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5)

1. 喘急(四十六)

喘與氣促不同,喘者氣粗而壅,壅而急,喘為肺邪有餘也;促者氣促而短,上下不相接續,促為肺腎不足也。此二者一實一虛,反如冰炭,若或誤治,無不死也,當詳辨之。

一、寒邪在肺作喘者,此外感之證,必咳嗽多痰,或鼻塞,或身有微熱,或胸滿不清,治當疏散肺邪,宜六安煎,或二陳湯加蘇葉主之。若寒邪外閉之甚者,仍宜加麻黃、北細辛之類。若兼氣血不足,而風寒在肺作喘者,惟金水六君煎為最。

一、痰因火動而為喘急者,當以清痰降火為主。若痰涎上壅者,先治其痰,宜抱龍丸、清膈煎之類主之。若火上刑肺,肺熱葉舉,大熱大喘者,宜人參石膏湯。若微熱作渴,肺燥液衰而喘者,宜人參麥門冬散。若夏月熱甚,火犯肺金而喘者,仲景竹葉石膏湯,或六味竹葉石膏湯。若火伏三焦,肺胃大腸俱熱,胸腹脹,大便秘結而喘者,前胡枳殼湯。

一、喘以氣虛者,人多不能知之。凡下瀉而上喘者,必虛喘也。凡小兒喘息,覺在鼻尖而氣不長者,必虛喘也,此實氣促,原非氣喘。若見此證,急須速補脾肺,或救腎陰,輕則參姜飲、六氣煎,甚則六味回陽飲。若下為泄瀉而上為喘促者,急用六味回陽飲,或九味異功煎,不可疑也。

若大便不瀉,而或為多汗,或為腹膨,或見痰飲、狂躁,但以陰虛水虧,氣短似喘,而脈氣無神者,急宜貞元飲加人參煨姜之類主之。若治喘促用清痰降火等劑而愈甚者,此必虛證也,速宜改用溫補如前諸法,猶有可救,遲則恐無及矣。

一、痘疹發喘,乃惡候也,若利止喘定者生,其有瀉利不止,或加脹滿,或為狂躁,或痘毒入肺,口張息肩,目閉足冷而喘甚者,皆不治之證。

白話文:

喘急(四十六)

喘和氣促不同,喘是氣粗且阻塞,阻塞而急促,是肺部邪氣過盛;氣促則是氣短促,呼吸不連貫,是肺腎不足。這兩種情況,一個實證一個虛證,如同冰與火,如果誤治,必死無疑,必須仔細辨別。

一、寒邪入侵肺部導致喘息,這屬於外感症狀,通常伴隨咳嗽、多痰、鼻塞、輕微發熱或胸悶,治療應當疏散肺邪,可用六安煎或二陳湯加蘇葉。如果寒邪外閉嚴重,還應加入麻黃、北細辛等藥物。如果同時伴有氣血不足及風寒入侵肺部導致喘息,則金水六君煎最佳。

二、痰火擾動導致喘息急促,應以清熱化痰降火為主。如果痰液阻塞上焦,先治痰,可用抱龍丸、清膈煎等。如果肺熱盛,出現大熱大喘,可用人參石膏湯。如果輕微發熱口渴,肺燥津液不足而喘息,可用人參麥門冬散。如果夏季暑熱,火邪犯肺導致喘息,可用仲景竹葉石膏湯或六味竹葉石膏湯。如果火邪伏於三焦,肺胃大腸皆熱,胸腹脹滿,大便秘結而喘息,可用前胡枳殼湯。

三、因氣虛導致喘息,很多人不易察覺。凡是下瀉而上喘者,必是氣虛引起的喘息。凡是小兒喘息,感覺在鼻尖而氣息短淺者,也是氣虛引起的喘息,這實際上是氣促,並非真正的氣喘。遇到這種情況,需立即補益脾肺或腎陰,輕者用參姜飲、六氣煎,嚴重者用六味回陽飲。如果下瀉而上喘促,需緊急使用六味回陽飲或九味異功煎,不可猶豫。

如果大便不瀉,但伴隨多汗、腹脹、痰飲、狂躁,以及陰虛津液虧損、氣短似喘,脈象無力,則需使用貞元飲加人參、煨姜等藥物。如果治療喘促使用清熱化痰降火等藥物反而加重病情,則必是虛證,應立即改用溫補的方法,仍有救治的機會,拖延則恐無效。

四、痘疹發病期間出現喘息,是凶險的徵兆。如果大便通暢則喘息平復預示病情好轉;如果腹瀉不止,或伴隨脹滿、狂躁,或痘毒入侵肺部,張口抬肩,閉目足冷而喘息加重,都是不治之症。

2. 聲音(四十七)

痘瘡最要聲音清亮,若卒有失音者,凶兆也。先哲云:瘡已出而聲不變者,形病也,其病輕。瘡未出而聲先變者,氣病也,其病甚。瘡出而聲不出者,形氣俱病也。凡此失音之證,大為痘瘡所忌,然亦有吉有凶,須當詳辨治之。

一、風寒外襲皮毛,壅閉肺竅,或致咳嗽而偶為失音者,此惟外感之證,宜解散之,以加減參蘇飲,或六安煎加薄荷、桔梗主之。或待風寒解散,其聲自出,此固無足慮也。

一、火邪上炎,肺金受制,氣道壅閉而聲不出者,宜導赤散合甘桔湯加炒牛蒡子主之,或用甘桔清金散。

一、上焦陽虛而聲音低小不出者,此心肺不足之病。蓋心主血,肺主氣,痘瘡稠密則血氣俱損,故聲不能出,宜六物煎加麥門冬,或導赤通氣散主之。

一、下焦陰虛而聲不出者,其病在肝腎。蓋腎為聲音之根,若證由肝腎而痘瘡稠密,則精血俱為耗竭,水虧則肺涸,故聲不能出,速當滋陰益水以救其本,宜大補元煎、五福飲,或十全大補湯之類,酌宜用之。

一、凡啼哭無聲而但見淚出,語言無聲而但見口動者,此皆毒氣歸腎而內敗也。或聲啞如破如梗者,此咽喉潰爛也,皆難治之證。

一、痘後餘毒失音,其證有二:一以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氣不淨也,宜甘桔清金散加天花粉。一以腎氣虛不能上達而聲不出者,宜治如前,或用四物湯加麥門冬、白茯苓。

白話文:

聲音(四十七)

天花(痘瘡)最重要的是聲音要清亮,如果突然失聲,這是凶兆。古人說:天花疹子已經長出來,聲音卻沒變,這是身體的病,病情較輕;疹子還沒長出來,聲音就先變了,這是氣的病,病情較重;疹子長出來了,聲音卻發不出來,則是身體和氣都生病了。所有這些失聲的症狀,都是天花最忌諱的,但也有吉凶之分,必須仔細辨別治療。

第一種情況:風寒入侵皮膚毛髮,阻塞肺部,可能導致咳嗽並偶爾失聲,這只是外感症狀,應該用疏散風寒的藥物治療,可以用加減參蘇飲,或六安煎加薄荷、桔梗。等到風寒散去,聲音自然會恢復,這不用擔心。

第二種情況:火邪上炎,肺部受損,氣道阻塞而發不出聲音,應該服用導赤散合甘桔湯加炒牛蒡子,或使用甘桔清金散。

第三種情況:上焦陽氣不足,聲音低微或發不出聲音,這是心肺虛弱的病症。因為心主血,肺主氣,天花疹子密佈會損傷血氣,所以聲音發不出,應該服用六物煎加麥門冬,或導赤通氣散。

第四種情況:下焦陰氣不足而發不出聲音,這是肝腎有病。因為腎是聲音的根本,如果病因來自肝腎,且天花疹子密佈,就會耗竭精血,津液虧損導致肺部乾燥,所以發不出聲音,必須迅速滋陰補水以恢復根本,應該服用大補元煎、五福飲,或十全大補湯等,酌情使用。

第五種情況:啼哭沒有聲音,只見眼淚流出;說話沒有聲音,只見嘴巴動,這些都是毒氣侵入腎臟而導致內部損傷。或者聲音嘶啞,像破裂或阻塞一樣,這是咽喉潰爛,都是很難治療的症狀。

第六種情況:天花痊癒後餘毒導致失聲,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咽喉疼痛不能說話,這是毒氣未淨,應該服用甘桔清金散加天花粉;一種是腎氣虛弱不能上升而發不出聲音,治療方法如前所述,或者服用四物湯加麥門冬、白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