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七須集 (6)
卷之七須集 (6)
1. 看目(十七)
夫治傷寒須觀兩目,或赤或黃,赤者為陽證,若兼六脈洪大有力,或躁而渴者,其熱必甚,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大承氣之類主之。
一、凡目色清白,而無昏冒閃爍之意者,多非火證,不可輕用寒涼。
一、眼眵多結者,必因有火。蓋凡有火之候,目必多液,液干而凝,所以為眵,即如肺熱甚則鼻涕出,是亦目液之類也。
一、目睛上視者,謂之戴眼,此屬足太陽經之證。蓋太陽為目之上網,而與少陰為表裡,少陰之腎氣大虧,則太陽之陰虛血少,故其筋脈燥急,牽引而上。若直視不轉者,尤為凶候。欲治此者,速當以培陰養血為主。今人不知,皆云為風,若用風藥,則陰愈虛,血愈燥矣,其有不顛覆者,未之有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必須觀察病人的眼睛,眼睛如果是紅色的,就是陽證。如果同時脈象洪大有力,或者病人躁動不安、口渴,就說明熱症很嚴重,輕症可用三黃石膏湯治療,重症則要用大承氣湯之類的藥物。
如果病人的眼睛清澈明亮,沒有昏花、眼冒金星、眼球閃爍的情況,多半不是火證,不能輕易使用寒涼的藥物。
如果眼睛裡有很多眼屎,就說明體內有火。因為火證會導致眼睛分泌過多的液體,這些液體乾燥凝固後就成了眼屎,就像肺熱嚴重會流鼻涕一樣,都是體液失常的表現。
如果眼球向上看,稱為「戴眼」,這是足太陽經的病症。因為太陽經是眼睛的上網,與少陰經相表裡,少陰經的腎氣嚴重虧虛,就會導致太陽經陰虛血少,筋脈乾燥急迫,所以眼球被牽引向上。如果眼睛直視不能轉動,就更加凶險。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以滋陰養血為主。現在很多人不知道這些,都說是風邪引起的,用風藥治療,反而會加重陰虛血燥,沒有人能治好這種病。
2. 舌色辨(十八)
舌為心之官,本紅而澤,凡傷寒三四日以後,舌上有苔,必自潤而燥,自滑而澀,由白而黃,由黃而黑,甚至焦乾,或生芒刺,是皆邪熱內傳,由淺入深之證也。故凡邪氣在表,舌則無苔,及其傳裡,則津液乾燥而舌苔生矣。若邪猶未深,其在半表半裡之間,或邪氣客於胸中者,其苔不黑不澀,止宜小柴胡之屬以和之。若陽邪傳裡,胃中有熱,則舌苔不滑而澀,宜梔子豉湯之屬以清之。
若煩躁,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之類主之。大都舌上黃苔而焦澀者,胃腑有邪熱也,或清之,或微下之。《金匱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然必大便燥實,脈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之。若微渴而脈不實,便不堅,苔不幹燥芒刺者,不可下也。其有舌上黑苔而生芒刺者,則熱更深矣,宜涼膈散、承氣湯、大柴胡之屬,酌宜下之。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的官員,本應紅潤而有光澤。
凡是傷寒發病三到四天後,舌頭上出現苔,必然會從濕潤轉為乾燥,從光滑轉為粗糙,從白色轉為黃色,從黃色轉為黑色,甚至乾燥焦裂,或者出現芒刺,這些都是邪熱從淺層侵入深層的表現。
因此,邪氣停留在表層的時候,舌頭上沒有苔,當邪氣侵入內裡時,津液就會乾燥,舌苔就會出現。
如果邪氣還沒有侵入很深,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或者邪氣停留在胸中的時候,舌苔不會發黑或粗糙,只需要用柴胡類的藥物來調和。
如果陽邪侵入內裡,胃中有熱,舌苔就會粗糙而不光滑,應該用梔子豉湯之類的藥物來清熱。
如果病人煩躁,很想喝很多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總之,舌頭上出現黃色的苔而且粗糙乾燥,說明胃腑中有邪熱,可以選擇清熱或者輕微瀉下的方法治療。《金匱要略》中說:舌頭上發黃,還沒排出者,可以用瀉下藥來治療,就會自行消退。但是必須是大便乾燥堅硬,脈象沉實有力,並且口渴得厲害,才能用瀉下藥。如果只是稍微口渴,脈象不實,大便不堅硬,舌苔不乾燥沒有芒刺,就不能用瀉下藥。
如果舌頭上出現黑色的苔,並且有芒刺,說明熱邪已經深入,應該用涼膈散、承氣湯、大柴胡之類的藥物,酌情進行瀉下治療。
若苔色雖黑滑而不澀者,便非實邪,亦非火證,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此辨舌之概,雖云若此,然猶有不可概論者,仍宜詳察如下。
按:傷寒諸書皆云:心為君主之官,開竅於舌。心主火,腎主水,黑為水色,而見於心部,是為鬼賊相刑,故知必死。此雖據理之談,然實有未然者。夫五行相制,難免無克,此其所以為病,豈因克為病,便為必死?第當察其根本何如也。如黑色連地,而灰黯無神,此其本原已敗,死無疑矣。
若舌心焦黑,而質地紅活,未必皆為死證。陽實者清其胃火,火退自愈,何慮之有。其有元氣大損,而陰邪獨見者,其色亦黃黑,真水涸竭者,其舌亦乾焦,此腎中水火俱虧,原非實熱之證。欲辨此者,但察其形氣脈色,自有虛實可辨,而從補從清,反如冰炭矣。故凡以焦黑乾澀者,尚有非實非火之證。
白話文:
如果舌苔雖然黑色光滑,但摸起來不粗糙,這就不是實邪,也不是火證,不僅不能瀉下,而且也不能清熱。這只是辨別舌象的大概原則,雖然說得好像很肯定,但還是有例外,需要仔細觀察才能判斷。
古書上都說,心臟是人體的君主,在舌頭上表現出來。心臟屬火,腎臟屬水,黑色是水的顏色,而出現在舌頭上,就代表鬼賊相刑,因此就知道病人必死。雖然這是合理的推論,但實際上並不一定。五行相剋是自然規律,難免會出現相剋的情況,這才是導致生病的原因。難道因為相剋就一定會死嗎?應該要仔細觀察病因是什麼。如果舌頭上的黑色一直蔓延到舌根,而且灰暗無光,這就代表身體的根本已經敗壞了,必死無疑。
如果舌頭中央焦黑,但舌質卻紅潤有光澤,不一定都是死證。陽氣實證的人,只要清掉胃火,火退了自然就會好,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如果元氣嚴重損傷,而陰邪獨見,舌頭也會呈現黃黑色,真水枯竭的人,舌頭也會乾燥焦裂。這都是腎臟中的水火都虧虛,根本就不是實熱的表現。想要辨別這些情況,只要仔細觀察舌頭的形狀、氣息、脈象和顏色,就能判斷出虛實,然後再根據情況進行滋補或清熱,就像冰與炭一樣截然相反。所以,凡是舌苔焦黑乾燥的,也不一定都是實熱或火證。
再若青黑少神而潤滑不燥者,則無非水乘火位,虛寒證也。若認此為火,而苦寒一投,則餘燼隨滅矣。故凡見此者,但當詳求脈證,以虛實為主,不可因其焦黑,而執言清火也。傷寒固爾,諸證亦然。
新按:余在燕都,嘗治一王生,患陰虛傷寒,年出三旬,而舌黑之甚,其芒刺干裂,焦黑如炭,身熱便結,大渴喜冷,而脈則無力,神則昏沉。群醫謂陽證陰脈,必死無疑。余察其形氣未脫,遂以甘溫壯水等藥,大劑進之,以救其本,仍問用涼水以滋其標。蓋水為天一之精,涼能解熱,甘可助陰,非若苦寒傷氣者之比,故於津液乾燥,陰虛便結,而熱渴火盛之證,亦所不忌。
白話文:
如果舌頭呈現青黑色、精神不濟,但表面潤滑不乾燥,這就代表水氣侵犯了火的位置,屬於虛寒的症狀。如果誤以為這是火症,就用苦寒的藥物治療,那就像熄滅餘燼一樣,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因此,遇到這種情況,必須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以虛實為主要的判斷依據,不能只因為舌頭焦黑就斷定是火症。傷寒病是如此,其他病症也是一樣。
我曾經在燕京治療一位王先生,他患有陰虛傷寒,年紀三十歲,舌頭非常黑,舌苔粗糙乾燥,焦黑如炭,身體發熱、大便乾燥、口渴喜涼,脈搏無力,精神昏沉。許多醫生認為他是陽虛陰盛,必死無疑。但我觀察到他的神氣未脫,便用甘溫壯水等藥物,大劑量服用,以救治根本,同時也使用涼水滋潤表證。因為水是天地之精華,涼可以解熱,甘可以滋陰,不像苦寒藥物會傷氣,所以對於津液乾燥、陰虛便結、熱渴火盛的症狀,也不會有害。
由是水藥並進,前後凡用人參、熟地輩各一、二斤,附子、肉桂各數兩,冷水亦一、二斗,然後諸證漸退,飲食漸進,神氣俱復矣。但察其舌黑,則分毫不減,余甚疑之,莫得其解。再後數日,忽舌上脫一黑殼,而內則新肉燦然,始知其膚腠焦枯,死而復活,使非大為滋補,安望再生。若此一證,特舉其甚者紀之,此外,凡舌黑用補而得以保全者,蓋不可枚舉矣。
所以凡診傷寒者,當以舌色辨表裡,以舌色辨寒熱,皆不可不知也。若以舌色辨虛實,則不能無誤,蓋實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虛亦能黑,以水虧而枯也。若以舌黃、舌黑,悉認為實熱,則陰虛之證,萬無一生矣。
白話文:
病人同時服用藥物和湯藥,前後總共使用了人參、熟地等藥物各一到兩斤,附子、肉桂各幾兩,冷水也用了兩三斗。之後病人的各種症狀逐漸減輕,食慾慢慢恢復,精神也好了起來。但奇怪的是,他的舌頭依然是黑色的,一點也沒變,我非常疑惑,不知道原因。過了幾天,他舌頭上突然掉了一層黑色的皮,底下露出了鮮紅的新肉,我才明白,原來他肌膚表層已經焦枯壞死,現在是死而復生。要不是用了大量的滋補藥物,他根本不可能再生。這個案例是特別嚴重的,我把它記錄下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舌頭發黑用滋補藥物得以保全的例子,太多了數不清。
因此,診斷傷寒時,一定要根據舌頭的顏色來判斷表裡寒熱,這點非常重要。但不能用舌頭的顏色來判斷虛實,因為虛實都有可能導致舌頭變黑,實證是火氣太盛導致焦黑,虛證是津液不足導致枯黑。如果把舌頭發黃或發黑都當成實熱證,那麼陰虛的病人就永遠都治不好。
古按:《金鏡錄》曰:舌見全黑色,水剋火明矣,患此者百無一治,治者審之。薛立齋曰,余在留都時,地官主事鄭汝東妹婿患傷寒得此舌,院內醫士曾禧曰:當用附子理中湯,人咸驚駭而止。及其困甚治棺,曾與其鄰復往視之,謂用前藥猶有生意。其家既待以死,拼而從之,數劑而愈。
大抵舌黑之證,有火極似水者,即杜學士所謂薪為黑炭之意也,宜涼膈散之類以瀉其陽;有水來剋火者,即曾醫士所療者是也,宜理中湯以消陰翳。又須以老生薑切平,擦其舌,色稍退者可治,堅不退者不可治。
白話文:
古代醫籍關於黑舌的記載:
古籍記載:
《金鏡錄》中說,如果舌頭呈現全黑色,代表水克制了火,這種情況是無法醫治的,醫生要謹慎判斷。
薛立齋說,我在留都時,地官主事鄭汝東的妹夫得了傷寒,舌頭就變黑了。當時院裡的醫生曾禧說應該用附子理中湯治療,大家都嚇了一跳,不敢用。等到病人情況危急,準備棺材的時候,曾禧再次去看望病人,認為用之前提到的藥物還有一線生機。病人家人已經認為他必死無疑,就賭一把,用藥後,病人服用了幾劑就痊癒了。
分析:
總的來說,舌頭變黑的情況,有兩種:
- 火極似水: 這就像杜學士所說,木材燒成黑炭一樣,屬於火氣過盛導致的黑色。這種情況應該用涼膈散之類的藥物來瀉火。
- 水來克火: 這就是曾禧醫生治療的那種情況,屬於水氣過盛,侵犯火氣導致的黑色。這種情況應該用理中湯來消陰翳。
辨別方法:
可以用老薑切成薄片,擦拭舌頭,如果顏色稍微退去,就說明可以治療,如果顏色堅定不退,就說明無法醫治。
又按:弘治辛酉,金臺姜夢輝患傷寒,亦得此舌,手足厥冷,呃逆不止,眾醫猶作火治,幾致危殆,判院吳仁齋用附子理中湯而愈。夫醫之為道,有是病必用是藥,附子療寒,其效可數,奈何世皆以為必不可用之藥,寧視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凡用藥得宜,效應不異,不可便謂為百無一治而棄之也。
白話文:
**又按:**弘治辛酉年(西元1491年),金臺的姜夢輝患了傷寒,也出現了這種舌頭的症狀,手腳冰冷,呃逆不止。當時很多醫生都把這當成火症來治療,差點就危及生命。判院吳仁齋使用了附子理中湯,才得以痊癒。
**夫醫之為道,有是病必用是藥,附子療寒,其效可數,奈何世皆以為必不可用之藥,寧視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醫生治病之道,應該針對病症使用相應的藥物。附子可以治療寒症,其效果無需多言,為什麼世人卻認為它不能用呢?難道眼睜睜地看着病人死去而不救治嗎?這實在令人悲哀!
**凡用藥得宜,效應不異,不可便謂為百無一治而棄之也。**只要用藥得當,效果都是一樣的,不要輕易認為某種藥物毫無用處而放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