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謨集 (5)
卷之四十謨集 (5)
1. 藥餌之誤(九)
小兒氣血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時,此飲食之宜調,而藥餌尤當慎也。今舉世幼科既不知此大本,又無的確明見,而惟苟完目前。故凡遇一病,則無論虛實寒熱,但用海底兜法,而悉以散風、消食、清痰、降火、行滯、利水之劑,總不出二十餘味,一套混用,謬稱穩當,何其誕也。
夫有是病而用是藥,則病受之矣,無是病而用是藥,則元氣受之矣,小兒元氣幾何,能無陰受其損而變生不測耶?此當今幼科之大病,而醫之不可輕任者,正以此也。又見有愛子者,因其清黃瘦弱,每以為慮,而詢之庸流,則不云痰火,必六食積,動以肥兒丸、保和丸之類,使之常服。
不知肥兒丸以苦寒之品,最敗元陽,保和丸以消耗之物,極損胃氣,謂其肥兒也,而適足以瘦兒,謂其保和也,而適足以違和耳。即如抱龍丸之類,亦不宜輕易屢用。余嘗見一富翁之子,每多痰氣,或時驚叫,凡遇疾作,輒用此丸,一投即愈,彼時以為神丹,如此者不啻十餘次。及其長也,則一無所知,凝然一癡物而已,豈非暗損元神所致那。
凡此克伐之劑,所以最當慎用,故必有真正火證、疳熱,乃宜肥兒丸及寒涼等劑;真正貪積、脹滿,乃宜保和丸及消導等劑;真正痰火喘急,乃宜抱龍丸及化痰等劑,即用此者,亦不過中病即止,非可過也。若無此實邪可據,而諸見出入之病,則多由虧損元氣,悉當加意培補,方是保赤之主。
倘不知此而徒以肥兒、保和等名,乃欲藉為保障,不知小兒之元氣無多,病已傷之,而醫復伐之,其有不萎敗者鮮矣。此外,如大黃、芒硝、黑醜、芫花、大戟、三稜、篷術之類,若作必不得已,皆不可輕易投也。
白話文:
藥餌之誤(九)
小孩子氣血尚未充盈,而一生盛衰的基礎,都在幼年時期建立。因此飲食調養很重要,用藥更要格外謹慎。現在許多兒科醫生不懂這個根本道理,也沒有確切的診斷方法,只求眼前症狀暫時好轉。所以,遇到任何疾病,不論虛實寒熱,都使用同樣的藥方,像散風、消食、清痰、降火、行滯、利水的藥物,總共不過二三十種,混在一起使用,還自稱穩妥,真是荒謬至極!
用錯藥,疾病會加重;沒病亂用藥,則元氣受損。小孩子元氣本來就少,怎麼能承受藥物的損害而不產生意外呢?這是當今兒科醫學的重大問題,也是醫生不可輕易託付的原因。我又看到有些愛孩子的父母,因為孩子面色蒼白、消瘦,很擔心,就向庸醫詢問,庸醫不是說孩子是痰火,就是說孩子積食,就開肥兒丸、保和丸等藥讓孩子長期服用。
殊不知,肥兒丸含有苦寒的藥物,最傷元陽;保和丸是耗損元氣的藥物,最傷胃氣。說是讓孩子長胖,實際上卻讓孩子更瘦;說是讓孩子身體舒服,實際上卻讓孩子更不舒服。像抱龍丸之類的藥,也不應該輕易、多次服用。我曾見過一個富翁的孩子,經常痰多氣喘,有時還會驚叫,每次發病就用抱龍丸,一服藥就好了,當時大家都認為是神藥,這樣的情況不下十幾次。等他長大後,卻變得痴傻,什麼也不懂,這不就是暗中損傷了元神造成的嗎?
凡是這些攻伐性質的藥物,都應該謹慎使用。只有真正有火熱症狀、疳熱,才能用肥兒丸及寒涼藥;只有真正積食、脹滿,才能用保和丸及消導藥;只有真正痰火喘急,才能用抱龍丸及化痰藥。即使使用這些藥,也要在病情好轉後就停藥,不可過量服用。如果沒有這些實證可以依據,而出現一些常見的疾病,大多是元氣虧損造成的,應該著重於培補元氣,才是保護孩子健康的根本方法。
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憑肥兒丸、保和丸的名稱,就想要藉此保障孩子的健康,卻不知道小孩子元氣有限,生病已經受損了,醫生又用藥去攻伐,孩子怎麼可能不衰弱呢?此外,像大黃、芒硝、黑醜、芫花、大戟、三稜、蓬術之類的藥物,除非萬不得已,都不可輕易使用。
2. 小兒診治大法(十)
凡小兒之病,本不易察,但其為病之源,多有所因,故凡臨證者,必須察父母先天之氣,而母氣為尤切。如母多火者,子必有火病;母多寒者,子必有寒病;母之脾腎不足者,子亦如之。凡骨軟行遲,齒遲語遲,囟門開大,疳熱脾泄之類,多有由於母氣者。雖父母之氣俱有所稟,但母氣之應在近,父氣之應在遠。
或以一強一弱而偏得一人之氣者,是皆不可不察。至若稍長而㯆縱欲,或調攝失宜而自為病者,此又當察其所由,辨而治之。如果先天不足,而培以後天,亦可致壽、雖曰先天俱盛,而或父母多欲,或撫養失宜,則病變百端,雖強亦夭。
此中幾圓理微,貴在知常知變也。
白話文:
小兒疾病不易診斷,病因大多有其根源。因此診治時,必須仔細觀察父母的先天體質,尤其母親的體質至關重要。例如,母親體質偏熱,孩子容易患熱症;母親體質偏寒,孩子容易患寒症;母親脾腎虛弱,孩子也一樣。例如孩子骨骼軟弱、行動遲緩、出牙晚、說話晚、囟門開大、疳積、脾虛泄瀉等,大多與母親體質有關。雖然父母雙方的體質都會影響孩子,但母親的影響更直接,父親的影響較間接。
有些孩子可能繼承父母其中一方的優勢或劣勢,這也必須仔細觀察。至於稍大一些的孩子,因縱慾或調養不當而生病的,則需探究病因,再對症治療。即使先天不足,只要後天調養得當,也能長壽。但即使先天條件優越,如果父母縱慾過度或撫養不當,孩子也容易百病叢生,即使體質強健,也可能夭折。
這些道理深奧微妙,關鍵在於懂得常理和變通之道。
3. 撮口臍風(十一)
初生小兒撮口臍風者,因胎中受熱,或初生不慎,為風寒所侵,遂致聚唇撮口,眼閉口噤,啼聲如雅,或聲不能出,成舌上如粟,或口吐白沫,或喉痰潮響,或氣息喘急,甚者舌強面青,腹脹青筋,吊腸牽痛。百日內病甚者多不治。臍風者,以斷臍之後,為水濕風邪所侵,因致腹脹臍腫,四肢柔直,啼不吮乳,甚則發搐。
若臍邊青黑,手拳口噤者,是為內搐,不可治。凡治此之法,痰盛者當先治痰,火盛者當先清火,若無火無痰者,專當溫補脾胃。凡斷臍不盈尺,多患此者。齒齦有泡如粟,以綿裹指,蘸溫水擦破,口即開,不用藥。七日內患此有,百無一生。臍風果因浴拭外傷皮膚者,用綿灰或枯礬末摻之即愈。
若因剪臍短少,或因束縛不緊或因牽動,風入臍中,或因鐵器斷臍,冷氣傳於脾絡,以致前證者,口內有小泡,急掐破去其毒水,以艾灸臍中,亦有得生者。治法多端,無如灸法。苦因乳母肝脾鬱怒,或飲食生冷辛熱,致兒為患者,當治其母。
錢氏云:撮口因浴後拭臍,風邪所入而作,用益黃散補之。
陳無擇云:視其牙齦有泡,擦破之。口既開,用真白殭蠶略烘為末,蜜調塗口內。
《保嬰集》云:小兒百日臍風馬於,當作胎毒,瀉足陽明之火,用針挑破,以桑樹白汁塗之。
田氏治噤風,用天南星為末,加片腦少許,以指蘸薑汁擦於齦,立開。或用牛黃,以竹瀝調服一字,隨以豬乳滴於口中。
白話文:
新生兒撮口臍風,是因為胎中受熱,或出生後護理不周,受風寒侵襲所致。症狀表現為嘴唇緊閉,眼睛閉合,嘴巴緊閉,哭聲微弱或無法發聲,舌苔上有像小米粒一樣的小點,或吐白沫,或喉嚨有痰音,呼吸急促,嚴重者舌頭僵硬,臉色青紫,腹部脹大,青筋暴露,腸子疼痛。百日內的嬰兒,病情嚴重者多難治愈。
臍風則是指斷臍後,受水濕風邪侵襲,導致腹部脹大,臍部腫脹,四肢僵直,哭鬧不安,不吸吮乳汁,嚴重者會抽搐。如果臍周圍發青發黑,手握拳,口緊閉,這是內部抽搐的徵兆,難以治愈。
治療方法方面,痰多的先治痰,火旺的先清火,如果沒有痰火,就應該溫補脾胃。斷臍過短的嬰兒,更容易患此病。如果牙齦上有像小米粒一樣的小泡,可以用棉花裹住手指,蘸溫水擦破,嘴巴就能張開,不用服用藥物。七日內患病的嬰兒,幾乎難以存活。如果臍風是由於洗澡擦拭時損傷皮膚引起的,可用棉灰或枯礬粉末敷於患處即可痊癒。
如果因為剪臍過短,或綁紮不緊,或牽動臍帶,導致風寒入侵臍中,或用鐵器斷臍,寒氣入侵脾經,而出現上述症狀,如果口中出現小泡,應立即掐破排出毒液,並用艾灸臍中,也有存活的希望。治療方法很多,但艾灸是最有效的。如果因哺乳母親肝脾鬱結,或飲食生冷辛辣,導致嬰兒患病,則應治療母親。
錢氏說:撮口是因為洗澡後擦拭臍部,風邪入侵而引起的,可用益黃散來治療。
陳無擇說:觀察牙齦是否有小泡,擦破即可。嘴巴張開後,用烘乾研磨的真白殭蠶,用蜂蜜調和後塗於口中。
《保嬰集》記載:嬰兒百日內的臍風,應視為胎毒,瀉去足陽明經的火,用針挑破小泡,塗抹桑樹白汁。
田氏治療噤風的方法是,用天南星研磨成粉末,加入少量冰片,用手指蘸取薑汁塗抹牙齦,能立即張開嘴巴。或者用牛黃,用竹瀝調和服用,再滴入豬奶到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