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38)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38)
1. 痔漏(七十三,附臟毒下血按)
丹溪曰:漏瘡,須先服補藥,以生氣血,即參耆歸術芎,大劑為主。外以炮附子為末,唾津和為餅,如三錢厚,安瘡上,以艾炷灸之。漏大艾炷亦大,漏小艾炷亦小,但灸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前易之,如因則止,來日如前,再灸直至肉平為效。亦有用附片灸之,以補氣血藥作膏貼之。
立齋曰:痔,屬肝脾腎三經,凡陰經虧損者難治,多成漏證。若肺與大腸二經,風熱濕熱者,熱退自愈。若不守禁忌者,亦成漏證。此因醉飽入房,筋脈橫解,精氣脫泄,熱毒乘虛流注。或淫極強固其精,以致木乘火勢而侮金。或炙爆厚味過多,或勞傷元氣,陰虛火熾,皆成斯疾。
若破而不愈,即成漏矣。有串臀者,有患陰者,有患腸者,有穢從瘡口而出者,形雖不同,治頗相似。其腸頭腫成塊者,濕熱也。作痛者,風熱也。大便燥結者,火也。潰而為膿者,熱勝血也。當各推其所因而治之。
《治法》曰:初起焮痛便秘,小便不利者,宜清熱涼血,潤燥疏風。若氣血虛,而為寒涼傷損者,宜調養脾胃,滋補陰精。大便秘澀,或作痛者,潤燥除濕。肛門墜痛者,瀉火導濕。下墜腫痛而癢者,祛風勝濕。小便澀滯腫痛者,清肝導濕。其成漏者,養元氣,補陰精為主。
大凡痔漏下血,服涼血藥不應者,必因中氣虛不能攝血,非補中升陽之藥不能愈,切忌寒涼之劑。亦有傷濕熱之食,成腸澼而下膿血者,宜苦寒之劑內疏之。脈弦絕澀者,難治,滑大柔和者,易治。經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其屬肝脾腎也明矣。若有患痔而兼疝,患疝而兼下疳,皆屬肝腎不足之變證,但用地黃丸、益氣湯,以滋化源為善。若專服寒涼治火者,無不致禍。
一男子,患痔成漏,每登廁則痛,以秦艽防風湯加條芩、枳殼,四劑而愈。以四物加升麻、芩、連、荊、防,不復作。
一男子,患痔漏,每登廁則肛門下脫作痛,良久方收,以秦艽防風湯,數劑少愈。乃去大黃加黃耆、川芎、芍藥,而痛止。更以補中益氣湯,二十餘劑後,再不脫。
一儒者,膿血淋漓,口乾作渴,晡熱便血,自汗盜汗。余謂此肝腎陰虛也,不信。仍服四物芩連知柏之類,食少泄嘔。余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姜,脾胃漸醒。後用六味丸朝夕服,兩月餘,諸證悉愈。
一男子患此,服寒涼之劑,清晨去後不實,食少體倦,口乾作渴,小腹重墜。余用補中益氣湯而下墜頓止,用四神丸而食進便實,用地黃丸而瘡尋愈。(俱薛按)
一男子,臟毒下血,服寒涼敗毒藥,不惟不能止,且飲食日減,肢體愈倦,脈數而澀。先以補中益氣湯,數劑少止。更以六君子湯加升麻、炮姜,四劑而止。乃去炮姜加芎、歸,月餘脾胃亦愈。嘗治積熱成風下血者,先以敗毒散散之。胃寒氣弱者,用四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補之,並效。
白話文:
丹溪說:漏瘡這種病,必須先服用補藥,來補充身體的氣血,像是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川芎這些藥材,用大量的劑量為主。外用則將炮製過的附子磨成粉末,用口水調和成餅狀,約三錢厚的樣子,敷在瘡口上,再用艾草柱來灸。漏瘡大的,艾草柱也用大的,漏瘡小的,艾草柱也用小的,只要灸到微微發熱就好,不要灸到疼痛,乾了就換新的,如果灸到起水泡就停止,隔天再繼續灸,一直到肉長平為止。也有人用附子片來灸,同時用補氣血的藥做成藥膏來貼敷。
立齋說:痔瘡,屬於肝、脾、腎三條經脈的問題,凡是陰經虧損的人很難治好,大多會變成漏瘡。如果是肺和大腸這兩條經脈的風熱或濕熱引起的,熱退了自然會好。如果沒有注意飲食禁忌的人,也容易變成漏瘡。這是因為酒醉飯飽後又行房事,導致筋脈鬆弛,精氣外洩,熱毒趁虛而入。或者縱慾過度,想要強固精液,以致於肝木之氣過盛而侮辱肺金之氣。又或是經常吃燒烤油膩的食物,或者過度勞累損傷元氣,導致陰虛火旺,這些都會造成這種疾病。
如果瘡口破了卻沒有癒合,就會變成漏瘡。有的漏瘡長在臀部,有的長在陰部,有的長在腸道,有的從瘡口流出穢物,雖然形狀不同,但治療方法卻很相似。如果腸頭腫脹成塊,是濕熱引起的。如果感到疼痛,是風熱引起的。如果大便乾燥,是火氣引起的。如果潰爛流膿,是熱勝過血引起的。應當根據各自的病因而治療。
治療方法:初期如果出現紅腫疼痛、便秘、小便不順暢等症狀,應該清熱涼血,潤燥疏風。如果氣血虛弱,是因為寒涼藥物損傷的,應該調養脾胃,滋補陰精。如果大便乾澀或疼痛,應該潤燥除濕。如果肛門墜脹疼痛,應該瀉火導濕。如果下墜腫痛又發癢,應該祛風勝濕。如果小便澀滯腫痛,應該清肝導濕。如果已經形成漏瘡,應當以養元氣、補陰精為主。
凡是痔漏出血,服用涼血藥沒有效果的,一定是中氣虛弱不能攝血,必須使用補中益氣、升陽的藥物才能治好,千萬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也有因為吃了濕熱的食物,導致腸道疾病而下膿血的,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疏通體內。如果脈象是弦、絕、澀的,很難治好;如果脈象是滑、大、柔和的,比較容易治好。經書說:「因為吃太飽,導致筋脈鬆弛,腸道疾病就會變成痔瘡。」由此可知,這種病跟肝、脾、腎有關。如果有人患痔瘡又同時患有疝氣,或患疝氣又同時患有下疳,都是肝腎不足引起的變證,只要使用地黃丸、益氣湯來滋養身體的本源就好。如果一味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清火,一定會導致災禍。
有一個男子,患有痔瘡變成漏瘡,每次上廁所都會疼痛,用秦艽防風湯加上黃芩、枳殼,四劑藥就好了。之後再用四物湯加上升麻、黃芩、黃連、荊芥、防風,就沒有再復發。
有一個男子,患有痔漏,每次上廁所肛門就會下墜疼痛,過很久才會恢復,使用秦艽防風湯,吃了幾劑稍微好轉。於是去掉大黃,加上黃耆、川芎、芍藥,疼痛就停止了。再使用補中益氣湯,吃了二十多劑後,就沒有再下墜了。
有一個讀書人,膿血不斷,口乾舌燥,下午發熱,大便出血,還會自汗盜汗。我認為這是肝腎陰虛引起的,他不相信。仍然服用四物湯、黃芩、黃連、知母、黃柏之類的藥物,導致食慾減少、腹瀉嘔吐。我先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炮姜,他的脾胃功能逐漸恢復。之後再用六味丸早晚服用,兩個多月後,所有的症狀都痊癒了。
有一個男子患了這個病,服用寒涼的藥物,早上排便後感到虛弱,食慾不振,身體疲倦,口乾舌燥,小腹下墜。我使用補中益氣湯後,下墜感立刻停止,使用四神丸後,食慾增加,大便也成形了,使用地黃丸後,瘡口也很快就好了。(以上都是薛己的按語)
有一個男子,因為臟腑積毒而下血,服用寒涼的敗毒藥,不但沒辦法止血,反而食慾一天比一天差,肢體也越來越疲倦,脈象也變得快而澀。我先用補中益氣湯,吃了幾劑稍微止血。再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升麻、炮姜,四劑藥就止血了。之後去掉炮姜,加上川芎、當歸,一個多月後,脾胃功能也恢復了。我曾經治療過因為積熱成風而下血的人,先用敗毒散來疏散熱毒。如果是胃寒氣弱的人,則使用四君子湯,或是參苓白朮散來補氣,都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