散、防風當歸湯、牡蠣白朮散、牡蠣散、金鎖正元丹、秘元丹、麥麵湯、辰砂妙香散、腳汗牡蠣散,這些都是中醫方劑,針對不同的症狀和體質,具有補益、固澀、清熱等功效。
4.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瘛,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繇並,腰腹時痛。
《經筋篇》曰:足太陽之筋病,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盤中紐痛,不可左右搖。足少陰之筋病,主癇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骨空論》曰: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說:各種痙攣、脖子僵硬,都屬於濕邪。各種突然發作的強直,都屬於風邪。厥陰經在足少陰經的泉穴,邪氣入侵就會導致大關節活動不利,內在則表現為痙攣、強直、抽搐,外在則表現為肢體不方便;主氣勝過邪氣,就會導致筋骨痠痛,腰腹時常疼痛。
《經筋篇》說:足太陽經的筋脈病變,會導致脊柱反折,脖子筋腱緊繃,肩膀抬不起來,腋窩疼痛,肩胛骨凹陷處紐結疼痛,無法左右搖擺。足少陰經的筋脈病變,主要表現為癲癇、抽搐和痙攣,外在則表現為無法低頭,內在則表現為無法仰頭。所以陽氣病變會導致腰部反折無法低頭,陰氣病變會導致無法仰頭。經筋的病變,寒邪入侵會導致反折筋腱緊繃,熱邪入侵會導致筋腱鬆弛無力,陰虛痿弱無力。陽氣亢盛會導致反折,陰氣亢盛會導致低頭無法伸展。
《繆刺論》說:邪氣入侵足太陽經的絡脈,會導致拘攣、背部緊繃,牽引脅肋疼痛。
《骨空論》說:督脈生病,會導致脊柱僵硬反折。
《生氣通天論》說:因為濕邪入侵,頭部會像包裹著東西一樣沉重。濕熱之邪不清除,就會導致大筋收縮變短,小筋鬆弛變長,筋腱縮短就會導致拘攣,筋腱鬆弛就會導致痿弱。
《經脈篇》曰: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
《氣厥論》曰: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
《診要經終論》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陽所至,為寢汗痙。
《熱病篇》曰: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日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
《厥論》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治主病者。
白話文:
《經脈篇》說:膀胱經是足太陽經。它活動起來就會得衝頭痛,眼睛像要脫落一樣,脖子像要被拔斷一樣,脊柱疼痛腰部像要斷裂一樣,大腿不能彎曲,膝蓋像打結一樣,小腿像要裂開一樣,這就是踝厥。膀胱經主管筋脈所生的疾病。
《氣厥論》說:肺部的熱氣移到腎臟,就會導致柔痓。
《診要經終論》說:太陽經的脈絡,最後到達眼睛,然後反折回來,出現瘛瘲的症狀,顏色發白,接著就會出冷汗,出汗就死。
《六元正紀大論》說:太陽經到達的地方,會出現睡覺時出汗和痙攣。
《熱病篇》說:風痙發作時身體會反折,首先要取足太陽經和膕中穴,以及血絡放血;如果伴有寒氣,就取三里穴。熱病不可針刺的有九種情況:發熱九天後出現痙攣就會死亡,腰部折斷,瘛瘲,牙關緊閉。
《厥論》說:手陽明經、少陽經厥逆,會出現喉嚨閉塞、咽喉腫脹、痙攣的症狀,治療時要針對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