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謨集 (4)
卷之四十謨集 (4)
1. 聲音(七)
聲由氣發,氣實則聲壯,氣虛則聲怯,故欲察氣之虛實者,莫先乎聲音。如《內經》諸篇有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有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有曰: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有曰:手少陰虛則不能言。有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
華元化曰:陽候多語,陰證無聲。多語者易治,無聲者難榮。凡此皆聲音虛實之辨,故彼聖人者,聞聲知情,無所不達,此聲音之學,所以不可忽也。
白話文:
聲音(七)
聲音的產生來自於氣的發出,氣充足則聲音洪亮,氣虛弱則聲音低怯。因此,想要觀察一個人氣的虛實,最先要觀察的就是聲音。就像《內經》裡記載的:說話聲音微弱,一天到晚才能說幾句話,這是氣被奪走了。也說到:氣海充盈的人,氣滿胸腔,呼吸舒暢,面色紅潤;氣海不足的人,則氣息微弱,說話都費力。還說:心氣虛弱則容易悲傷,心氣充實則會不停地笑。又說:手少陰經虛弱則不能說話。又說:內部氣血虧虛而厥冷,就會導致失聲或聲音嘶啞,這是腎氣虛弱的表現。
華元化說:陽性症狀的人容易多話,陰性症狀的人則聲音低微或失聲。多話的人容易治療,聲音低微或失聲的人則難以痊癒。所有這些都是關於聲音虛實的辨證,所以那些聖人,可以通過聽聲音來了解病情,沒有什麼不明白的。所以,學習聲音的學問,是絕對不能忽略的。
2. 顏色(八)
脈要精微論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玉版論要篇曰: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
五色篇曰:官五色奈何?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又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經脈篇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凡察色之法,大都青白者少熱氣,病主陰邪;黃赤者多熱氣,病主陽盛。青主風氣,主肝邪,主脾胃虛寒,主心腹疼痛,主暴驚傷心膽之氣,主驚風,當察兼色以分急慢。白主氣虛,甚則氣脫,主無火,主脾肺不足。白兼青者主慢驚,主大小腸泄瀉。赤主火,主痰熱,主傷寒熱證,主煩渴,主急驚躁擾,主閉桔,主陽邪喘促,主癰瘍痘疹。
黑屬水,主陰寒,主厥逆,主痛極。沉黑主危篤。黃主積聚,主痞塊,主脾病,主脹滿,主脾疳。黃兼白者主脾寒脾弱,主氣虛神怯。黃兼青者主脾虛泄瀉,主慢脾風。黃兼赤者主疳熱。兩顴鮮紅,或作或止者,謂之面戴陽,乃真陰虛弱,此非陽證也,不得以熱赤同論。
錢氏曰:左頰為肝,右頰為肺,額上為心,鼻上為脾,下頦為腎,隨證施治之。
白話文:
顏色(八)
精明五色的呈現,是人體氣的精華外顯。紅色要像白色包裹著紅色一樣(紅潤),不要像赭石那樣(暗紅);白色要像鵝毛一樣(潔白),不要像鹽那樣(灰白);青色要像青璧的顏色那樣(明亮),不要像藍色那樣(黯淡);黃色要像羅帕包裹著雄黃一樣(鮮黃),不要像黃土那樣(暗黃);黑色要像濃重的漆色一樣(烏黑),不要像泥土的顏色那樣(灰黑)。如果五色精微的徵象都顯現出來了,那麼壽命不會太長。
面部顏色異常,而且迅速衰敗,是無法治療的,一百天內就會死亡。顏色變化會出現在身體的上下左右,各有其所代表的臟腑,上為逆,下為順,女子右側為逆,左側為順,男子左側為逆,右側為順。
青黑色代表疼痛,黃赤色代表發熱,白色代表寒冷,這就是五官的顏色表現。顏色變化和疾病的關係是:顏色粗糙明亮者病情較輕,顏色晦暗者病情較重;顏色向上走的病情加重,顏色向下走並逐漸消散者病情好轉。
診斷絡脈時,脈色青色則代表寒冷和疼痛,赤色則代表發熱。胃寒則手魚際的絡脈多呈青色;胃熱則魚際絡脈呈赤色。脈色突然變黑,是久病造成的痺證。脈色兼有赤、黑、青三色,是寒熱之氣交雜。青色而短促,是氣虛。
觀察顏色的方法總的來說,青白色代表少熱氣,疾病屬陰邪;黃赤色代表多熱氣,疾病屬陽盛。青色主風氣,主肝邪,主脾胃虛寒,主心腹疼痛,主暴受驚嚇傷及心膽之氣,主驚風,需觀察兼雜的顏色來判斷病情輕重緩急。白色主氣虛,嚴重則氣脫,主無火,主脾肺不足。白色兼青色主慢驚,主大小腸泄瀉。紅色主火,主痰熱,主傷寒熱證,主煩渴,主急驚躁擾,主閉經,主陽邪喘促,主癰瘍痘疹。
黑色屬水,主陰寒,主厥逆,主疼痛劇烈。顏色沉黑主危篤。黃色主積聚,主痞塊,主脾病,主脹滿,主脾疳。黃色兼白色主脾寒脾弱,主氣虛神怯。黃色兼青色主脾虛泄瀉,主慢脾風。黃色兼赤色主疳熱。兩顴鮮紅色,時有時無,稱為「面戴陽」,是真陰虛弱,這不是陽證,不能與普通的熱赤同論。
左臉頰代表肝,右臉頰代表肺,額頭代表心,鼻樑代表脾,下顎代表腎,根據具體情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