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1. 卷之三十三貫集·雜證謨
2. 疝氣
3. 經義
《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長刺節論》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經脈篇》曰:足厥陰肝病,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肝所生病,為飧泄、狐疝。足厥陰之別,循脛上睪,結於莖,其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
《脈解篇》曰: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也。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㿗隆疝也。
《陰陽別論》曰: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
《經筋篇》曰: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
《四時氣篇》曰: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
《玉機真藏論》曰: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本藏篇》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
《平人氣象論》曰: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脈急者,疝瘕少腹痛。
《脈要精微論》曰: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肝脈滑甚為㿉疝。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㿉癃,澀甚為腸㿉;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腎脈滑甚為癃㿉。
《大奇論》曰: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五臟生成篇》曰: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四時刺逆從論》曰:厥陰滑則病狐疝風。少陰滑則病肺風疝。太陰滑則病脾風疝。陽明滑則病心風疝。太陽滑則病腎風疝。少陽滑則病肝風疝。
《至真要大論》曰:陽明司天,丈夫㿗疝,婦人少腹痛。陽明之勝,外發㿗疝。太陽在泉,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太陽之復,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太陰在泉,主勝,甚則為疝。
白話文:
經義
《骨空論》說:任脈發生疾病,男子會出現內部結塊的七種疝氣,女子則會出現白帶過多和腹部腫塊。督脈發生疾病,會從下腹部向上衝到心臟而疼痛,無法順利排泄大小便,這種情況稱為衝疝。
《長刺節論》說:疾病在下腹部,腹痛且無法順利排泄大小便,這種疾病稱為疝氣,通常是受寒引起的。治療時,應針刺下腹部兩側大腿根部之間,以及腰部骨骼突出處之間的穴位,多針刺幾次,直到熱感出現,疾病就會痊癒。
《經脈篇》說:足厥陰肝經發生疾病,男子會出現睪丸疝氣,女子則會出現下腹部腫脹。肝臟相關的疾病,會導致消化不良、腹瀉以及狐疝。足厥陰經的支脈,會沿著小腿向上至睪丸,並在陰莖處匯合。如果氣機逆行,就會導致睪丸腫脹、突然疝氣發作;如果氣機實盛,陰莖會勃起且久久不消;如果氣機虛弱,則會出現睪丸劇癢。這些都要根據足厥陰經支脈的循行來判斷。
《繆刺論》說:邪氣侵襲足厥陰經的絡脈,會導致突然疝氣發作且劇烈疼痛,此時應針刺足大趾趾甲上方、指甲與肉交界處,左右兩側各刺一針,左邊的病症刺右邊,右邊的病症刺左邊。
《脈解篇》說:厥陰經所說的睪丸疝氣,就是指婦女的下腹部腫脹。這是因為陰氣過於旺盛,導致脈絡脹滿不通,所以才說是睪丸腫脹的疝氣。
《陰陽別論》說:三陽經發生疾病,會發冷發熱,這種疾病傳變下去就會成為睪丸疝氣。
《經筋篇》說:足陽明經的經筋發生疾病,會導致睪丸疝氣,腹部肌肉會緊繃。足太陰經的經筋發生疾病,會導致陰部扭痛,向下牽引至肚臍和兩側肋骨疼痛。足厥陰經的經筋發生疾病,會導致陰莖無法正常勃起,如果受到內傷,則無法勃起;如果受寒,則陰莖會縮入;如果受熱,則陰莖會勃起且無法收縮。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小腸發生疾病,會導致下腹部疼痛,腰部和脊椎牽引至睪丸疼痛,有時排便困難。
《四時氣篇》說:下腹部牽引至睪丸,並引起腰部和脊椎疼痛,向上衝到心臟,這表示邪氣在小腸,且會連帶影響到睪丸的繫帶,與脊椎相連,並貫穿肝臟和肺臟,與心臟的脈絡相聯繫。如果氣機旺盛,則會導致氣逆,向上衝擊腸胃,薰蒸肝臟,散布於腹部兩側的肓部,並積聚在肚臍。
《玉機真藏論》說:風是百病的始作俑者。如果不及時治療,疾病就會從脾臟傳到腎臟,這種疾病稱為疝瘕。下腹部會感到悶熱疼痛,並會出現白色分泌物,這種疾病又稱為蠱病。
《本藏篇》說:腎氣向下衰弱,則會導致腰部和臀部疼痛,無法彎腰或仰身,這種疾病稱為狐疝。
《平人氣象論》說:寸口脈沉而微弱,表示有寒熱病以及疝瘕、下腹部疼痛。脈象急促,也表示有疝瘕、下腹部疼痛。
《脈要精微論》說:如果診得心脈急促,則病名為心疝,下腹部應當會有腫塊。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心脈稍微滑動,表示為心疝,會牽引至肚臍,且下腹部會有鳴叫聲。肝脈滑動得很厲害,表示為睪丸疝氣。脾脈稍微粗大,表示為疝氣;如果滑動得很厲害,表示為小便不暢的疝氣;如果脈象澀滯,表示為腸疝;如果脈象微澀,表示為內部疝氣,多會排出膿血。腎脈滑動得很厲害,表示為小便不暢的疝氣。
《大奇論》說:腎脈和大脈搏都急促而沉,肝脈和大脈搏也都急促而沉,這些都表示為疝氣。心脈搏動滑動且急促,表示為心疝。肺脈沉伏而搏動,表示為肺疝。三陽經脈急促,表示為瘕積;三陰經脈急促,表示為疝氣。
《五臟生成篇》說:青色脈象出現,脈象細長且左右彈動,表示心臟下方和肋骨下方有積氣,這種情況稱為肝痹,通常是受寒濕引起的,治療方法與疝氣相似。黃色脈象出現,脈象粗大且空虛,表示腹中有積氣,並有厥逆之氣,這種情況稱為厥疝,女性的情況也相同。
《四時刺逆從論》說:厥陰經脈滑動,容易患狐疝風。少陰經脈滑動,容易患肺風疝。太陰經脈滑動,容易患脾風疝。陽明經脈滑動,容易患心風疝。太陽經脈滑動,容易患腎風疝。少陽經脈滑動,容易患肝風疝。
《至真要大論》說:陽明經主司天時,男子容易患睪丸疝氣,女子容易患下腹部疼痛。陽明經的氣機過盛,外在會表現為睪丸疝氣。太陽經在泉,民眾容易患下腹部牽引至睪丸、引發腰部和脊椎疼痛,並向上衝到心臟疼痛。太陽經的氣機恢復,下腹部牽引至睪丸、引發腰部和脊椎疼痛,並向上衝到心臟。太陰經在泉,主導氣機過盛,嚴重時會導致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