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29)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29)
1. 楊梅瘡(六十二)
宜忌不宜忌,是亦宜補不宜補之法耳。使不知辨,安能無誤。
一、瘡生頭面,或遍身不便處,欲其速愈,但用點藥,則二三日可以脫落,亦神妙者也。但此惟治標之法耳。方在新因。(四十二)
一、瘡毒久蓄,發為瘋毒,亦名楊梅癰漏,或蝕筋,或腐骨,潰爛不收,最為惡候,近來治法,惟五寶丹為最效,及徐東皋楊梅癰漏方,或秘傳水銀膏,宜擇用之。
立齋曰:天泡瘡,屬元氣不足,邪氣所乘,亦有傳染而患。受證在肝腎二經,故多在下體發起,有先筋骨痛而後患者,有先患而後痛者,有瘡凸赤作痛,熱毒熾甚也。瘡微作痛,毒將殺也。瘡色白而不結痂,陽氣虛也。色赤而不結痂,陰血虛也。瘙癢脈虛浮,氣不相榮也。瘙癢脈浮數,血不相榮也。
臀背間或頸間作癢,膀胱陰虛也。陰器股內作癢,肝經血虛也。陰囊作癢重墜,肝經陰虛濕熱也。小便頻數,短少色赤,肝經陰虛也。小便頻數,短少色白,脾肺氣虛也。面目搔癢或變赤,外邪相搏也。眉間癢或毛落,肝膽血燥也。飲食少思,口乾飲湯,胃氣虛也。飲食不化,大便不實,脾氣虛也。
清晨或夜間泄瀉,脾腎虛也。
又《治法》曰:若表實者,先用荊防敗毒散,解散之。裡實者,先用內疏黃連湯,通導之。表裡俱實者,防風通聖散,雙解之。邪熱在肝經者,龍膽瀉肝湯,清解之。後用換肌消毒散為主,愈後再無筋骨疼痛之患。氣虛者,四君子湯。血虛者,四物湯。氣血俱虛者,八珍湯。
俱加兼證之藥治之,自無不愈。若治失其法,有蝕傷眼目,腐爛玉莖,拳攣肢體者,但用九味蘆薈丸,以清肝火,六味丸,以生腎水,蠲痹消毒散,以養血祛邪,亦有可生者。若服輕粉等藥,反收毒於內,以致迭發。或概服防風通聖散,氣血愈虛,因而不治者多矣。凡有腫硬或作痛,外用蒜灸,及敷沖和膏,內服補藥,並效。
一男子,遍身皆患,脈浮而數,以荊防敗毒散治之,表證乃退。以仙方活命飲,六劑瘡漸愈,兼飲萆薢湯,月餘而愈。
一男子,下部生疳,諸藥不應,延及遍身,突腫狀似番花,筋攣骨痛,至夜尤甚,此肝腎二經濕熱所致。先以導水丸五服,次以龍膽瀉肝湯數劑,再與除濕健脾之藥,外貼神異膏,吸其膿隔,蒜灸拔其毒而愈。
一童子,玉莖患之,延及小腹數枚,作痛發熱,以小柴胡湯吞蘆薈丸,更貼神異膏,月餘而安。
一儒者,患前證,先玉莖作癢出水,後陰囊股內小腹脅臂發小㿔,或干或膿窠,誤服祛風等藥,肢體倦怠,惡寒發熱,飲食漸減,大便不實,脈見浮弦,兩尺浮數,此腎水虛熱,肝木乘脾土也。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換肌消毒散而愈。
一人患此,服攻毒等藥,患處凸而色赤作痛,肢體倦怠,惡寒發熱,脈浮而虛,此元氣復傷,而邪氣實也,用補中益氣湯,二劑而愈。
白話文:
對於楊梅瘡的治療,應該分辨清楚哪些情況適合補養,哪些情況不適合,如果分辨不清,就容易犯錯。
一、如果瘡長在頭面,或是全身其他不方便的地方,想要它快點好,可以用藥點塗,這樣兩三天就可以脫落,效果很神奇。但這只是治標的方法,真正的病因要從其他方面治療。
一、如果瘡毒長期積蓄,可能引發瘋毒,也就是楊梅癰漏,可能會侵蝕肌肉、腐蝕骨頭,導致潰爛難以癒合,這是很嚴重的狀況。現在的治療方法,以五寶丹最有效,還有徐東皋的楊梅癰漏方,或是祕傳的水銀膏,可以選擇使用。
立齋說:天泡瘡,是元氣不足,被邪氣侵襲所導致的,也可能會有傳染的情況。發病部位主要在肝腎兩經,所以多在下半身出現。有些人是先筋骨疼痛,之後才長瘡;有些人是先長瘡,之後才開始疼痛。如果瘡腫脹、紅腫、疼痛,表示熱毒很嚴重。如果瘡只是稍微疼痛,表示毒素將要消退。如果瘡呈現白色且不結痂,表示陽氣虛弱。如果瘡呈現紅色且不結痂,表示陰血虛弱。如果搔癢且脈象虛浮,表示氣不和順。如果搔癢且脈象浮數,表示血不和順。
臀部、背部或頸部發癢,表示膀胱陰虛。陰部、大腿內側發癢,表示肝經血虛。陰囊發癢且有下墜感,表示肝經陰虛且有濕熱。小便頻繁、量少且顏色發紅,表示肝經陰虛。小便頻繁、量少且顏色發白,表示脾肺氣虛。面部發癢或變紅,表示外邪侵襲。眉毛間發癢或脫落,表示肝膽血燥。食慾不佳、口渴想喝水,表示胃氣虛弱。飲食不消化、大便不成形,表示脾氣虛弱。
清晨或夜間腹瀉,表示脾腎虛弱。
《治療方法》說:如果屬於表實證,先用荊防敗毒散來解表散邪。如果屬於裡實證,先用內疏黃連湯來通導腑氣。如果表裡都有實證,用防風通聖散來同時解表裡之邪。如果邪熱在肝經,用龍膽瀉肝湯來清熱解毒。之後再以換肌消毒散為主,痊癒後就不會有筋骨疼痛的問題。氣虛的人,用四君子湯。血虛的人,用四物湯。氣血都虛的人,用八珍湯。
以上這些藥方,可以根據兼有的症狀來加減藥物,自然可以治好。如果治療方法錯誤,可能會侵蝕眼睛、腐爛陰莖、導致肢體攣縮。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九味蘆薈丸來清肝火,用六味丸來滋養腎水,用蠲痹消毒散來養血祛邪,或許還有治癒的機會。如果服用輕粉等藥物,反而會將毒素收斂在體內,導致病情反覆發作。或者隨便服用防風通聖散,會導致氣血更加虛弱,反而難以治癒。凡是有腫脹、硬塊或疼痛的地方,可以外用蒜灸,或是敷沖和膏,內服補藥,都能有效。
有一個男子,全身都長了瘡,脈象浮而且數,用荊防敗毒散治療後,表證就消退了。再用仙方活命飲,服用了六劑後,瘡逐漸痊癒,同時服用萆薢湯,一個多月就痊癒了。
有一個男子,下半身生了疳瘡,用了很多藥都沒效,後來蔓延到全身,突然腫脹,形狀像番花,筋骨攣縮疼痛,到了晚上更嚴重,這是肝腎兩經濕熱所引起的。先用導水丸五服,接著用龍膽瀉肝湯數劑,再用除濕健脾的藥物,外敷神異膏,吸出膿液,並用蒜灸拔出毒素,最後才痊癒。
有一個小孩,陰莖長瘡,蔓延到小腹,長了幾個,疼痛發熱,用小柴胡湯送服蘆薈丸,並外敷神異膏,一個多月就痊癒了。
有一位讀書人,患了前面說的病症,先是陰莖發癢流水,後來陰囊、大腿內側、小腹、脅部、手臂都長了小疙瘩,有的乾燥,有的化膿。他誤服了祛風的藥物,導致肢體疲倦、怕冷發熱、食慾減退、大便不成形,脈象浮弦,兩尺脈浮數,這是腎水虛弱而有熱,肝木乘脾土所導致的。用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為主,再佐以換肌消毒散,才痊癒。
有個人得了這個病,服用攻毒的藥物後,患處反而腫脹、紅腫疼痛,肢體疲倦、怕冷發熱,脈象浮而且虛,這是元氣受損,邪氣又強盛的情況。用補中益氣湯,服用了兩劑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