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七須集 (5)
卷之七須集 (5)
1. 論吐(十五)
仲景曰: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飲食不能入者,病在胸中,當吐之。
曰: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白話文:
仲景說:病人手腳冰冷,脈象忽緊,這是邪氣結在胸中,胸口滿悶煩躁,食慾不振,病在胸中,應該用瓜蒂散催吐。病人手腳冰冷,脈象忽緊,是因為外邪停留在胸中,胸口滿悶煩躁,飲食難以下嚥,病在胸中,應該用瓜蒂散催吐。
他說:如果病人符合桂枝證的症狀,但頭不痛、頸不僵硬、寸脈微浮、胸口痞硬、氣往上衝咽喉、呼吸不暢,這是胸中有寒氣,應該用瓜蒂散催吐。少陰病,吃東西就吐,胸口暖暖的想吐,又吐不出來,剛開始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緩,這是胸中實證,不能用瀉藥,應該用瓜蒂散催吐。如果膈膜上有寒飲,乾嘔不止,就不可催吐,要趕緊溫陽,應該服用四逆湯。
按:此二節,前節言胸有寒者,謂寒邪也,所以當吐;後節言膈上有寒飲,乾嘔者,謂中寒也,所以宜溫。然則前節之言寒者,言寒邪之實,後節之言寒者,言胃氣之虛,均謂之寒,而有虛實之異。實者宜吐,吐則散也;虛而吐之,則胃氣愈虛,病必更甚矣。此等要處,最當詳察。
曰: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痢日十餘行,其脈反遲,而寸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痢則止。
曰: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者,此為吐之內煩也。按:此以太陽證有不當吐而吐者,必邪熱乘虛入胃,故致內煩也。
白話文:
這兩段文字,前一段說胸中有寒,是指寒邪入侵,所以應該要吐;後一段說膈膜上有寒飲,乾嘔,是指中寒,所以應該要溫補。
然而,前一段說寒,是指寒邪的實證,後一段說寒,是指胃氣虛弱,都稱為寒,但卻有虛實之分。實證應該要吐,吐就能散寒;虛證如果也吐,就會讓胃氣更加虛弱,病情一定會更加嚴重。這些重點,最需要仔細觀察。
如果病人胸部有實證,胸中悶悶的疼痛,不能吃東西,想讓人按壓,卻又吐口水,每天拉肚子十幾次,脈象卻反而緩慢,寸脈微微滑利,這種情況就可以吐,吐了之後拉肚子就會停止。
如果病人是太陽病,吐了之後,卻不發冷,反而不想穿衣服,這是因為吐了之後導致內煩。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如果太陽病不適合吐卻吐了,一定是邪熱趁虛侵入胃部,才會導致內煩。
一、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一、凡用吐藥,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一、寸脈弱而無力者,切忌用吐。
白話文:
一、如果胃裡積存的食物位在上脘處,應當使用催吐的方法。
一、在使用催吐藥物時,只要達到治療效果即可停止,不一定非要服用完全部藥量。
一、如果脈象微弱且無力,千萬不要使用催吐的方法。
2. 論下(十六)
《論》曰:三陰皆受病,已入於府者,可下而已。此詳義見前六經證。
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按:此以心下硬而熱在臟,即脈雖浮大者,病亦屬裡,故不宜發汗,而當攻內也。
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按:此以陽明內熱而為頭痛也,故可攻之。
曰:陽明病,外已解而潮熱者,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雖多,而微發熱惡寒者,表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
曰:陽明病,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也。
白話文:
古書說,如果三陰都生病,而且已經深入臟腑,就應該用瀉下藥來治療。詳細的解釋可以在前面的六經證裡面找到。
古書又說,脈搏浮大,心窩卻硬,並且有熱氣屬內臟的,就應該用攻裡的方法治療,不要讓病人出汗。因為心窩硬並且熱氣在內臟,雖然脈搏浮大,但病症屬於裡證,所以不適合發汗,而應該攻治內臟。
古書還說,傷寒病人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痛並且發熱的,可以用承氣湯治療。因為這是陽明經內熱導致頭痛,所以可以用攻裡的方法治療。
古書又說,陽明病,外證已經消失,但仍然有潮熱的,可以攻治裡證。如果手腳出汗,並且大汗淋漓,這說明大便已經乾燥,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雖然出汗很多,但仍然微發熱並且怕冷,說明表證還沒有消失,熱氣沒有出現潮熱的現象,還不能用承氣湯。
古書還說,陽明病,胃裡有乾硬的糞便的,可以攻治。病人五六天沒有大便,並且繞著肚臍疼痛,煩躁不安,發作有時間規律的,這說明有乾硬的糞便。
曰: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熱在裡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曰:陽明病,發汗不解,腹滿痛者,邪在裡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曰: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
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曰: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或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曰:陽明少陽合病,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按:此一條必須兼脈證而察之,蓋傷寒之脈滑數者多,若無脹痛等證,未必即為宿食,故不可單據滑數之脈,便認作可攻之證。
白話文:
他說:病人出汗神志不清,是因為胃裡有乾硬的糞便,這是風邪作祟,需要瀉下,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他說:陽明病患者發熱出汗很多,熱在內裡,需要趕快瀉下,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他說:陽明病患者發汗後症狀未解,腹部脹滿疼痛,邪氣在內裡,需要趕快瀉下,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他說:病人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實證,應該瀉下。
他說:腹部脹滿沒有減輕,減輕的程度不足以說,應該瀉下,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他說:傷寒病發病六七天,胸部結實發熱,脈象沉而緊,心窩疼痛,按壓時堅硬如石,或者心窩到下腹部脹滿疼痛,碰觸不得,應該服用大陷胸湯。
他說:陽明和少陽經同時生病,脈象滑而數,這是宿食積滯,應該瀉下,應該服用大承氣湯。提醒:這一條必須結合脈象和症狀來觀察,因為傷寒病患者脈象滑數的很多,如果沒有脹痛等症狀,不一定就是宿食積滯,所以不能單憑滑數的脈象就認為可以攻邪。
曰: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也。按此一條言若非大滿,而猶生寒熱者,是表病猶不除也,尚不可下。
曰: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徐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按:此一條言外無表證,內有堅滿,然後可下,正以見下不宜輕。輕下者,為禍不小也。
曰:太陽病,熱結耪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若表未解者,不可攻,當先解表。表已解,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外感症状已經消失,但內部仍然没有消解,没有达到大便通畅的状态,仍然发冷发热,那么病症就没有完全消除。根据这条原则,如果还没有达到大便通畅,仍然发冷发热,说明外感病症还没有完全消失,还不能使用泻药。
如果外感症状已经消失,但内部分泌物很多,而且坚硬、胀满,有干燥的粪便,可以慢慢使用泻药,即使四五天没有效果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如果本不应该使用泻药,却强行使用泻药,就会导致内虚热气进入,加重热症,从而出现烦躁不安等多种变化,轻则虚弱无力,重则必死无疑。根据这条原则,如果外感症状已经消失,但体内仍然坚硬胀满,才能使用泻药,说明使用泻药不能轻率。轻率地使用泻药,后果不堪设想。
太阳病,是指热邪结聚于膀胱,患者神志不清,像发狂一样,自行排出血液,排泄之后病症就会好转。如果外感症状还没有消失,就不可使用攻邪的药物,应该先治疗外感症状。外感症状已经消失,但小腹急痛紧结,才能使用攻邪的药物,建议服用桃仁承气汤。
一、凡傷寒當下者,不宜用丸藥,以丸藥不能滌盪熱邪,而但能損正氣也。又凡治傷寒熱邪傳裡者,服下藥後,仍用鹽炒麩皮一升許,將絹包於病人腹上,款款熨之,使藥氣得熱則行,大便必易通也。
一、脈有忌下者,如《傷寒論》曰:傷寒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關脈弱,胃氣虛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尺脈澀弱無力者,不可下。大便硬者當下之,設脈遲緩者不可下,裡氣不實也。脈虛細者不可下。
脈浮者不可下。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宜下也。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醫以為熱,而復用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汙泥而死。
白話文:
患上傷寒初期,不適合服用丸藥,因為丸藥無法驅散熱邪,反而會傷及正氣。治療傷寒熱邪入侵內部的患者,服用藥物後,可用鹽炒麩皮一升左右,用布包好敷在患者腹部,慢慢熨燙,讓藥力隨著熱氣流通,就能幫助患者順暢排便。
脈象有禁忌不可服用瀉藥。例如《傷寒論》中提到,傷寒患者脈象微弱且怕冷,表示陰陽俱虛,不可再用發汗、吐瀉等方法治療。寸口脈浮大,卻誤用瀉藥,這是極大的錯誤。關脈虛弱,胃氣虛弱伴有熱症,不可大肆攻伐,熱邪退去後寒邪就會出現。尺脈澀弱無力,也不可服用瀉藥。大便硬結的患者應該服用瀉藥,但如果脈象遲緩,則不可服用瀉藥,因為裡氣不足。脈象虛細者也不可服用瀉藥。
脈象浮者不可服用瀉藥。脈象濡弱,弱在關脈,濡在巔脈,弦在上脈,微在下脈。弦為陽氣運行,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患者想要溫暖。微弦代表虛弱,虛弱者不宜服用瀉藥。脈象浮大,浮代表氣實,大代表血虛,血虛代表沒有陰氣,孤陽獨下陰部,醫生誤以為是熱症,又用毒藥攻伐胃部,這是重症虛弱,外來的陽氣會消散,必然會因瀉藥而如泥漿般死去。
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謂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裡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脹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當溫反下之,安可復追還。脈久數者,非外邪也,不可下之。
脈細數者,非實邪也;不可下。結胸證,其脈浮大者,邪未入府也,不可下,下之則死。大抵傷寒最宜慎下,若脈息無力,及表證未罷者,不可亂投湯劑,下之為逆。
一、證有忌下者,如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邪在表也,不可下。陽明病,若微發熱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下。陽明病,潮熱,大便初硬後溏者,不可攻。陽明病,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者,非實熱也,不可攻之。陽明病,其熱不潮者,未可與承氣湯。
白話文:
脈搏摸起來濕潤而緊繃,濕潤代表陽氣不足,緊繃則代表血脈中寒氣入侵。陽氣不足會導致衛氣受寒,因此病人會發熱並怕冷。血脈緊縮導致胃氣虛寒,因此病人會輕微嘔吐並感到心煩意亂。醫師認為病人是內熱過盛,需要解表發汗,但因為陽氣不足導致虛煩躁動,心口感到苦悶和脹滿,並且表裡雙虛,突然間頭昏眼花。這是因為外來的熱邪入侵皮膚,導致病人感到脹滿、焦慮而難以入睡。其實病人真正的原因是胃氣虛寒,寒氣停留在關元穴,需要溫補而不是瀉下,怎麼能再用瀉藥呢?脈搏長期快速跳動,並不是外邪入侵,不可用瀉藥。
脈搏細弱而快速跳動,也不是實邪入侵,不可用瀉藥。結胸症狀,脈搏浮大,代表邪氣尚未入侵內府,不可用瀉藥,否則病人會死亡。總而言之,傷寒病人最忌諱瀉下,如果脈搏微弱無力,或是表證尚未解除,不可亂服用瀉藥,瀉下會加重病情。
一、以下情況忌用瀉藥: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用瀉藥,否則會加重病情。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病人喘不過氣並且胸悶,代表邪氣還在表層,不可用瀉藥。陽明病,如果病人稍微發熱並怕冷,代表表證尚未解除,不可用瀉藥。陽明病,出現潮熱,大便先是硬後來又稀,不可攻下。陽明病,腹部微微脹滿,大便開始硬後來一定會稀,這不是實熱,不可攻下。陽明病,如果體熱不呈潮熱狀態,不可服用承氣湯。
陽明病,雖有潮熱,而大便不硬者,不可與承氣湯。不轉失氣者,其內不堅,慎不可攻也。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攻之利遂不止者死。硬在心下者,其邪在胸膈,猶未入腑也,故不可攻。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病欲吐者,不可下。
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此嘔多者,病在上焦,病在上而攻其下,取敗之道也。陽明病,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下痢不止亦死。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白話文:
陽明病,即使有潮熱,但大便不硬的,不能用承氣湯。如果病氣沒有轉移,內部虛弱,就更不能攻伐。陽明病,如果心下硬滿,不能攻伐,攻伐了反而會造成腹瀉不止而死。硬在心下的,邪氣還在胸膈,還沒有進入臟腑,所以不能攻伐。臟腑積聚沒有陽證,沒有寒熱往來,病人反而很安靜,舌苔滑潤的,也不能攻伐。想要嘔吐的,不能服用瀉藥。
嘔吐不止,即使有陽明證,也不能攻伐。這種嘔吐不止的,病在胸膈,病在上而攻伐下,是錯誤的做法。陽明病,如果汗多,微發熱惡寒,說明外邪沒有解,熱氣也不潮熱,還不能用承氣湯。如果用瀉藥,會導致額頭出汗,微喘,小便不利而死,或腹瀉不止而死。陽明病,不能吃東西,攻伐熱氣就會導致反胃,這是因為胃中虛寒的緣故。
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陰強無陽者,雖其大便堅硬,亦不可下,下之則清穀腹滿。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陽微者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惡寒者,不可下。小便清利者,火不盛也,不可下。諸四逆厥者,不可下。咽中閉塞者不可下。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陽虛而生寒。仲景曰:極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其有眼睛不慧,語言不休,口雖欲言,舌不得前者皆死。陰虛水虧,虛煩虛躁者不可下,重亡其陰,萬無生理矣。
白話文:
病人本身虛弱,如果用寒涼的藥物去攻治熱症,反而會造成嘔吐。陰氣強盛而陽氣不足的人,即使大便乾燥,也不宜使用瀉藥,因為瀉下會導致脾胃虛寒,腹脹難消。陰陽俱虛,伴有惡水症狀的人,如果使用瀉藥,會導致脾胃更加虛寒,食慾不振,大便排出食物殘渣。陽氣微弱的人,不宜使用瀉藥,否則會導致心下痞硬。怕冷的人也不宜使用瀉藥。小便清澈利落的人,說明體內火氣不旺,不宜使用瀉藥。四肢厥逆的人,不宜使用瀉藥。咽喉閉塞的人,不宜使用瀉藥。
發汗過多,導致陽氣虛弱,神志不清的人,不宜使用瀉藥。各種虛弱症狀的人,不宜使用瀉藥,否則會導致陽氣更加虛弱,寒氣入侵。張仲景說:極度寒冷卻反覆出汗,身體必然冰冷如冰,眼睛無神,話語不停,雖然想說話,但舌頭卻伸不出來,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陰虛津液不足,虛煩燥熱的人,不宜使用瀉藥,否則會加重陰液損傷,無法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