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4)

1. 疹禁忌(十三)

凡疹瘡發表之後,紅影出於肌膚,切戒風寒生冷。如一犯之,則皮膚閉密,毒氣壅滯,遂變渾身青紫,而毒反內攻,煩躁腹痛,氣喘悶亂,諸證作矣。欲出不出,危亡立至,醫家病家皆不可不慎。

一、疹瘡之證,全在調治,禁忌如雞魚炙爆,鹽醋五辛之類,直過七七之後方可食之,惟宜食淡,不可縱口,致生他疾也。若誤會雞魚,則終身皮膚粟起如雞皮之狀。或遇天行出疹之時,又令重出;誤食豬肉,則每歲凡遇出疹之月,多有下利;誤食鹽醋,致令咳嗽,則每歲出疹之月,必多咳嗽;誤食五辛之物,則不時多生驚熱,此痘疹之家皆所當慎也。

2. 疹發熱(十四)

瘡疹非熱不出。凡疹子欲出,必遍身發熱或煩躁,或頭眩,或身體拘急。及既出則身便涼,諸證悉解,此一層疹子隨即收者,極輕者也。如疹子既出而熱甚不減,此毒盛者也,宜大青湯解其毒。便澀者,宜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或大連翹飲解其里。大便不通者,《局方》涼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3. 疹喘嗽(十五)

凡疹證多嗽,此頓出頓入之勢也。但有疹毒,須假嗽多而散,故疹後旬日之內,尚宜有嗽,切不可見嗽多而治嗽也,宜慎之。疹證屬肺與脾胃,肺受火邪則嗽多,嗽多則頓出頭面並及四肢;大腸受火邪,則上連脾胃而為泄瀉。若早瀉則嗽必減而變為喘,蓋喘嗽二者皆屬於肺。

然嗽實喘虛,得嗽者出,得喘者入,入則閤眼多痰,胸滿腹脹,色白而毒不盡出,證則危矣。此疹之宜嗽不宜喘,而最不宜於泄瀉也。

4. 疹吐瀉(十六)

凡疹子初起,發熱吐利,純是熱證,不可作寒論。此乃火邪內逼上焦則多吐,下焦則多利,中焦則吐利並作。自利者,宜黃芩湯。吐利者,宜黃芩湯加半夏二錢、生薑三片。自利裡急後重,宜黃連解毒湯合益元散。

凡疹出一二日,或三四日,忽然大瀉,嗽多者,用升表之藥,加以分利治之。苦瀉而兼喘,復見悶亂搖頭者凶。

一、麻疹現後,大便下膿血,或因泄瀉而變成膿血者,或徑自利者,但看瘡疹出多而色紅又多嗽者,只宜表疹。俟其收後,方宜解毒,兼治其痢。

一、疹子初起,最忌泄瀉,然亦有始終泄瀉而不妨者,稟之強弱異也。苦因瀉嗽減而變為喘者則危矣,詳前喘嗽條。

一、身熱煩渴泄瀉者,柴苓湯、四苓散。如熱甚或夏月,益元散。

一、疹後作痢、亦有看手咬指甲,撕口唇皮,及咬人等證,當以解毒分利藥治之。若所下稠涎,紅白相兼者,務要用解毒之藥。若晝夜由三、五十次,漸減至二、三次,成漸多嗽,右手一指脈漸起,清涕復來者,方可望生。若痢變煤色,或成屋漏色,或如青菜色,肛門如筒,喘促音啞,飲食不進,午後腮紅,皆不治。

景岳曰:自古方書,凡發揮未盡,及用治未當者,間亦有之,而惟於泄瀉一證則尤其為最。何也?蓋古人以池瀉為熱者什九,故多用河間黃芩芍藥湯為主治,而不知凡屬泄瀉,最多脾腎虛寒也。即如出疹一證,雖有由疹毒而瀉者,然果系實熱,多不作瀉,但致瀉者,卒由脾胃之弱。

若但知清火解毒,則脾必日敗,而漸成屋漏、青菜色,及氣促、絕食不治之證矣。病而至此,豈猶熱耶?總屬誤耳。故凡治泄瀉者,即雖是疹,亦必察其有無熱邪。如無熱證熱脈,即當於痘瘡泄瀉條求法治之,庶最危者猶可望其生也。故余於諸法之外,而獨言其要者有如此。

5. 疹飲食(十七)

凡出疹者,多有五六日不飲食,此胃為邪氣所侵,亦為邪氣所養,故不食亦不妨。切不可著意治之,只宜治疹,疹瘡出盡,毒氣漸解,即思飲食。尤不可與麵食,雖用粥飲,每次只可少與,候氣清神爽,身全不熱,漸漸加添,但宜少而頻也。

凡出疹之先,平昔過用麵食者,或正出時吃麵食者,成胃氣漸開即思麵食而用早者,因動胃火,以致清涕不來,身體作熱,兩眼看手,咬指摳鼻,撕口唇皮,及撕眼札毛者,此皆疹後食復之病也,當清肺解毒,加消導之劑治之。

6. 疹飲水(十八)

凡患疹之人,不拘大小,自起至收,必皆喜飲涼水。此不必禁,但宜少不宜多,宜頓不宜頓,則毒氣隨之漸解。

7. 疹渴(十九)

凡疹子渴喜飲水,純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內亢故也。初熱發渴者,升麻葛根湯加天花粉、麥門冬;渴甚者,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