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16)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16)
1. 痘癰痘毒(六十四)
(又痘母,見前怪痘形證)
痘發癰毒者,亦名痘母。經曰:痘前發母者凶,痘後發母者半吉半凶,大都毒發不透,必發癰疽,故蘊結於經絡之間。然其壅結也猶無足慮,而惟其不能消散,及治之不得其法,則乃為可慮。然散之之法,當知要領,其在虛實之辨而已。如痘癰之有大毒者,不得不為解毒,有大熱者,不得不為清火,俟火毒略清,便當調理脾氣。
其有外雖見熱而內本不足者,則當專用托法,務令元氣完固,飲食不減,則毒無不化,何害之有?若不察根本強弱,而但知攻毒清火,則無不傷脾,多致飲食日減,營氣日削,膿血不化,毒日以陷,而痘變百出矣。所以痘瘡始末,皆當以脾氣為主,苟不知此,則未有中氣虛敗而痘能保全者。
一、痘癰初起,壅盛疼痛,元氣無損,飲食如常者,宜先用連翹歸尾煎,或仙方活命飲以解其毒,俟毒氣稍平,即當用四君、歸、耆之類,以補托元氣。
一、凡用托裡之劑,如癰毒內無大熱,亦無便閉煩渴等證,或素非強盛之質,或以陰毒深陷,形不焮突,不紅腫,不化膿,痛有不甚者,此其毒皆在內,俱速宜用托裡之藥,以六氣煎加金銀花、甘草節、防風、荊芥、白芷、穿山甲、牛蒡子之類,如陽氣不足者,仍可加肉桂、附子,用酒水各半煎服,或全用酒煎亦可,或托裡消毒散俱可酌用。
一、凡內熱晡熱而飲食少思者,多屬脾胃不足,血氣虛弱,宜六氣煎或溫胃飲,加金銀花、白芷。若癰毒色白而作癢者,氣虛也,治同上。若根赤而作癢者,血虛血熱也,宜四物湯加丹皮、白芷。若腫而不潰者,血氣虛也,托裡消毒散或加肉桂。若潰而不收者,脾氣虛也,宜六氣煎或六物煎加肉桂。
一、凡飲食如常而內外俱熱,癰毒腫痛,或煩渴,或大小便俱熱澀者,宜大連翹飲,或仙方活命飲,可間用之。若飲食如常,內熱作痛,或兼口舌生瘡者,宜間用射干鼠黏子湯。
一、痘毒發癰,有結硬實熱難解者,宜排毒散。
一、痘後發癰癤者,乃痘中未盡之毒,留於經鉻肢節而為癰腫也,或解毒,或清火,各有所宜。凡欲表裡兼解者,宜柴胡麥門冬散;欲潤腸解毒者,宜消毒散及四順清涼飲;欲涼血解毒者,宜犀魚地黃湯;欲清火利便解毒者,宜大連翹飲。
白話文:
痘瘡併發癰疽毒症(六十四)
痘瘡發病時出現癰疽毒症,也稱為痘母。古籍記載:痘瘡發病前出現痘母預後凶險,痘瘡發病後出現痘母則預後好壞參半。大多數情況下,毒邪無法透發,必然會形成癰疽,淤積於經絡之間。然而,單純的淤積並不足慮,真正值得擔憂的是毒邪無法消散,以及治療方法不得當。因此,治療的关键在于掌握要領,分辨虛實。例如,痘瘡伴發毒性很大的癰疽,必須解毒;伴有很大的熱毒,必須清熱。待熱毒稍減,就要調理脾胃。
有些患者雖然外在表現為發熱,但內在卻是虛弱的,此時應著重使用托裡的方法,務必使元氣充沛,飲食正常,則毒邪自然消解,何患之有?如果不能辨別根本的虛實強弱,只知道攻毒清熱,就會損傷脾胃,導致飲食日減,氣血衰弱,膿血不化,毒邪日益加重,痘瘡症狀變化多端。因此,痘瘡的始終都應以脾胃為本,如果不知道這一點,則元氣虛衰,痘瘡就難以痊癒。
一、痘瘡初起,癰疽腫痛明顯,元氣未損,飲食正常者,宜先使用連翹、川歸尾煎劑,或仙方活命飲以解毒。待毒氣稍平,即可服用四君子湯、川歸尾、黃耆等藥物,以補益元氣。
二、凡使用托裡方劑時,如果癰疽內部沒有明顯的熱象,也沒有便秘、口渴等症狀,或體質原本不強壯,或毒邪深陷,局部沒有明顯紅腫熱痛,膿液不化,疼痛不劇烈者,說明毒邪都在內部,應迅速使用托裡藥物。例如,六味地黃丸加金銀花、炙甘草、防風、荊芥、白芷、穿山甲、牛蒡子等。若陽氣不足,可再加肉桂、附子,用酒水各半煎服,或全用酒煎,或使用托裡消毒散,均可根據情況酌情調整。
三、凡內熱旺盛而食慾不振者,多屬脾胃不足,氣血虛弱,宜服用六味地黃丸或溫胃飲,加金銀花、白芷。如果癰疽顏色發白且瘙癢,是氣虛,治療方法同上。如果根部發紅且瘙癢,是血虛血熱,宜服用四物湯加丹皮、白芷。如果腫脹但不潰破,是氣血虛弱,可用托裡消毒散或加肉桂。如果潰破但不癒合,是脾氣虛弱,宜服用六味地黄丸或六君子湯加肉桂。
四、凡飲食正常而內外皆熱,癰疽腫痛,或煩渴,或大小便熱澀者,宜服用大連翹湯或仙方活命飲,可交替使用。如果飲食正常,內熱作痛,或伴有口舌生瘡者,宜間歇服用射干麻黃湯。
五、痘瘡併發癰疽,腫塊堅硬,熱毒難解者,宜使用排毒散。
六、痘瘡痊癒後發病癰疽,是痘瘡毒邪未盡,殘留在經絡肢節而引起的癰腫,或解毒,或清熱,需根據情況而定。凡欲表裡兼解者,宜用柴胡麥冬湯;欲潤腸解毒者,宜用托裡消毒散及四順清涼飲;欲涼血解毒者,宜用犀角地黃湯;欲清熱利尿解毒者,宜用大連翹湯。
2. 疳蝕瘡(六十五)
陳氏曰:凡痘瘡已靨未愈之間,五臟未實,肌肉尚虛,血氣未復,被風邪所搏,則津液澀滯,遂成疳蝕,宜用雄黃散、綿繭散等藥治之。久而不愈,則多致不起。
薛氏曰:前方乃解毒殺蟲之劑,若毒發於外,元氣未傷者,用之多效,若元氣傷損,邪火上炎者,用大蕪荑湯、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若肝脾疳證,必用四味肥兒丸,及人參白朮散,更佐以九味蘆薈丸。
萬氏曰:凡痘後疳蝕瘡,至毒壅肌肉,內透筋骨,外連皮膚,時痛出血,日久不痊者,此毒在脾經,甚為惡候,乃不足之證也,內服十全大補湯,外用綿繭散貼之。疳蝕出血者,難治。
白話文:
陳氏認為,痘瘡結痂尚未痊癒時,五臟虛弱,肌肉瘦弱,氣血尚未恢復,如果遇到風寒侵襲,就會導致體液運行不暢,形成疳蝕瘡,可以用雄黃散、綿繭散等藥物治療。如果久治不癒,往往會危及生命。
薛氏認為,上述藥方是解毒殺蟲的藥物,如果毒邪只在外表,元氣未受損傷,則療效顯著;但如果元氣受損,邪火上炎,則應使用大蕪荑湯、六味丸。如果患處紅腫疼痛,則應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如果屬於肝脾積熱導致的疳證,則必須使用四味肥兒丸、人參白朮散,並輔以九味蘆薈丸。
萬氏認為,痘瘡後的疳蝕瘡,毒邪侵犯肌肉,深入筋骨,蔓延至皮膚表面,時常疼痛出血,久治不愈者,這是毒邪侵犯脾經,屬於非常嚴重的徵兆,是氣血不足所致,應內服十全大補湯,外用綿繭散敷貼。如果疳蝕瘡出血,則很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