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三條)
疝氣病者,凡小腹睪丸為腫為痛,止作無時者,皆是也。但疝證不一,如《內經》所謂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有言㿗疝者,以其頑腫不仁也。有沖疝者,以其自少腹上衝而痛也。有厥疝者,以結氣在陰而氣逆為疝也。有疝瘕者,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也。有六經風疝者,如《四時刺逆從論》所言者是也。
有小腸疝者,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者是也。凡此七者,總皆疝之為義。然疝之為病,不獨男子有之,而婦人亦有之,經曰: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又曰: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也。至若沖疝、瘕之屬,亦皆男婦之所同病者。然惟睪丸之病,獨在男子,而他則均當詳察也。
觀張子和曰:夫遺溺、閉癃、陰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病也。若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此說誠非謬也。然今人但言男子之疝,而全不知婦人之疝,殊失之矣。
一、疝氣所屬,本非一經。如《內經》所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又曰: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又曰: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又曰: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又曰: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又如心肝脾肺腎五疝之脈,各有所辨,此《素問》言諸經之疝也。又經筋等篇言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等義,此《靈樞》言諸經之疝也。自張子和云疝有七,前人論者甚多,其非《靈樞》《素問》《銅人》之言,予皆不取;乃引《靈樞》之論曰:足厥陰之筋,聚於陰器。故陽明與太陰之筋,皆會於陰器。
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之厥陰。此子和之意,以疝為筋病,而筋主於肝,故謂疝必厥陰,似亦有理,而實則不然。觀《內經》諸論之如前者,謂非《靈》《素》之言,而子和皆不可取乎?且筋雖主於厥陰,然散見諸經,即為諸經之筋矣。若病在諸經,固可因筋而廢經乎?矧如《厥論》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合也。又《痿論》曰: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此亦可以不取乎?然則小腹前陰之經,則厥陰、少陰、太陰、陽明、少陽、太陽,以至沖、任、督脈皆有所涉。今考《銅人經》治疝之法,則諸經皆有俞穴,若謂止屬厥陰,則諸經皆可廢矣。即子和亦歷指諸經之穴,謂諸穴雖亦治疝,然終非受疝之地,此說何也?自後丹溪遂因子和之言,謂經有七疝,寒、水、筋、血、氣、狐、㿗也,專主肝經,與腎經無相干。
白話文:
疝氣這種疾病,凡是小腹或睪丸出現腫脹疼痛,而且持續發作沒有規律的,都屬於這種病。但疝氣的種類有很多,例如《內經》提到的狐疝,是因為它發作時有時出現有時消失;又如㿗疝,是因為它腫脹堅硬而且沒有知覺;沖疝,是因為它從少腹往上衝痛;厥疝,是因為氣結在陰部而氣往上逆所造成的疝氣;疝瘕,是因為少腹內部發熱而疼痛,而且分泌白色物質,又稱之為蠱;六經風疝,就像《四時刺逆從論》所說的那樣。
還有小腸疝,就像《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說的那樣。以上這七種都屬於疝氣的範疇。然而,疝氣這種疾病並非只有男性才會得,女性也會有。經典裡說:「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這叫做厥疝,女性的情況跟男性相同。」又說:「厥陰所說的㿗疝,是指婦女的少腹腫脹。」至於沖疝、瘕等類型的疝氣,男女都會得。但是,只有睪丸的疾病是男性獨有的,其他類型的疝氣都要詳細觀察。
張子和說:「遺尿、排尿困難、陽痿、膀胱麻痺、精液外流、白濁等,都是男性的疾病。至於女性,如果出現經血乾枯、月經停止後腰部和膝蓋以上發熱、腿腳不能行走、咽喉乾燥、排尿困難、少腹有腫塊,或位置固定或移動、前陰突出、後陰長痔瘡等,這些都是女性的疝氣,只是女性不稱之為疝,而稱之為瘕。如果年輕時就得這種病,無論男女都會不孕。」這種說法確實沒有錯。但現在的人只知道男性的疝氣,完全不知道女性也有疝氣,實在是太過疏忽了。
一、疝氣的病因並非只與一條經絡有關。《內經》說:「任脈發生疾病,男性會出現內部結聚的七種疝氣,女性則會出現白帶和腹部腫塊。」督脈發生疾病,會從少腹往上衝到心臟而疼痛,而且無法排泄,這稱為沖疝。又說:「脾的疾病傳到腎,這種病稱為疝瘕。」又說:「三陽經發生疾病,會發冷發熱,然後發展成㿗疝。」又說:「邪氣在小腸,會連到睪丸和脊椎。」又說:「邪氣侵犯足厥陰經的絡脈,會使人突然疝痛。」
另外,心、肝、脾、肺、腎五種疝氣的脈象各有不同,這是《素問》中關於各經脈疝氣的描述。經筋篇等章節提到足陽明經的筋脈,生病會導致㿉疝和腹部筋脈痙攣;足太陰經的筋脈,生病會導致陰部絞痛,疼痛向下牽引到肚臍,兩脅疼痛;足厥陰經的筋脈,生病會導致陰部功能失常等,這些是《靈樞》中關於各經脈疝氣的描述。張子和認為疝氣有七種,前人有很多相關的論述,但只要不是《靈樞》、《素問》、《銅人》所說的,我都不採用。我引用《靈樞》的論點說:「足厥陰經的筋脈聚集在陰部。」所以陽明經和太陰經的筋脈,也都會聚於陰部。
只有厥陰經主管筋脈,因此得了疝氣,一定與厥陰經有關。這就是張子和的觀點,他認為疝氣是筋脈的疾病,而筋脈歸肝主管,所以說疝氣一定與厥陰經有關,這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看看《內經》前面的那些論述,難道它們不是《靈樞》、《素問》所說的嗎?難道張子和的觀點都可以採信嗎?而且筋脈雖然歸厥陰經主管,但它們也分佈在各經脈,成為各經脈的筋脈。如果疾病發生在各經脈,難道可以因為筋脈就廢棄經脈的作用嗎?更何況《厥論》說:「前陰是宗筋聚集的地方,也是太陰經和陽明經的交會之處。」《痿論》說:「陰陽總宗筋的交會處,在氣街,而且陽明經是主導。」
難道這些觀點也可以不採納嗎?由此可見,小腹前陰的經脈,涉及厥陰經、少陰經、太陰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陽經,甚至還包括沖脈、任脈、督脈。現在研究《銅人經》中治療疝氣的方法,會發現各經脈都有相關的俞穴,如果只說是厥陰經的疾病,那麼其他經脈的俞穴豈不是都廢掉了?即使是張子和也列舉了各經脈的穴位,雖然他也說這些穴位也能治療疝氣,但都不是疝氣發病的地方,這是什麼道理呢?後來朱丹溪就根據張子和的說法,認為疝氣有七種,分別是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他專門針對肝經,認為與腎經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