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6)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6)
1. 經痛論外方
溫經湯(婦百三,寒痛),交加散(婦百,結聚作痛),醋附丸(婦百七,行滯止痛),牛膝散(婦九九,通經止痛),薑黃散(婦百一,逐瘀止痛),當歸沒藥丸(婦百六,血瘀作痛),玄胡當歸散(婦九八,血逆作痛),琥珀丸(婦一三四)
白話文:
經痛論外方
溫經湯:適用於寒性經痛。
交加散:適用於經痛且腹部有腫塊的情況。
醋附丸:適用於經痛伴有血瘀不通的情況。
牛膝散:適用於經痛且經血不通暢的情況。
薑黃散:適用於經痛伴有瘀血的情況。
當歸沒藥丸:適用於因血瘀導致的經痛。
玄胡當歸散:適用於因氣血逆亂導致的經痛。
琥珀丸:適用於各種經痛。(括號內數字僅供參考,非現代醫學編號)
2. 崩淋經漏不止(十二)
崩漏不止,經亂之甚者也。蓋亂則或前或後,漏則不時妄行,由漏而淋,由淋而崩,總因血病,而但以其微甚耳。《陰陽別論》曰:陰虛陽搏謂之崩。《百病始生篇》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故凡陽搏必屬陰虛,絡傷必致血溢。知斯二者,而崩淋之義及治療之法,思過半矣。
惟是陰虛之說,則但傷營氣,無匪陰虛而五臟之陰皆能受病,故神傷則血無所主,病在心也;氣傷則血無所從,病在肺也;意傷則不能統血攝血,病在脾也;魂傷則不能蓄血藏血,病在肝也;志傷則不能固閉真陰,病在腎也。所以五臟皆有陰虛,五臟皆有陽搏。故病陰虛者,單以臟氣受傷,血因之而失守也;病陽搏者,兼以火居陰分,血得熱而妄行也。凡治此之法,宜審臟氣,宜察陰陽。
無火者,求其臟而培之補之;有火者,察其經而清之養之。此不易之良法也。然有火者不得不清,但元氣既虛,極多假熱,設或不明真假,而誤用寒涼,必復傷脾胃,生氣日見殆矣。先賢有云:凡下血證,須用四君子輩以收功。又云:若大吐血後,毋以脈診,當急用獨參湯救之。
厥旨深矣。故凡見血脫等證,必當用甘藥先補脾胃,以益發生之氣。蓋甘能生血,甘能養營,但使脾胃氣強,則陽生陰長,而血自歸經矣,故曰脾統血治崩淋經漏之法:若陰虛血熱妄行者,宜保陰煎、加減一陰煎;若火盛迫血妄行而無虛證者,宜徙薪飲、黃芩散加續斷、丹參;若血熱兼滑者,宜保陰煎、槐榆散、生地黃湯;若肝經怒火動血者,加味四物湯;若肝經怒火動血,逆氣未散者,化肝煎,或保陰煎加減主之;若血有滯,逆而妄行者,四物湯、丹參散;若營氣不足,血不能調而妄行者,五福飲、四物湯、四君子湯、八珍湯,擇宜用之;若脾氣虛陷,不能收攝而脫血者,壽脾煎、歸脾湯、四君子加芎、歸,再甚者,舉元煎;若脾腎虛寒,兼嘔兼溏泄而畏寒者,理陰煎、五君子煎、理中湯。
若陽氣大虛脫陷者,四維散;若脾腎陰氣不固者,固陰煎、五陰煎、秘元煎;若肝膽氣虛,不能藏血者,必多驚恐畏怯,宜五福飲、七福飲、八珍湯;兼陽虛者,仍加薑、桂;若去血過多,血脫氣竭者,當速用獨參湯提握其氣,以防脫絕,或用當歸補血湯;若崩淋既久,血滑不禁,宜澀宜固者,龍骨散、如聖散、七灰散之類,同人參兼用之。凡血淋治法,大約如前。
但其穢臭脈滑者多火,宜從清涼;若腥臭清寒脈細者多寒,必須溫補。其或久病則精去無窮,尾閭易竭,非大加培補不可,惟固陰煎,及十全大補湯之類為宜。
一、崩淋之病,有暴崩者,有久崩者。暴崩者,其來驟,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亦難。且凡血因崩去,熱必漸少,少而不止,病則為淋。此等證候,未有不由憂思鬱怒,先損脾胃,次及衝任而然者。崩淋既久,真陰日虧,多致寒熱咳嗽,脈見弦數或豁大等證。此乃元氣虧損、陰虛假熱之脈,尤當用參、地、歸、術甘溫之屬,以峻培本源,庶可望生。
白話文:
崩漏不止,是月經紊亂中最嚴重的情況。所謂紊亂,指的是月經週期時前時後不規律;所謂漏,指的是經血不按時亂流,從漏開始發展到淋漓不止,再發展到崩漏,總歸都是因為血的問題,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陰陽別論》說:「陰虛導致陽氣亢奮,就叫做崩漏。」《百病始生篇》說:「陽絡受傷,血就會流到體外;陰絡受傷,血就會流到體內。」所以,凡是陽氣亢奮,必定是陰虛;絡脈受傷,一定會導致出血。了解這兩點,對於理解崩漏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就已經掌握了一半。
所謂陰虛,不只是指營氣受損,而是五臟的陰氣都可能出現問題,像是精神受到損害,血就失去了主導,病在心臟;氣受損,血就沒有動力,病在肺臟;心思過度損害,就無法統攝血脈,病在脾臟;魂受損,就無法儲藏血液,病在肝臟;意志受損,就無法固守真陰,病在腎臟。因此,五臟都可能出現陰虛,五臟都可能導致陽氣亢奮。所以,如果是陰虛的病症,單純是臟腑的氣受損,血因此失去控制;如果是陽亢的病症,則是因為體內有火氣侵入陰分,血遇到熱而妄行。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仔細辨別臟腑的問題,仔細觀察陰陽的狀況。
沒有火氣的,就找出是哪個臟腑虛弱,然後補養它;有火氣的,就觀察是哪條經脈有熱,然後清熱滋養它。這是最可靠的好方法。然而,有火氣的情況必須要清熱,但是因為元氣已經虛弱,往往會出現假熱的情況,如果不能辨別真假,而誤用寒涼藥物,必定會再次傷害脾胃,使元氣一天比一天衰弱。古人說:「凡是出血的病症,必須用四君子湯這類藥方來收效。」又說:「如果大量吐血後,不要去把脈,應該立刻用獨參湯來救命。」
這些話道理非常深刻。所以,凡是看到有脫血等症狀,必須先用甘味的藥來補養脾胃,以增加生髮的元氣。因為甘味能夠生血、滋養營氣,只要脾胃的氣強盛,陽氣就會生發,陰氣就會增長,而血自然就會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所以說脾統攝血。治療崩漏的方法是:如果是陰虛血熱導致的血妄行,應該使用保陰煎、加減一陰煎;如果是火氣旺盛導致的血妄行,但沒有虛弱症狀,應該使用徙薪飲、黃芩散加續斷、丹參;如果是血熱又兼有滑脫的現象,應該使用保陰煎、槐榆散、生地黃湯;如果是肝經怒火導致的血妄行,使用加味四物湯;如果是肝經怒火導致的血妄行,而且氣逆沒有消散,使用化肝煎,或用保陰煎加減來治療;如果血有瘀滯,逆行而妄行,使用四物湯、丹參散;如果是營氣不足,血不能調和而妄行,使用五福飲、四物湯、四君子湯、八珍湯,選擇適合的來使用;如果是脾氣虛弱下陷,不能收攝而導致脫血,使用壽脾煎、歸脾湯、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如果情況更嚴重,則使用舉元煎;如果是脾腎虛寒,兼有嘔吐、腹瀉、怕冷等症狀,使用理陰煎、五君子煎、理中湯。
如果是陽氣大虛脫陷,使用四維散;如果是脾腎陰氣不固,使用固陰煎、五陰煎、秘元煎;如果是肝膽氣虛,不能儲藏血液,常常會出現驚恐畏懼的現象,應該使用五福飲、七福飲、八珍湯;如果同時有陽虛的症狀,可以加入薑、桂;如果失血過多,導致血脫氣竭,應該立即用獨參湯來提握元氣,以防止脫絕,或使用當歸補血湯;如果崩漏持續很久,血滑脫無法控制,應該用收澀固澀的方法,使用龍骨散、如聖散、七灰散等藥物,同時搭配人參來使用。凡是治療血淋的方法,大體上和前面說的一樣。
但是如果經血穢臭,脈象滑數,多半是有火,應該用清涼的藥物;如果經血腥臭、清稀寒冷,脈象細弱,多半是寒,必須用溫補的方法。如果久病,精氣耗盡,身體容易虛竭,必須大力補養,應該使用固陰煎、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方。
一、崩漏這種病,有突然發作的,也有持續很久的。突然發作的崩漏,來勢很快,治療也比較容易;持續很久的崩漏,病情比較深,治療也比較困難。而且凡是血因為崩漏而流失,熱氣一定會逐漸減少,如果血流不止,就會變成淋漓不止。這種情況,沒有不是因為憂愁思慮、鬱悶憤怒,先損傷脾胃,然後影響到衝任二脈所造成的。崩漏持續很久,真陰會日益虧損,常常會出現發熱、咳嗽、脈象弦數或豁大等症狀。這都是元氣虧損、陰虛假熱的脈象,尤其應該使用人參、熟地、當歸、白朮等甘溫的藥物,來大力培補元氣,才能有望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