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5)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5)
1. 傷寒厥逆
仲景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寒多熱少,陽氣退,其病為進也。
詳此仲景之厥逆,頗與《內經》有異。蓋以手足言之,在《內經》則有寒厥、熱厥之分;在仲景則單以逆冷者為厥。再以邪正言之,在《內經》則論在元氣,故其變出百端,而在氣在血俱有危證;在仲景則論在邪氣,故單據手足,而所畏者則在陰進而陽退也。觀成無己曰:厥為陰之盛也,義可知矣。諸傷寒厥逆等證,俱詳具傷寒門。
白話文:
張仲景說:傷寒病發作一兩天到四五天,如果出現手腳冰冷的厥逆現象,一定會伴隨發燒。先前發燒的,之後一定會出現厥逆。厥逆程度深的,發燒也會很嚴重;厥逆程度輕微的,發燒也會比較輕微。遇到厥逆應該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式,一定會造成嘴巴潰爛紅腫。凡是厥逆的產生,都是因為體內的陰陽之氣無法順利銜接所導致。所謂的厥逆,就是指手腳冰冷。如果厥逆輕微發熱比較多,病就會好轉;如果寒冷多而發熱少,代表陽氣衰退,病情就會加重。
仔細探討張仲景對於厥逆的論述,和《內經》的說法有些差異。《內經》是以手腳來區分寒厥和熱厥,而張仲景則單純將手腳冰冷歸為厥逆。從邪氣和正氣的角度來看,《內經》認為問題出在元氣,所以病情的變化很多端,無論是氣或血的病變都有危險;而張仲景認為問題出在邪氣,所以單純從手腳來判斷,最害怕的是陰氣增長而陽氣衰退。成無己說:「厥是陰氣旺盛的表現」,從這句話就可以了解其中的含義。各種傷寒引起的厥逆等症狀,都詳細記錄在傷寒篇中。
2. 論證
厥逆之證,危證也。蓋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氣血敗亂之謂也,故《內經》特重而詳言之。如雲卒厥、暴厥者,皆厥逆之總名也。如雲寒厥、熱厥者,分厥逆之陰陽也。如雲連經,連臟者,論厥逆之死生也。再若諸經臟腑之辨,亦既詳矣。又近世猶有氣厥、血厥、痰厥、酒厥、臟厥、蛔厥等證,亦無非本之經義。
觀《內經》諸論已極明顯,奈何後人猶不能察?凡遇此證,則悉認之為中風,竟不知厥逆為何病,而通作風治,害孰甚焉!余深悲之,故於前非風門悉力辨正。至於治此之法,即當以前非風證治互相參用,正所以治厥逆也。其有未盡等證,仍列如後條。
白話文:
「厥逆」這種病症,是非常危險的。所謂「厥」,就是耗盡的意思;「逆」,就是錯亂的意思。這指的是體內氣血敗壞錯亂的狀況,所以《黃帝內經》特別重視並詳細說明。「卒厥」、「暴厥」這些名稱,都是厥逆的總稱。「寒厥」、「熱厥」則是區分厥逆的陰陽屬性。「連經」、「連臟」則是在討論厥逆的生死情況。至於各經脈臟腑的區別,經文中也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近代又出現氣厥、血厥、痰厥、酒厥、臟厥、蛔厥等病症,這些也都是從經文的道理延伸出來的。
觀察《黃帝內經》中的各種論述,已經非常明顯了,為何後人仍然無法理解?凡是遇到這種病症,就全部認為是中風,竟然不知道「厥逆」是什麼病,一律當作中風來治療,這樣造成的傷害有多大啊!我對此感到非常悲痛,所以才在前述非中風的篇章中盡力加以辨正。至於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就應該參考之前非中風病症的治療方法,互相參照運用,這才是治療厥逆的正確方法。還有一些未提及的病症,仍然會列在後面的條文中。
3. 論治(共七條)
一、寒厥熱厥之治:凡寒厥者,必四肢清涼,脈沉微不數,或雖數而無力,或畏寒喜熱,引衣自覆,或下痢清穀,形證多惺惺。雖此類皆屬寒證,然似熱非熱之證猶多。故凡以手足見厥而脈證俱無實熱者,悉寒厥之無疑也。
熱厥者,必先多熱證,脈沉滑而數,畏熱喜冷,揚手掉足,或煩躁不寧,大便秘赤,形證多昏冒。凡治此二者,即當以非風門治寒治熱之法主之。至若傷寒厥證,其陰其陽,亦當以此法為辨。但傷寒之厥,辨在邪氣,故寒厥宜溫,熱厥可攻也。《內經》之厥,重在元氣,故熱厥當補陰,寒厥當補陽也。二者之治,不可不察。
一、氣厥之證有二,以氣虛、氣實皆能厥也。氣虛卒倒者,必其形氣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脈微弱,此氣脫證也。宜參、耆、歸、朮、地黃、枸杞、大補元煎之屬。甚者,以回陽飲、獨參湯之類主之。氣實而厥者,其形氣憤然勃然,脈沉弦而滑,胸膈喘滿,此氣逆證也。經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即此類也。
治宜以排氣飲,或四磨飲,或八味順氣散、蘇合香丸之類,先順其氣。然後隨其虛實而調理之。又若因怒傷氣逆,氣旋去而真氣受損者,氣本不實也;再若素多憂鬱恐畏,而氣怯氣陷者,其虛尤可知也,若以此類而用行氣開滯等劑則誤矣。
一、血厥之證有二,以血脫、血逆皆能厥也。血脫者,如大崩大吐,或產血盡脫,則氣亦隨之而脫,故致卒僕暴死。宜先掐人中或燒醋炭,以收其氣,急用人參一二兩煎湯灌之,但使氣不盡脫,必漸蘇矣。然後因其寒熱,徐為調理,此所謂血脫益氣也。若不知此,而但用血分等藥,則幾微之氣,忽爾散失,陰無所主,無生機矣。
其或有用寒涼以止血者,必致敗絕陽氣,適足以速其死耳。血逆者,即經所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之謂,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之類也。夫血因氣逆,必須先理其氣,氣行則血無不行也。宜通瘀煎,或化肝煎之類主之,俟血行氣舒,然後隨證調理。
一、痰厥之證,凡一時痰涎壅塞,氣閉昏憒,藥食俱不能通,必先宜或吐或開以治其標,此不得不先救其急也。但覺痰氣稍開,便當治其病本。如因火生痰者,宜清之降之;因風寒生痰者,宜散之溫之;因濕生痰者,宜燥之利之;因脾虛生痰者,自宜補脾;因腎虛生痰者,自宜補腎,此痰之不必治也。但治其所以痰而痰自清矣。
然猶有不可治痰者,恐愈攻愈虛,而痰必愈甚也。諸治痰法,見前非風門治痰條中。
一、酒厥之證,即經所云熱厥之屬也。又經云:酒風者,亦此類也。凡縱飲無節之人,多有此病,方其氣血正盛,力能勝之,不知酒害之何有,及其將衰,則酒之侮人,斯可畏耳。酒病極多,莫知所出,其為酒厥,則全似中風。
白話文:
論治(共七條)
一、寒厥熱厥的治療:
凡是寒厥的,一定會出現四肢冰涼,脈搏沉弱且細微,或者脈搏雖然快但沒有力氣,或是怕冷喜歡溫暖,會拉緊衣服蓋住自己,或者拉肚子排出清稀的糞便,身體狀況看起來虛弱無力。雖然這些都屬於寒證,但看起來像熱卻又不是熱的狀況也很多。因此,凡是手腳冰冷,但脈象和身體狀況都沒有明顯熱象的,都一定是寒厥無疑。
熱厥的,一定會先出現許多熱證,脈搏沉滑且快,怕熱喜歡冰冷,會揮動手腳,或者煩躁不安,大便乾硬赤紅,身體狀況大多昏沉。治療這兩種情況,都應該使用治療非風證時,治療寒熱的方法來處理。至於傷寒引起的厥證,不論是陰還是陽,也都應該用這個方法來辨別。但是傷寒引起的厥,重點在於病邪,因此寒厥適合用溫熱的藥物,熱厥適合用攻下的藥物。《內經》所說的厥,重點在於元氣,因此熱厥應該補陰,寒厥應該補陽。這兩者的治療方法,不可以不仔細分辨。
二、氣厥的狀況有兩種:
因為氣虛和氣實都可能引起厥。因為氣虛而突然昏倒的,一定會身體虛弱無力,臉色蒼白,身體稍微發冷,脈搏微弱,這是氣脫的現象。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熟地黃、枸杞等藥物,例如大補元煎這類的方劑。嚴重的,可以使用回陽飲、獨參湯之類的藥方。因為氣實而厥的,身體狀況會顯得氣憤激動,脈搏沉弦而滑,胸膈悶脹喘氣,這是氣逆的現象。《黃帝內經》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就是這類情況。
治療應該使用排氣飲,或者四磨飲,或者八味順氣散、蘇合香丸之類的藥物,先調理氣機。然後根據體質的虛實狀況再調理。又如果因為生氣而傷到氣機,導致氣往上衝,而真氣受損的,氣本來就不實在;如果本身就容易憂鬱恐懼,而氣怯弱下陷的,虛弱的情況就更加明顯了,如果用疏通氣機、開通阻塞的藥物,那就錯了。
三、血厥的狀況有兩種:
因為失血和血逆都可能引起厥。因為失血而厥的,例如大量出血、大量嘔吐,或者生產時大量失血,那麼氣也會跟著脫失,導致突然昏倒甚至死亡。應該先掐人中或者燒醋炭,來收斂氣機,馬上用一兩二兩的人參煎湯灌服,只要氣不完全散失,一定會慢慢甦醒。然後根據身體的寒熱情況,再慢慢調理,這就是所謂的「失血補氣」。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只使用活血化瘀等藥物,那麼僅存的一點點氣機,就會突然散失,陰血沒有依附,就沒有生存的機會了。
如果有人用寒涼藥來止血,一定會導致陽氣敗絕,反而加速死亡。因為血逆而厥的,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又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之類的情況。由於血是因為氣逆而上衝,必須先調理氣機,氣順了,血自然會跟著運行。應該使用通瘀煎,或者化肝煎之類的藥物,等到血脈通暢氣機舒展,然後根據狀況再調理。
四、痰厥的狀況:
凡是突然痰液阻塞,導致氣機閉塞、意識不清,吃藥喝水都無法改善的,一定應該先用催吐或開竅的方法來治療,這是不得不先救急的情況。一旦覺得痰氣稍微疏通,就應該治療病本。如果因為火氣而生痰的,應該清熱降火;因為風寒而生痰的,應該疏散風寒溫化痰飲;因為濕氣而生痰的,應該燥濕利水;因為脾虛而生痰的,應該補益脾胃;因為腎虛而生痰的,應該補益腎氣,這就是所謂痰不用刻意治療,只要治療導致生痰的原因,痰自然會清除。
然而,有時也有不適合化痰的情況,可能越是攻痰,身體就越虛弱,痰反而會更多。各種治療痰的方法,在前面治療非風證的章節中已經有詳細說明。
五、酒厥的狀況:
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熱厥的一種。而《黃帝內經》說的「酒風」,也是指這類情況。凡是沒有節制地飲酒的人,大多會得這種病,當他們氣血正旺盛的時候,身體還能承受,不覺得喝酒有什麼害處,等到身體衰弱的時候,就會顯現出酒對身體的損害,這是很可怕的。喝酒引起的疾病非常多,不知道會出現哪一種狀況,如果是酒厥,那麼看起來就和中風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