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2)

1. 述古(共六條)

《巢氏病源》曰: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者是也。由少年服五石諸丸散,積經年歲,石氣結於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能複製於石,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故上為飲水,下為小便不禁也。其病變多發癰疽,此因熱氣留於經絡,血澀不行故成癰膿。

陳無擇曰:消渴屬心,故煩心,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飲,諸脈軟散,皆氣實血虛也。消中屬脾,癉熱成則為消中。消中復有三:有因寒中,陰勝陽郁,久必為熱中。經云:脈洪大,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多食數溺為消中。陰狂興盛,不交精泄,則為強中。病至強中,不亦危矣。

消腎屬腎,壯盛之時不禁,而縱欲房勞,年長腎衰,多服金石,真氣既喪,口乾精溢自泄,不飲而利。經云: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腎消,亦曰內消。

潔古老人曰:能食能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乾葛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前人用藥,厥有旨哉。

東垣曰: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所謂口乾飲水多,食飢,虛癉成消中是也,以調胃承氣湯、三黃丸治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溺如膏,所謂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

《總錄》所謂未傳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皆謂不治之證。

丹溪曰:消渴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三消者,多屬不生津液,宜四物湯為主。上消者,本方加五味子、人參、麥門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人加生葛汁。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之類,以滋腎水,當飲澡絲湯代茶。

天花粉,消渴神藥也。三焦皆禁用半夏,血虛亦忌用,口乾咽燥大便難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已,必用姜鹽制之。

徐東皋曰:消渴雖有數者之不同,其為病之肇端,則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鮮有也。凡初覺燥渴,便當清心寡慾,薄滋味,減思慮,則治可瘳。若有一毫不謹,總有名醫良劑,必不能有生矣。

白話文:

[述古(共六條)]

《巢氏病源》說:「所謂消渴病,就是指口渴不止,小便增多的情況。這是因為年輕時服用過多由五石製成的丸散藥,經過多年累積,藥石的毒氣結聚在腎臟中,導致下焦虛熱。等到年紀大了,氣血衰退,無法再制約這些藥石的毒性,藥石的毒性反而更加旺盛,使得腎臟變得乾燥。因此,會出現口渴需要飲水,以及小便失禁的症狀。這個病常常會併發癰疽,這是因為熱氣停留在經絡中,導致血流不暢而形成膿腫。」

陳無擇說:「消渴病屬於心,所以會感到心煩。由於心火散漫,導致口渴想喝水,全身脈象軟弱無力,這都是因為氣盛而血虛的緣故。消中病屬於脾,當脾胃有鬱熱時就會形成消中病。消中病又有三種:一種是因為寒邪入中,陰氣過盛而陽氣鬱結,久而久之就會轉為熱中。醫書上說:脈象洪大,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的表現,這就會形成熱中。飲食過多且小便次數頻繁,也是消中病的一種表現。還有因為陰慾過度旺盛,不節制房事,導致精液流失,這就是強中病。病到強中這種程度,實在是很危險。」

消腎病屬於腎,年輕力壯時不節制,縱慾過度,等到年老腎氣衰退,又服用過多金石類藥物,損耗了真氣,就會出現口乾、精液溢出、不喝水卻小便增多的情況。醫書上說:不覺得口渴,小便卻自行增多,這種情況稱為腎消,也稱為內消。

潔古老人說:「如果能吃又能喝,就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如果不能吃卻覺得口渴,就用錢氏白朮散,並加倍劑量的葛根來治療。當上焦和中焦的病症平復後,就不會再傳到下焦而產生下消病了。前人所用的藥方,實在很有道理啊!」

東垣說:「上消的症狀是舌頭紅裂,非常口渴,需要大量飲水。《逆調論》說:這是心火轉移到肺,導致膈消。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中消的症狀是能吃卻消瘦,容易出汗,大便乾燥,小便次數多。就像《脈經》所說的口乾、多飲、容易餓,這是因為虛熱導致的消中病,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和三黃丸來治療。下消的症狀是煩躁口渴,耳輪焦枯,小便像膏油一樣。也就是所謂的『焦躁煩熱,津液容易耗損』,這是腎消,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總錄》中說,如果消渴病還能吃東西,一定會長癰疽背瘡,如果不能吃東西,一定會轉成中滿鼓脹,這都屬於不治之症。

丹溪說:「治療消渴病應該以滋養肺陰、降火、生血為主。三消病大多是因為津液不足,應該以四物湯為主方。治療上消,可以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入五味子、人參、麥門冬、天花粉,並用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調服。如果是飲酒導致的,可以加入生葛汁。治療中消,可以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入知母、石膏、滑石來降胃火。治療下消,可以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入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等來滋養腎水,平時可以喝澡絲湯代替茶水。」

天花粉是治療消渴病的神藥。但是三焦有問題時都不能用半夏,血虛的人也要禁用,口乾咽燥、大便乾燥的人也不適合用,容易出汗的人也不能用,如果非用不可,一定要用生薑和鹽製過。

徐東皋說:「消渴病雖然有多種不同的類型,但是發病的原因都和飲食過於肥甘厚膩、縱慾過度有關。這些病大多是富貴人家才會得,貧賤人家很少有。所以,當初覺得口乾時,就應該清心寡慾、飲食清淡、減少思慮,這樣病才有治好的可能。如果有一點點不注意,就算有再厲害的名醫和良藥,也救不了你的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