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道集 (1)
卷之三道集 (1)
1. 卷之三道集
2. 傳忠錄(下)
3. 命門余義(二十六,共六條)
命門之義,《內經》本無,惟越人云:腎有兩者,非皆腎也。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繫,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也。余以其義有未盡,且有可疑,故著有《三焦包絡命門辨》,附梓《類經》之末,似已盡其概矣。然而猶有未盡者,恐不足以醒悟後人。茲因再悉其蘊,條列於下。
一、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為水穀之海,均為五臟六腑之本。然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然必春氣始於下,則三陽從地起,而後萬物得以化生。豈非命門之陽氣在下,正為脾胃之母乎?吾故曰: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後天之氣也;命門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氣也,此其中固有本末之先後。觀東垣曰:補腎不若補脾。
許知可曰:補脾不若補腎。此二子之說,亦各有所謂,固不待辨而可明矣。
一、命門有火候,即元陽之謂也,即生物之火也。然稟賦有強弱,則元陽有盛衰;陰陽有勝負,則病治有微甚,此火候之所以宜辨也。茲姑以大綱言之,則一陽之元氣,必自下而升,而三焦之普𮑮,乃各見其候。蓋下焦之候如地土,化生之本也;中焦之候如灶釜,水穀之爐也;上焦之候如太虛,神明之宇也。下焦如地土者,地土有肥瘠而出產異,山川有厚薄而藏蓄異,聚散操權,總由陽氣。
人於此也,得一分即有一分之用,失一分則有一分之虧。而凡壽夭生育及勇怯精血病治之基,無不由此元陽之足與不足,以為消長盈縮之主,此下焦火候之謂也。中焦如灶釜者,凡飲食之滋,本於水谷,食強則體壯,食少則身衰,正以胃中陽氣,其熱如釜,使不其然,則何以朝食午即化,午食申即化,而釜化之速不過如此。觀灶釜之少一炬則遲化一頃,增一炬則速化一時,火力不到,則全然不化,即其證也。
故脾胃之化與不化,及飲食之能與不能,亦總由陽明之氣有強與不強,而陰寒之邪有犯與不犯耳。及其病也,則漸痞漸脹,或隔或嘔,或十化其三五,或膨聚而不消,或吞酸噯腐而食氣不變,或腹疼肚痛而終日不飢,或清濁不分,或完穀不化。蓋化則無不運行,不化則無不留滯。
運行則為氣為血,留滯則為積為痰。此其故,謂非胃氣之不健乎?而何以不健,謂非火候之無力乎?今見治痞治脹,及治吞酸噯腐等症,無論是熱非熱,動輒呼為胃火,餘燼其幾,尚能堪否?此中焦火候之謂也。上焦如太虛者,凡變化必著於神明,而神明必根於陽氣。蓋此火生氣,則無氣不至,此火化神,則無神不靈。
陽之在下則溫暖,故曰:相火以位,陽之在上則昭明,故曰君火以明。是以陽長則陰消,而離照當空。故五官治而萬類盛,陽衰則陰勝,而陽為陰抑,故聰明奪而神氣減。而凡人之聲色動定及智愚賢不肖之有不齊者,何非陽德為之用,此上焦火候之謂也。此以三焦論火候,則各有所司,而何以皆歸之命門?不知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此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化,此實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之榮在根柢,灶釜之用在柴薪。
白話文:
關於命門的意義,《黃帝內經》原本沒有提到,只有扁鵲說:「腎有兩個,但並非都是腎。左邊的那個是腎,右邊的那個是命門。」命門是諸多神經、精氣所儲藏的地方,是人體元氣的根本所在。男子用來儲藏精液,女子用來繫住子宮。我認為命門的意義還有未盡之處,且有些地方值得懷疑,所以寫了《三焦包絡命門辨》,附在《類經》的最後,似乎已經把命門的概況說清楚了。但是仍然覺得有些地方沒有說透,恐怕不足以啟發後人。因此,現在我再深入探討它的內涵,逐條列在下面。
一、命門是精血的海洋,脾胃是水穀的海洋,都是五臟六腑的根本。但命門是元氣的根源,是水火的居所。五臟的陰氣,沒有命門的滋養就無法生成;五臟的陽氣,沒有命門的發動就無法產生。而脾胃作為中焦的土,沒有火就不能產生能量,必須要春天時下方的陽氣開始升發,三陽之氣才能從地底升起,萬物才能因此化生。這難道不是因為命門的陽氣在下方,正是脾胃的母親嗎?所以我說:脾胃是灌溉滋養的根本,得到的是後天之氣;命門是化生萬物的源頭,得到的是先天之氣,這兩者之間本來就有先後的本末關係。觀察李東垣說:「補腎不如補脾。」許知可說:「補脾不如補腎。」這兩位醫家的說法,各有其道理,不用多加辯論也能明白。
二、命門有火候,也就是元陽的意思,是產生生命之火。然而,稟賦有強弱,元陽就會有盛衰;陰陽有勝負,病情的治療就會有輕重,這就是火候之所以要辨別的原因。現在我姑且以大綱來說,一陽的元氣必定由下而上升,而三焦的普遍運行,各自會顯現出不同的徵候。下焦的徵候如同土地,是化生的根本;中焦的徵候如同爐灶,是消化水穀的地方;上焦的徵候如同廣闊的虛空,是神明居住的場所。下焦如同土地,土地有肥沃貧瘠之分,出產的東西也不同,山川有厚薄之分,藏蓄的東西也不同,聚集或分散的權力,都由陽氣主導。人也是如此,得到一分陽氣就有一分的作用,失去一分陽氣就有一分的虧損。凡是壽命長短、生育能力、勇敢或怯懦、精血是否充足、疾病能否治癒的基礎,都取決於元陽的充足與否,作為消長變化的主導,這就是下焦火候的意義。中焦如同爐灶,凡是食物的營養,都來自於水穀。飲食強盛,身體就強壯;飲食減少,身體就衰弱,正是因為胃中的陽氣,它的熱力像爐灶一樣。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如何能讓早晨吃的食物中午就消化,中午吃的食物傍晚就消化?爐灶消化的速度也不過如此。看爐灶少加一塊柴,消化就會延遲一段時間,多加一塊柴,消化就會加快一些,火力不足,就完全無法消化,這就是證明。所以脾胃的消化與否,以及飲食的吸收與否,都取決於陽明之氣是否強盛,以及有沒有受到陰寒之邪的侵犯。當它生病時,就會逐漸出現痞塊、脹滿,或者阻塞、嘔吐,或者消化十分只剩下三五分,或者腹部腫脹不消,或者反酸噯腐而食物無法消化,或者腹痛肚痛卻整天不覺得飢餓,或者清濁不分,或者食物沒有消化就排泄出來。能消化的時候,無不順暢運行;不能消化的時候,無不留滯積聚。運行則化為氣血,留滯則成為積食或痰液。這些原因,難道不是因為胃氣不健康嗎?而胃氣不健康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火候不足嗎?現在看到治療痞塊脹滿,以及治療反酸噯腐等症狀,無論是熱性還是寒性,動不動就說是胃火引起的,那剩餘的火力還能承受嗎?這就是中焦火候的意義。上焦如同廣闊的虛空,凡是變化必定體現在神明上,而神明必定根源於陽氣。陽火產生氣,則無處不到達;陽火化生神,則無不靈驗。陽氣在下,則溫暖,所以說:「相火以位。」陽氣在上,則光明,所以說:「君火以明。」所以陽氣旺盛,陰氣就消退,就像太陽照耀天空。所以五官功能正常,萬物就茂盛;陽氣衰弱,陰氣就旺盛,而陽氣被陰氣壓制,所以聰明才智被剝奪,精神氣力減少。凡是人的聲音、神色、動作、思維以及智慧愚笨、賢能不肖的不同,難道不是陽氣的作用嗎?這就是上焦火候的意義。以上從三焦的角度論述火候,各自有不同的職責,但為什麼都歸於命門?不知道水中之火,是先天純一的氣,藏在坎卦之中。這股氣由下往上走,與後天的胃氣相接合而產生變化,這才是生生不息的根本。因此,花萼的茂盛在於根柢,爐灶的作用在於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