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鈐古方 (3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鈐古方 (37)

1. 外科

凍瘡方(三百二)

瀝青末,黃蠟(各一兩),麻油(一兩),

上三味溶化。搽患處。

湯火六方(三百三)

凡初被湯火所傷,速用冷灶柴草灰一二升,入鹽少許,以涼水調如稀糊,嘗味微咸為度,用以厚攤傷處,覺熱則易之,連易數次,則火毒皆拔於灰中,必腫痛隨散,結痂而愈,誠神妙方也。

又方:治潰爛腫痛者。用生桐油調人中白敷之即愈,亦妙方也。

又方:用皂礬研細,和以冷水澆傷處,其疼立止,其腫即消。

又方:用大黃、芒硝等分為末,雞子清調貼之神效。

又方:用石膏末香油調敷即愈。

又赤石脂散,治湯火傷肉爛赤痛。

赤石脂,寒水石,大黃(等分),

上為末。新汲水調塗。

湯火至聖膏(三百四)治湯火傷瘡,用雞子黃置銀石器內熬油,調胡粉敷之。錦衣楊永興廚下夜間回祿,凡睡此房已死將死者,灌以生蘿蔔汁,良久悉愈。凡遇此患者,以此治之,其應如響。

湯火止痛散(三百五)止痛生肌。

大黃末(微炒),當歸末(等分),

上用麻油調搽,或乾摻亦可。

小兒丹毒(三百六)

此毒多生頭面四肢,色赤或腫,遊走不定,甚者宜用前瓷鋒砭法,使毒血遇刺皆出,更以神功散敷之,內服荊防敗毒散,或五福化毒丹,若使毒氣入腹則不治。或愈而復發,皆因母食辛辣炙煿以致肉熱,宜於母藥中加漏蘆煎服,或令自服亦愈。

小兒鵝口(三百七)

凡小兒口內白屑滿口者為鵝口瘡,則不能飲乳。用發或軟絹纏指,醮井水拭舌上使淨。如屑不能脫,濃煮慄木湯以綿纏箸頭拭洗,卻用飛過黃丹搽之。

加味太乙膏(三百八)一切瘡瘍並宜貼之。先用隔蒜炙,更服活命飲以收全功。

當歸,生地黃,芍藥,玄參,大黃(各二兩),加甘草(四兩),

用麻油二斤煎,丹收。

景岳會通膏(三百九),凡諸癰毒、痞塊、風氣,骨節疼痛,無所不治。

大黃,木鱉仁,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麻黃,細辛,白芷,防風,荊芥,蒼朮,羌活,川烏,甘草,烏藥,南星,半夏,香附,官桂,蒼耳,骨碎補,草烏,艾葉,皂角,枳殼,三稜,蓬朮,蘿蔔子,水紅花子,巴豆,五倍,獨活,桃仁,蘇木,紅花,續斷,連翹,梔子,苦參,槐花,皂刺,乾薑,蓖麻子,透骨草(曬乾),穿山甲,全蠍,殭蠶,蜂房(各一兩),蛇蛻(一大條),蜈蚣(十四根),蝦蟆(三隻),血餘(一團),獨蒜(四頭)

上五十四味,用麻油五斤,浸三日,先煎血餘、蓖麻、木鱉、桃仁、巴豆、蝦蟆、獨蒜、待半枯,然後人余藥煎黑,去滓丹收,後下細藥十味。

阿魏(二兩),乳香(制),沒藥(制,各一兩),木香,丁香,雄黃,硃砂,血竭,兒茶(各五錢),麝香(不拘一二錢),

白話文:

凍瘡藥方

將瀝青末、黃蠟各一兩,麻油一兩混合加熱融化,塗抹在凍瘡患處。

燙傷火傷六個藥方

  1. 凡是剛被熱湯或火燙傷,立刻用冷灶裡的柴草灰一到二升,加少許鹽,用涼水調成稀糊狀,嘗起來稍微有點鹹味即可。厚厚地塗在燙傷處,感覺熱了就換新的。連續換幾次,火毒就會被吸到灰裡,腫痛自然消散,結痂痊癒。這真是神奇的藥方。

  2. 另一個藥方:治療潰爛腫痛的燙傷。用生的桐油調和人中白塗抹,很快就好,也是個好藥方。

  3. 另一個藥方:用皂礬研磨成細末,用冷水調和後澆在燙傷處,疼痛立刻停止,腫脹也會消退。

  4. 另一個藥方:用大黃、芒硝等量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燙傷處,效果很好。

  5. 另一個藥方:用石膏末用香油調和後塗抹,很快就好。

  6. 赤石脂散:治療被燙傷後肌肉腐爛、紅腫疼痛。將赤石脂、寒水石、大黃等量磨成粉末,用新打的井水調和塗抹。

燙傷至聖膏

治療燙傷,將雞蛋黃放在銀製器皿中熬成油,調和胡粉塗抹。錦衣衛楊永興家廚房夜裡失火,凡是睡在起火房間裡將死或已死的人,灌下生蘿蔔汁,過一會兒都痊癒了。凡是遇到這種燙傷病人,用這個方法治療,效果非常好。

燙傷止痛散

止痛、促進肌肉生長。將稍微炒過的大黃末和當歸末等量混合,用麻油調和塗抹,或者直接撒在傷口上也可以。

小兒丹毒

這種病大多發生在頭面四肢,皮膚發紅或腫脹,遊走不定。嚴重時,應該用瓷片針刺破患處,使毒血流出。再用神功散敷在傷口上,內服荊防敗毒散,或者五福化毒丹。如果毒氣進入腹部就無法治療。如果痊癒後又復發,都是因為母親吃了辛辣煎炸的食物,導致體內燥熱。應該在母親的藥中加入漏蘆煎服,或者讓母親自己服用也可以治好。

小兒鵝口瘡

凡是小兒口內長滿白色屑狀物,就是鵝口瘡,會導致無法喝奶。用頭髮或者軟綢布纏在手指上,沾井水擦拭舌頭,使其乾淨。如果屑狀物不能脫落,用濃煮的栗木湯用棉布纏在筷子頭上擦洗,然後用飛過的黃丹塗抹。

加味太乙膏

各種瘡瘍都適合貼敷。先用隔著蒜的艾灸,再服用活命飲,效果更好。用當歸、生地黃、芍藥、玄參、大黃各二兩,加上甘草四兩,用麻油二斤煎煮,煉成膏狀收起來。

景岳會通膏

各種癰瘡腫毒、痞塊、風氣、關節疼痛,沒有不能治療的。用大黃、木鱉仁、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麻黃、細辛、白芷、防風、荊芥、蒼朮、羌活、川烏、甘草、烏藥、南星、半夏、香附、官桂、蒼耳、骨碎補、草烏、艾葉、皂角、枳殼、三稜、蓬朮、蘿蔔子、水紅花子、巴豆、五倍、獨活、桃仁、蘇木、紅花、續斷、連翹、梔子、苦參、槐花、皂刺、乾薑、蓖麻子、透骨草(曬乾)、穿山甲、全蠍、殭蠶、蜂房(各一兩),蛇蛻(一條大的)、蜈蚣(十四條)、蝦蟆(三隻)、血餘(一團)、獨蒜(四頭),共五十四味藥。用麻油五斤浸泡三天,先煎血餘、蓖麻、木鱉、桃仁、巴豆、蝦蟆、獨蒜,等到半枯時,再放入其餘藥材一起煎煮成黑色,去除藥渣,煉成膏狀收起來,最後加入以下十種細末藥:阿魏(二兩)、乳香(製)、沒藥(製,各一兩)、木香、丁香、雄黃、朱砂、血竭、兒茶(各五錢)、麝香(不拘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