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7)

1. 論灸法(十一)

王海藏曰:瘡瘍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內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內,內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經曰: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後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潰,所以不痛,而後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而後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潰,所以痛,而次及將潰,所以不痛也。

李氏云:治疽之法,灼艾之功勝於用藥,蓋使毒氣外泄。譬諸盜入人家,當開門逐之,不然則入室為害矣。凡瘡初發一二日,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厚,貼疽頂,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壯易蒜,瘡潰則貼神異膏,如此則瘡不開大,肉不壞,瘡口易斂,一舉三得。此法之妙,人所罕知。若頭頂見疽,則不可用此法。(《五府極觀碑》載。)

白話文:

王海藏說:傷口從外部進入的,不適合用灸法,從內部出來的則適合用灸法。外部進入的傷口,我們應予以保護而不讓它向內部發展;內部出來的傷口,我們則應及時處理,使之向外部發展。所以經典上說:陷落的地方要用灸法來治療。如果灸治療程中沒有感到疼痛,只有在開始感到疼痛後才停止灸療。灸療時如果不感到疼痛,則先灸治傷口已經破潰的部分,這是因為傷口尚未破潰時不感到疼痛,一旦破潰後就會感到疼痛。如果灸療過程中感到疼痛,只有在疼痛消失後才停止灸療。如果灸療過程中感到疼痛,則先灸治傷口尚未破潰的部分,這是因為傷口在破潰前會感到疼痛,然後再灸治即將破潰的部位,這樣就能避免疼痛。

李氏指出:治療腫瘍的方法中,使用艾灸的效果遠超過藥物,這是因為它能幫助排除體內毒素。就像小偷闖入家中,應該開門趕走他們,否則他們會深入家中造成危害。在傷口剛開始發作的前一兩天,需要用大塊的獨蒜切成三分厚的片狀,貼在腫瘍的頂部,並用艾草隔著蒜片進行灸療。每隔三次灸療後更換一次大蒜,當腫瘍破潰後,則貼上特殊的膏藥。這樣做可以防止腫瘍擴大,肉組織不受損傷,腫瘍口容易癒合,一次治療可得到三重效果。這種方法的精妙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但如果頭頂出現腫瘍,則不適用此法。(《五府極觀碑》記載。)

又曰:凡患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干處,乃是瘡頭。可用大蒜十顆、淡豆豉半合、乳香錢許,研爛置瘡上,鋪艾灸之。痛否,皆以前法為度。

陳氏曰:腦為諸陽之會,頸項近咽喉,腎俞乃致命之所,皆不可灼艾。

伍氏曰:凡用蒜餅灸者,蓋蒜味辛溫有毒,主散癰疽,假火勢以行藥力也。只有用艾炷灸者,此可施於頑疽痼發之類。凡赤腫紫黑毒甚者,須以蒜艾同灸為妙。又曰:凡治疽癰,發背、疔瘡,若初灸即痛者,由毒氣輕淺,灸而不痛者,乃毒氣深重,悉宜內服追毒排膿,外敷消毒之藥。大抵癰疽不可不痛,又不可大痛,悶亂不知痛者,難治。

白話文:

另外說,所有患背疽,腫脹漫無頭緒的,可以用濕紙貼在腫脹處,只有一點先乾的地方,就是瘡頭。可以用大蒜十顆、淡豆豉半合、乳香少許,研磨成泥狀放在瘡口上,再用艾灸。疼痛與否,都以之前的方法為標準。

陳氏說:腦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頸項靠近咽喉,腎俞是致命的地方,這些地方都不可以灸艾。

伍氏說:凡是用蒜餅灸的,是因為蒜味辛溫有毒,主要功效是散癰疽,利用火勢來傳遞藥力。只有用艾炷灸的,可以用於頑固的疽和久發的瘡。凡是赤腫紫黑,毒性嚴重的,必須用蒜和艾一起灸才好。另外說,所有治療疽和癰,發背、疔瘡,如果剛開始灸就痛,表示毒氣輕淺,灸而不痛,表示毒氣深重,都應該內服驅毒排膿的藥,外敷消毒藥。總之,癰疽不能不痛,也不能太痛,昏迷無知覺不痛的,很難治。

又曰:凡隔蒜灸者,不論壯數,則邪無所容,而真氣不損。但頭項見瘡,宜用騎竹馬法,及足三里灸之。

《千金》云:癰疽始作,或大痛,或小痛,或發如米粒,既便出膿,宜急斷口味,利去其毒,用騎竹馬灸法,或就患處灼艾。重者四面,中央總灸一二百壯,更用敷藥,其效甚速。

立齋云:夫瘡瘍之證,有諸中,必形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若毒氣鬱結,瘀血凝滯輕者,或可藥散,重者藥無全功矣。東垣曰:若不針烙則毒氣無從而解。是故善治毒者,必用隔蒜灸。舍是而用苦寒敗毒等劑,其壯實內熱者,或可,彼怯弱氣虛者,未有不敗者也。

白話文:

古人說,用隔著大蒜灸治病,無論灸多少壯,都能驅散邪氣,不傷真氣。但如果是頭部和脖子上的瘡,則適合用騎竹馬法灸,以及灸足三里穴。

《千金方》中記載,癰疽剛開始,無論劇痛或輕痛,或是像米粒一樣的小疙瘩,只要能出膿,就應該立刻戒口,幫助排毒,用騎竹馬法灸,或是在患處直接灸艾。病情嚴重的,可以在患處周圍灸一二百壯,再配合敷藥,效果會非常快。

立齋說,瘡瘍的病症,往往是內外相連的。外在的病症,就應該引導它出來;內在的病症,就應該疏通它,讓它往下走。灸艾的效果非常大。如果毒氣鬱結,瘀血凝滯,情況輕微的,藥物可能可以散解,但病情嚴重的,藥物就無濟於事了。東垣說,如果不用針灸烙灼,毒氣就沒有辦法消除。因此,善於治療毒症的醫生,一定會用隔著大蒜灸。如果不用隔蒜灸,而用苦寒敗毒等藥物,對於體質壯實、內熱的人來說,也許還可以,但對於體質虛弱、氣虛的人來說,就很容易失敗。

又有毒氣沉伏,或年高氣弱,或服克伐之劑,氣益以虛,膿因不潰者,必假火力以成功。大凡蒸灸,若未潰則拔引郁毒,已潰則接補陽氣,祛散寒邪,瘡口自合,其功甚大。嘗治四肢瘡瘍氣血不足者,祗以前法灸之,皆愈。疔毒甚者,尤宜灸。蓋熱毒中隔,內外不通,不發泄則不解散。

若處貧居僻,一時無藥,則用隔蒜灸法尤便。每三壯一易蒜片,大概以百壯為度。用大蒜,取其辛而能散。用艾炷,取其火力能透。如法灸之,必瘡發膿潰。繼以神異膏貼之,不日自愈。一能使瘡不開大,二內肉不壞,三瘡口易合,見效甚神。丹溪云:惟頭為諸陽所聚,艾壯宜小,而少。

白話文:

如果身體有毒氣積聚,或是年紀大了體虛,或是服用過寒涼的藥物導致身體虛弱,導致膿瘡無法潰爛,就需要用火灸的方法來幫助治療。一般來說,火灸可以拔出積聚的毒氣,並且補益陽氣,驅散寒邪,讓瘡口自然癒合,效果非常好。我曾經用這種方法治療過很多四肢有瘡瘍且氣血不足的病人,都治好了。尤其是疔毒很重的病人,更適合用火灸,因為熱毒阻隔,內外不通,不發泄就無法痊癒。

如果住在偏遠貧困的地方,一時找不到藥物,可以用隔著大蒜灸的方法,非常方便。每灸三壯就換一片大蒜,大約灸一百壯左右。用大蒜是因為大蒜辛辣可以散寒,用艾炷是因為艾火的熱力可以穿透。按照這種方法灸,一定可以讓瘡發膿潰爛。然後再用神異膏貼在瘡口,很快就會自愈。這種方法可以防止瘡口擴大,保護內部的肉組織,加速傷口癒合,效果非常神奇。丹溪先生說: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灸的時候艾炷要小,灸的次數也要少。

曹工部,發背已十八日,瘡頭如粟,瘡內如錐,痛極時有悶瞀,飲食不思,氣則益虛,以大艾隔蒜灸十餘壯,尚不知,而痛不減,遂明灸二十餘壯,內瘡悉去,毒氣大發,飲食漸進。更以大補藥及桑木燃灸,瘀肉漸潰。

劉貫卿,足患疔瘡已十一日,氣弱,亦灸五十餘壯,更以托裡藥而愈。

黃君,腿癰,膿清脈弱。一婦,臂結一塊已潰。俱不收斂。各灸以豆豉餅,更飲托裡藥而愈。

一男子,胸腫一塊,半載不消。令明灸百壯方潰。與大補藥不斂,復灸以附子餅而愈。

一男子,患發背,瘡頭甚多,腫硬色紫,不甚痛,不腐潰,以艾鋪患處灸之,更以大補藥數日,死肉脫去而愈。陳工部,患發背已四五日,瘡頭雖小,根畔頗大,以隔蒜灸三十餘壯,其根內消。惟瘡頭作膿,數日而愈。

白話文:

曹工部患了發背,已經十八天了,傷口像小米粒一樣小,裡面卻像錐子一樣尖銳,疼痛難忍時還會昏昏沉沉,食慾不振,體力越來越虛弱。用大艾隔著蒜頭灸了十多壯,情況沒有好轉,疼痛也沒有減輕。於是改用明火灸了二十多壯,瘡內膿液全部排出,毒氣也散發出來,食慾逐漸恢復。接著又用大補藥和桑木燃燒的煙熏灸,瘀血逐漸化解。

劉貫卿腳上長了疔瘡,已經十一天了,體弱氣虛,也灸了五十多壯,再用內服藥,病就好了。

黃君患了腿部癰疽,膿液稀薄,脈搏微弱。一位婦女手臂上長了個硬塊,已經潰爛,但一直無法癒合。他們都用豆豉餅灸,再喝內服藥,病就好了。

一位男子胸部腫了一塊,半年都消不下去。用明火灸了百壯才潰爛,用了大補藥也沒能癒合,又用附子餅灸才痊癒。

一位男子患了發背,傷口很多,腫硬且顏色發紫,不太痛,也不腐爛,用艾草鋪在患處灸,再用大補藥服用幾天,死肉脫落就痊癒了。陳工部患了發背,已經四五天了,傷口雖然小,但根部卻很大,用隔著蒜頭灸了三十多壯,根部就消了。只剩下傷口處化膿,幾天後就痊癒了。

余丙子年忽噁心,大錐骨甚癢,須臾,臂不能舉,神思甚倦,此夭疽危病也。急隔蒜灸之,癢愈甚。又明灸五十餘壯,癢遂止,旬日而愈。《精要》云,灸法有四生之功,信矣。(薛按)

史氏引證曰:瘍醫常器之,於甲戌年,診太學史氏之母,云內有蓄熱,防其作疽。至辛巳六月,果背胛微癢,瘡粒如黍,灼艾即消,隔宿復作,用膏藥覆之,暈開六寸許,痛不可勝,歸咎於艾。適遇一僧,自云病瘡甚危,嘗灸八百餘壯方蘇。遂用大艾壯如銀杏者,灸瘡頭及四傍各數壯,痛止。

至三十餘壯,赤暈悉退。又以艾作團,如梅杏大者四十壯,乃食粥安寢,瘡實四寸,小竅百許,患肉俱壞而愈。立齋曰:灼艾之法,必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則毒必隨火而散。否則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白話文:

我丙子年突然感到噁心,大錐骨劇癢,一會兒功夫,手臂就抬不起來,精神也非常疲倦,這是毒瘡的危症。我急忙用隔著蒜頭灸的方法治療,結果癢得更厲害。又用明火灸了五十多壯,癢才止住,十天后就痊癒了。古書《精要》說,灸法有四種生機的作用,果然是真實的。

史氏在書中記載說:瘍醫常用的方法,在甲戌年,診斷太學史氏的母親時,說她體內有積熱,要預防生瘡。到了辛巳年六月,史母果然背胛處微微發癢,瘡粒像小米一樣大,用艾灸一下就消了,過了一夜又復發,用膏藥覆蓋,結果紅腫擴散了六寸左右,疼痛難忍,史氏就歸咎於艾灸。恰巧遇到一位僧人,自稱患過非常嚴重的瘡疾,曾灸了八百多壯才恢復。於是,史氏就用像銀杏一樣大的艾條,在瘡頭和周圍各灸了幾壯,疼痛就止住了。

灸了三十多壯,紅腫全部退去。又用艾做成像梅子杏子一樣大的藥團,灸了四十壯,然後就喝粥安睡,瘡口足足有四寸,佈滿了許多小孔,患處的肉也腐爛了,最終還是痊癒了。立齋說:艾灸的方法,一定要做到痛的地方灸到不痛,不痛的地方灸到痛,這樣毒氣就會隨著火氣散去。否則,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愚意,癰疽為患,無非血氣壅滯留結不行之所致,凡大結大滯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藉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極宜用灸。然又有孫道人神仙熏照方,其法尤精尤妙。若毒邪稍緩,邪深經遠,而氣有不達,灸之為良。若毒邪熾盛,其勢猛急,而垂危者,則宜用熏照方,更勝於灸。

白話文:

愚以為,癰疽的病患,都是因為血氣瘀滯積聚不通所致。那些腫塊大而積滯嚴重者最難以消散,想要讓它們消散,非得依靠火力不可。所以,最適合用灸法治療。

然而,也有孫道人的神仙熏照方,其方法更加精妙。如果毒邪稍緩,邪氣深入經絡,而氣血不通,灸法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毒邪熾盛,病情猛烈急迫,患者生命垂危,則應該使用熏照方,效果比灸法更勝一籌。

2. 膿針辨(十二)

齊氏曰:若發腫都軟而不痛者,血瘤也。發腫日漸增長而不大熱,時時牽痛者,氣瘤也。氣結微腫,久而不消,後亦成膿,此是寒熱所為也。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以此潰者,必多成瘻,宜早服內塞散以排之。又凡察癰疽,以手掩其上,大熱者,膿成自軟也。若其上薄皮剝起者,膿淺也。

其腫不甚熱者,膿未成也。若患瘰癧結核,寒熱發渴,經久不消,其人面色痿黃者,被熱上蒸,已成膿也。至於臟腑腸胃內瘡內疽,其疾隱而深藏,目既不見,手不能近,所為至難,但以診脈而辨之,亦可知也。有患胃脘癰者,當候胃脈。胃脈者,人迎也。其脈沉數,氣逆則甚,甚則熱聚胃口,而胃脘為癰也。

白話文:

齊氏說:如果腫塊軟軟的,沒有疼痛感,那就是血瘤。如果腫塊逐漸增大,但不太熱,偶爾會牽扯疼痛,那就是氣瘤。氣結造成的腫塊,久久不消,最後也化膿,這是寒熱交戰所致。積累久了,極陰就會生陽,寒氣轉化為熱氣,因此潰爛的,大多會形成瘻管,應該及早服用內塞散來排膿。

再者,觀察癰疽,用手捂住患處,如果非常熱,就表示膿已形成,腫塊會自行軟化。如果患處表皮薄薄的,並且剝落起來,就表示膿在淺層。

如果腫塊不太熱,就表示膿還沒形成。如果患處有瘰癧結核,伴隨寒熱交替、口渴、久久不消,並且患者面色萎黃,就表示熱氣向上蒸騰,膿已形成。

至於臟腑腸胃內部的瘡瘍和癰疽,病情隱蔽而深藏,眼睛看不到,手也摸不到,診斷起來非常困難,只能通過把脈來判斷。如果患有胃脘癰,就應該觀察胃脈。胃脈就是人迎脈。如果脈沉而數,氣逆且嚴重,就表示熱氣聚集在胃部,導致胃脘形成癰疽。

若其脈洪數者,膿已成也。設脈遲緊,雖膿未就,已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爾,則邪氣內攻,腐爛腸胃,不可救也。又《肺癰論》曰:始萌則可救,膿成即死,不可不慎也。久之,咳膿如粳米粥者,不治。嘔膿而止者,自愈也。又《腸癰論》曰:或繞臍生瘡,膿從瘡出者,有出臍中者,惟大便下膿血者,自愈也。

伍氏曰:瘡腫赤色,按之色不變者,此膿已成也。按之隨手赤色者,其亦有膿也。按之白色良久方赤者,此遊毒已息,可就赤白盡處灸斷,赤腫自消。凡癰疽以手按之,若牢硬未有膿也,若半軟半硬已有膿也。又按腫上不熱者,為無膿。熱甚者,為有膿,宜急破之。

白話文:

如果脉搏又快又强,说明脓已经形成了。如果脉搏迟缓紧实,虽然脓还没有形成,但已经有了瘀血,应该立即治疗。否则,邪气会向内攻,腐烂肠胃,就无法挽救了。

《肺痈论》也说,病症刚开始的时候是可以救治的,如果脓已经形成就很难救了,不可不谨慎。如果病症持续时间长了,咳出的脓像米粥一样,就无法治疗。如果呕吐脓血后停止,就能自然痊愈。

《肠痈论》也说,如果病症围绕肚脐生疮,脓从疮口流出,或者从肚脐流出,都是可以治好的。只有大便排出脓血的,才能自然痊愈。

伍氏说,如果疮肿是红色的,按压后颜色不变,说明脓已经形成了。如果按压后颜色随手变化,说明也可能会有脓。如果按压后是白色的,过了一会儿才变红,说明毒气已经消散,可以在红白交界处灸断,红肿就会自然消退。

凡是痈疽,用手按压,如果感觉硬实,说明还没有形成脓。如果按压时感觉一半软一半硬,说明已经形成了脓。如果按压肿块,上面不发热,说明没有脓。如果热得厉害,说明有脓,应该立即破开。

立齋曰:瘡瘍之證,毒氣已結者,但可補其氣血使膿速成。膿成者,當驗其生熟淺深,視其可否,針而去之。不可論內消之法。小按便痛者,膿淺也。大按方痛者,膿深也。按之不復起者,膿未成也。按之即復起者,膿已成也。膿生而用針,氣血既泄,膿反難成。膿熟而不針,則腐潰益深,瘡口難斂。

若瘡深而針淺,內膿不出,外血反泄。若瘡淺而針深,內膿雖出,良肉受傷。若元氣虛弱,必先補而後針,勿論尻神,其膿一出,諸證自退,若膿出而反痛,或煩躁嘔逆,皆由胃氣虧損也。宜急補之。若背瘡熱毒熾盛,中央肉黯,內用托裡,壯其脾胃,外用烏金膏塗於黯處。

白話文:

治療瘡瘍時,如果毒氣已經積聚,就應該補氣血讓膿快點形成。膿形成後,要觀察膿的生熟程度和深淺,看是否可以針刺去除。不要考慮內消的方法。輕輕按壓就痛,說明膿在表淺;用力按壓才痛,說明膿在深處;按壓後不再彈回,說明膿還沒形成;按壓後馬上彈回,說明膿已經形成。膿已經形成卻用針刺,會導致氣血外泄,反而難以形成膿。膿成熟了卻不針刺,就會腐爛加深,傷口難以癒合。

如果瘡瘍很深,卻只淺淺地針刺,膿液無法排出,反而會流出血液。如果瘡瘍很淺,卻深刺,膿液雖然能排出,但也會傷及好的肉。如果元氣虛弱,必須先補氣血再針刺,不論是哪種瘡瘍,膿液排出後,各種症狀就會自行消退。如果膿排出後反而疼痛,或者煩躁嘔吐,都是因為胃氣虧損,應該趕快補氣血。如果背部瘡瘍熱毒旺盛,中心部位的肉色發黑,內服補脾胃的藥物,外用烏金膏塗抹在發黑的地方。

其赤處漸高,黯處漸低,至六七日間赤黯分界,自有裂紋,如刀劃然,黯肉必漸潰矣。當用鈚針利剪徐徐去之,須使不知疼痛,不見鮮血為妙。若雖有裂紋,膿未流利,及膿水雖出而仍痛者,皆未通於內,並用針於紋中引之。若患於背胛之間,凡人背近脊處並胛,皮里有筋一層。

患此處者,外皮雖破,其筋難潰,以致內膿不出,令人脹痛苦楚,氣血轉虛,變證百出。若待自潰,多致不救,必須開之引之,兼以托裡。常治此證,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似此堅物,待其自潰,不反甚乎。此非氣血壯實者,未見其能自潰也。若元氣虛弱而誤服克伐,患處不痛,或肉將死,急須溫補脾胃,亦有生者。

白話文:

患處的紅色區域逐漸隆起,暗色的區域逐漸凹陷,到了六七天左右,紅色和暗色之間會出現一條分界線,並且出現裂紋,就像用刀劃開一樣,暗色的肉就會逐漸潰爛。應該用鋒利的針或剪刀慢慢地去除壞死的肉,要做到患者無感,不流血為佳。如果出現裂紋,但膿液沒有流出,或者膿液流出但仍然疼痛,表示膿液還沒有完全排出,需要用針在裂紋處引導膿液排出。

如果患處在背部肩胛骨之間,這個位置靠近脊椎和肩胛骨,皮層下面有一層筋膜。患病時,雖然表皮破裂,但筋膜很難潰爛,導致膿液無法排出,使患者感到脹痛難忍,氣血虛弱,各種併發症接踵而至。如果任其自行潰爛,多半會危及生命,必須開刀引流,同時還要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這種疾病,即使用鋒利的刀或剪刀,也很難去除壞死的組織,這種堅硬的組織,如果任其自行潰爛,情況只會更加嚴重。這種病不是氣血旺盛的人才能自行潰爛,氣血虛弱的人,如果誤服寒涼的藥物,患處不痛,或者肉已經開始壞死,必須趕緊溫補脾胃,也有痊癒的機會。

後須純補之藥,庶可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則氣血愈虛愈傷矣,何以生肌收斂乎。大凡瘡瘍膿即潰,當大補血氣為先,須有他證,當以未治。

又曰:凡瘡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膿者,補而成之,使不內攻。膿成則及時針之,不數日即愈矣。常見患者皆畏針痛而不肯用,又有恐傷肉而不肯用,殊不知瘡雖發於肉薄之所,若其膿成必腫高寸余,瘡皮又厚分許,用針深不過二分。若發於背,必腫高二三寸,入針只於寸許。

況患者肉既已壞,何痛之有。何傷之慮。凡怯弱之人,或患附骨等疽,待膿自通,以致大潰不能收斂,氣血瀝盡而已者為多矣。又曰:凡瘡既成膿,皮膚不得疏泄,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壯而充實者,或能自解,若老弱之人,氣血枯槁,或兼攻發太過,不行針刺,膿毒乘虛內攻,穿腸腐膜,鮮不誤事。若毒結四肢,砭刺少緩,則腐潰深大,亦難收斂。

白話文:

傷口癒合需要滋補藥物,才能收斂傷口。如果胡亂用刀針,割肉出血,只會讓氣血更加虛弱,傷勢更重,怎麼能促進傷口癒合呢?一般來說,瘡瘍化膿後就應該先大補血氣,如果有其他症狀,則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症下藥。

另外,對於尚未發出來的瘡瘍,應該用藥物引導它發出來;對於尚未化膿的瘡瘍,應該用藥物促進它化膿,防止它往內部蔓延。等到化膿之後,就應該及時用針刺,不出幾天就能痊癒。很多患者害怕針刺疼痛而拒絕治療,也有人害怕傷到肉而不敢用針,其實他們不明白,雖然瘡瘍發在皮膚薄的地方,但化膿後就會腫起一寸多高,瘡皮也會厚上幾分,針刺的深度不過二分。如果瘡瘍發在背上,就會腫起二三寸,針刺的深度也只有一寸左右。

而且患者的肉已經壞了,哪裡還有疼痛的感覺呢?又何必擔心傷到肉呢?很多膽小懦弱的人,或者患了附骨疽等頑固的瘡瘍,等到膿液自己流出來,導致潰爛嚴重,無法收斂,氣血耗盡才後悔莫及。

還有人認為,瘡瘍化膿後,皮膚無法排膿,就應該等待它自己破開。其實,年輕體壯的人,可能自己就能恢復,但老年體弱的人,氣血枯竭,再加上過度治療,如果不針刺排膿,膿毒就會趁虛而入,穿透腸道,腐蝕內膜,很少能避免誤事。如果毒素積聚在四肢,針刺延誤,就會腐爛得更深更大,也難以收斂。

毒結於頰項胸腹緊要之地,不問壯弱,急宜針刺,否則難治。如沈氏室、黃上舍等,皆以此而歿者多矣。大抵瘡瘍之證,感有輕重,發有深淺,淺者腫高而軟,發於血脈,深者腫下而堅,發於筋骨,然又有發於骨髓者,則皮肉不變。故古人制法,淺宜砭而深宜刺,使瘀血去於毒聚之始,則易消。

若膿成之時,氣血壯實者,或自出,怯弱者,不行針刺,鮮有不誤。凡瘡瘍透膜,十無一生,雖以大補藥治之,亦不能救,此可為待膿自出之戒也。故東垣云:毒氣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過時不烙,反功於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豈可得乎。茲舉一二以告同道,並使患者知所慎云。

白話文:

毒素積聚在臉頰、脖子、胸部、腹部等重要部位,不論體格強壯或虛弱,都應該及時針刺治療,否則難以痊癒。像沈氏家族、黃上舍等,都是因為延誤針刺而喪命的案例。

總體來說,瘡瘍的症狀,根據感染的輕重程度,病灶的深淺程度,可以分為輕重兩種。淺層的瘡瘍,腫塊高而柔軟,是血脈受影響導致的;深層的瘡瘍,腫塊低而堅硬,是筋骨受影響導致的。還有一些瘡瘍是深入骨髓的,這種情況下,皮膚和肌肉沒有明顯變化。因此,古人制定了治療方法,淺層的瘡瘍宜用砭石刮治,深層的瘡瘍宜用針刺,讓淤血在毒素聚集的初始階段就排出,這樣就容易消散。

如果膿液已經形成,體質強壯的人,可能會自行排出膿液;體質虛弱的人,如果不進行針刺治療,很少能不出現誤差。凡是瘡瘍穿透皮膚,十個病人中幾乎沒有能活下來的,即使用補藥治療,也無法挽救。這就是告誡我們要等待膿液自行排出的重要性。

因此,東垣(醫家李杲)說:「毒氣沒有出口排解,膿血沒有出口排出,延誤時間不烙灼治療,毒素反而會侵入體內,內部已經潰敗,還想讓它恢復健康,怎麼可能呢?」我舉出這幾個例子,來告知同行,也讓患者知道要謹慎小心。

又曰:凡患瘡疽,雖因積熱所成,若初起未成膿,脈洪數,乃陰虛陽亢之證。若膿潰於內,不得發泄於外,身必發熱,故脈見洪數,乃癰疽之病進也。膿既去則當脈靜身涼,腫消痛息,如傷寒表證之得汗也。若反發熱作渴,脈洪數者,此真氣虛而邪氣實,死無疑矣。

又曰:若治元氣不足之證,即其初患,便當用參耆歸術,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熨,接補陽氣,使自消散。若久而不能成膿者,亦用前二法,補助以速之。若膿既成而不潰,用艾於當頭灸數炷以出之,卻服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古人說,患了瘡疽,雖然是積熱造成的,但如果剛開始還沒化膿,脈搏洪數,就是陰虛陽亢的表現。如果膿在裡面化了,卻無法排出來,身體就會發熱,所以脈搏才會洪數,這表示瘡疽病情加重了。膿排出後,脈象應該平靜,身體應該涼快,腫脹消退,疼痛消失,就像傷寒表證得到汗一樣。如果反而發熱口渴,脈搏洪數,這表示正氣虛弱,邪氣旺盛,性命難保。

古人還說,治療元氣不足的瘡疽,從一開始就要用人參、黃芪、當歸、熟地,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熨,接補陽氣,讓它自行消散。如果時間久了還不化膿,也要用以上兩種方法,輔助它快速化膿。如果膿已經化了卻不潰爛,可以用艾灸在瘡頭上灸幾柱,讓膿排出,然後服用十全大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