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39)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39)
1. 痔漏(七十三,附臟毒下血按)
一男子,臟毒下血,脾氣素弱,用六君子湯加芎歸、枳殼、地榆、槐花,治之而愈。後因謀事血復下,諸藥不應。余意,思慮傷脾所致,遂投以歸脾湯,四劑而痊。大抵此證所致之由不一,當究其因而治之。丹溪云芎歸湯一劑,乃調血之上品。熱加赤茯苓、槐花,冷加白茯苓、木香,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
雖然血氣出於穀氣,故大腸下血,以胃藥收功,宜四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以枳殼散、小烏沉湯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經絡矣。凡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又云,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營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臟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者,清而色鮮。
挾冷下血者,濁而色黯。清則為腸風,濁者為臟毒。先便而後血者,其來遠。先血而後便者,其來近。治法大要,先當解散脾胃風邪。熱則敗毒散;冷則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當歸,後隨其冷熱治之。
一婦人,素患痔漏,每因熱則下血數滴,以四物湯加黃連,治之即愈。後為大勞,瘡發腫痛,經水不止,脈洪大無力。此勞傷血氣,火動而然也。用八珍湯加芩、連、蒲黃,二劑而止。後去蒲黃芩連加地骨皮,數劑而安。丹溪曰:婦人崩中者,由臟府傷損衝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
若勞動過極,臟府俱傷,以致衝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中暴下,治宜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劑,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正矣。(俱薛按)
白話文:
有一個男子,因為臟腑積毒導致下血,而且他本身脾胃就虛弱,我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枳殼、地榆、槐花來治療,病就好了。後來因為操心事情,又再次下血,用之前的藥都沒效。我覺得,這是因為思慮過度傷了脾胃造成的,就改用歸脾湯,吃了四劑就痊癒了。大體上來說,這種病發生的原因不只一種,應該要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朱丹溪說用川芎當歸湯,是一劑很好的調血藥。若是熱症,就加赤茯苓、槐花;若是寒症,就加白茯苓、木香,這才是從根本治療的方法。
雖然血氣是由食物的精華轉化而來,所以大腸下血,可以用調理脾胃的藥來收效。可以使用四君子湯,或是參苓白朮散,搭配枳殼散、小烏沉湯一起服用。當胃氣恢復正常,血自然就會回到它該走的經絡。凡是腸風,是外來的邪氣入侵,所以會隨即發病。臟毒,是體內積存毒素很久才發病。還有一種說法是,人們因為久坐久臥在潮濕的地方、酒醉後行房、吃生冷的食物導致體內積寒、喝酒後身體積熱,使得體內氣血運行失常,滲入大腸,這就是腸風、臟毒產生的原因。若是因為熱導致下血,血會比較清澈顏色鮮紅。
若是因為寒導致下血,血會比較混濁顏色暗沉。血色清澈的屬於腸風,血色混濁的屬於臟毒。先排便後才出血,表示病因比較久遠。先出血後才排便,表示病因比較近。治療的大原則,是先要疏散脾胃的風邪。若屬於熱症,就用敗毒散;若屬於寒症,就用不換金正氣散,加上川芎、當歸。之後再根據患者的寒熱狀況,對症下藥。
有一個婦人,原本就患有痔漏,每次因為身體發熱就會流出幾滴血,我用四物湯加上黃連來治療,病就好了。後來因為過度勞累,瘡腫痛,而且經血不止,脈象洪大無力。這是因為勞累傷了氣血,導致體內火氣旺盛引起的。我用八珍湯加上黃芩、黃連、蒲黃,吃了兩劑就止住了。後來把蒲黃、黃芩、黃連拿掉,改用地骨皮,吃了幾劑病就好了。朱丹溪說:婦人崩漏,是因為臟腑受損,衝脈和任脈也受損,導致氣血虛弱。
如果過度勞動,臟腑都會受損,以致衝脈和任脈的氣虛弱,無法約束經血,所以才會突然大量出血,這就叫做崩中暴下。治療應該用大補氣血的藥,補養脾胃,稍微用一些鎮靜心火的藥,來安定心神,達到補陰瀉陽的效果,經血自然就會正常。(以上為薛己的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