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3)

1. 疹涕(十)

凡疹出至二三日,必兩鼻俱干。待收完,看毒氣輕者,清涕即來,就思飲食,此不必服藥。若清涕來遲,不思飲食者,須要清肺解毒,必俟清涕出,方可不用藥。

白話文:

在疹子出現兩到三天後,必定會雙鼻同時乾燥。等到疹子收斂完畢,觀察如果毒素較輕,則會出現清水鼻涕,此時可以開始進食,這情況不一定需要服用藥物。如果清水鼻涕出現較晚,並且沒有食慾,則需要清肺解毒,必須等到清水鼻涕出現,才能停止使用藥物。

2. 疹吉凶(十一)

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後出者輕。

透發三日而漸沒者輕。

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

頭面不出者重。

紅紫黯燥者重。

咽喉腫痛不食者重。

冒風沒早者重。

移熱大腸變痢者重。

黑黯乾枯,一出即沒者不治。

鼻扇口張,目無神者不治。

鼻清,糞黑者不治。氣喘,心前吸者不治。

白話文:

有時發燒有時退燒,五、六天之後才出疹子的,病情較輕。

疹子發出來三天後逐漸消退的,病情較輕。

疹子顏色淡紅,皮膚滋潤,頭面部均勻光潔且疹子較多的,病情較輕。

頭面部沒有出疹子的,病情較重。

疹子顏色紅紫、乾燥粗糙的,病情較重。

咽喉腫痛、無法進食的,病情較重。

受風後疹子很快消失的,病情較重。

熱氣移到腸道,導致腹瀉的,病情較重。

疹子顏色黑黯、乾燥枯萎,一出現就消失的,無法治癒。

鼻孔扇動、嘴巴張開、眼睛沒有神采的,無法治癒。

鼻子流清鼻涕、大便黑色的,無法治癒。呼吸喘不過氣來,胸口吸氣時有凹陷的,無法治癒。

3. 總論治法(十二)

一、疹喜清涼而惡濕,痘喜溫暖而惡涼,此固其大法也,然亦當有得其宜者。如疹子初出,亦須和暖則易出,所以發苗之初,只要發出得盡,則疹毒便解,非若痘之苗而秀,秀而實,而後毒解也。痘子成熟之時,若太溫熱,則反潰爛不收,是痘之後亦喜清涼也。故治痘疹者,無過熱,無過寒,必溫涼適宜,使陰陽和平,是為得之。

一、痘宜內實,可用補劑;疹忌內實,只惟解散,惟初熱發表時略相似耳。既出之後,痘宜補氣以生血,疹宜補陰以制陽。何也?蓋疹熱甚則陰分受其熬煎,而血多虛耗,陰津被克,故治以清火滋陰為主,而不可少動其氣,若燥悍之劑,首尾皆深忌也。世知痘證所繫之重。而不知疹之殺人尤甚,方書多忽而不備,良可太息也矣。

白話文:

疹子喜歡清涼,厭惡潮濕,痘痘喜歡溫暖,厭惡寒冷,這是它們的基本特性。但也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比如疹子剛開始出現,也需要溫暖才能更容易長出來,所以一開始只要疹子能充分長出來,疹毒就會消解,不像痘痘需要先長出痘苗,然後再逐漸成熟,最後毒性才會消解。痘痘成熟時,如果太過溫熱,反而會潰爛不收,這表示痘痘後期也喜歡清涼。所以治療痘疹,不能過熱,也不能過寒,必須溫涼適宜,使陰陽平衡,這樣才能治好。

痘痘適合內實,可以用補益的藥物;疹子則忌諱內實,只能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只是在剛開始發熱需要發散的時候,兩者略微相似而已。疹子長出來之後,痘痘需要補氣生血,疹子則需要補陰制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疹子的熱性很重,會損耗陰分和血液,陰津被克制,所以治療要以清熱滋陰為主,不能過度耗氣,燥熱的藥物,無論是開始還是結束,都要嚴格忌用。世人都知道痘症的嚴重性,卻不知道疹子致死的可能性更高,醫書中很多都忽略了這一點,實在令人嘆息。

一、斑疹之毒,皆出於火。《內經》曰:赫曦之紀,其病瘡瘍。故或遇二火司天,或司運之歲,肺金受制,感而發者居多。輕則如蚊跡之狀,或壘腫於皮膚間,名曰癮疹。重者如朱點紅暈,或片片如錦紋,名曰斑疹。大抵色赤者吉,色黑者凶。其證似傷寒發熱,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靨也。

凡此之類,皆屬邪熱,治之之法,惟辛涼解利而已。即若吐瀉,亦斷不可用溫補也。如豆蔻、乾薑之類,切勿輕用。而初發之時,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屬,微表之耳。故用宜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

白話文:

斑疹之毒,皆出於火。

古代醫書《內經》記載:「陽光強烈的時候,容易患瘡瘍。」因此,當遇到火氣重的季節,例如二火司天或司運之年,肺金受到抑制,更容易感染而引起斑疹。輕微的斑疹像蚊子叮咬的痕跡,或皮膚上出現一些腫塊,稱為癮疹。嚴重的斑疹則像紅色的小點或片狀的紅暈,像錦紋一樣,稱為斑疹。一般來說,斑疹顏色偏紅的預後較好,顏色偏黑的預後較差。

斑疹的症狀類似傷寒發熱,通常發病三四天後出現,七八天後開始消退。

治療斑疹之毒

所有這些斑疹,都是因為外邪熱氣入侵所致。治療方法應以辛涼解毒為主。即使出現嘔吐或腹瀉,也不能使用溫補藥物。例如豆蔻、乾薑等,都要謹慎使用。

尤其是在斑疹剛出現時,更不能大量出汗,只需要用升麻、葛根、透邪煎等藥物稍微疏解表邪即可。所以用藥需謹慎,不能一概而論。

一、標出不紅,現而發熱轉甚,或頭痛身痛煩躁者,升麻湯,或透邪煎。

一、色赤稠密,身痛煩躁者,升麻湯加紫草、連翹。

一、寒熱並作,頭痛背強者,升麻湯加羌活、防風、連翹。

一、頭項面腫,升麻湯加牛蒡子、荊芥。若脈強火盛熱渴者,宜清降其火,以白虎湯加減用之。

白話文:

如果病症表現為沒有發紅,但突然發熱且病情加重,或伴隨頭痛、身痛、煩躁等症狀,可以服用升麻湯或透邪煎。

如果病症表現為舌苔呈紅色且稠密,伴隨身痛、煩躁等症狀,可以在升麻湯中加入紫草和連翹。

如果病症表現為寒熱交替、頭痛、背部僵硬,可以在升麻湯中加入羌活、防風和連翹。

如果病症表現為頭、頸、臉部腫脹,可以在升麻湯中加入牛蒡子和荊芥。如果脈象強勁有力,屬於火盛熱渴的症狀,則應清降火氣,可以用白虎湯加減使用。

一、自汗煩渴,氣壅脈數者,化斑湯。

一、身熱煩渴,泄瀉者,柴苓湯,或四苓散。如夏月,益元散。

一、熱甚,小便赤澀,譫語驚恐者,導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夏月,益元散加辰砂。

一、咳嗽甚者,二母散、麥門冬湯、清肺湯。

一、喘者,小柴胡湯去人參加五味子。

白話文:

如果出現自汗、口渴、呼吸不順暢、脈搏快速等症狀,可以使用化斑湯。

如果出現身體發熱、口渴、腹瀉等症狀,可以使用柴苓湯或四苓散。如果是夏天,可以使用益元散。

如果發熱嚴重,小便赤紅且有灼痛感,還伴隨神志不清、驚恐不安等症狀,可以使用導赤散或四苓散加辰砂。如果是夏天,可以使用益元散加辰砂。

如果咳嗽嚴重,可以使用二母散、麥門冬湯或清肺湯。

如果喘不過氣,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加上五味子。

一、熱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血甚者,犀角地黃湯。

一、傷食嘔吐,六君子湯加藿香、乾葛,或減去人參。熱甚嘔吐者,解毒湯。小便不利而嘔吐者,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導赤散。

一、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大柴胡湯。腹脹氣喘者,前胡枳殼湯。

白話文:

若熱症嚴重導致鼻出血、便血或尿血,可服用黃連解毒湯。若出血量大,則服用犀角地黃湯。

若因食物積滯而嘔吐,可服用六君子湯,並加入藿香、乾葛,或減少人參用量。若熱症嚴重導致嘔吐,可服用解毒湯。若小便不利且嘔吐,則服用四苓散。若一、兩天未通便,則服用導赤散。

若大便秘結伴隨發熱、身體疼痛,可服用大柴胡湯。若腹脹氣喘,則服用前胡枳殼湯。

一、咽喉不利,甘桔湯。兼風熱咳嗽者,加防風。

一、寒熱往來似瘧,小柴胡湯,如兼咳嗽去人參。

一、靨後身熱不除者,升麻湯,或去升麻加黃芩、黃連各酒炒用。

一、下痢赤白腹痛者,黃芩芍藥湯,或加枳殼,身熱腹痛者,解毒湯。

一、餘毒未盡,變生癰疽瘡癤者,升麻湯加防風、荊芥、牛蒡子。

白話文:

喉嚨不舒服,可以喝甘桔湯。如果伴隨風熱咳嗽,可以加防風。

反覆發燒像是瘧疾,可以喝小柴胡湯,如果有咳嗽就不要加人參。

臉頰長疹子之後,身體發熱一直不退,可以喝升麻湯,或者去掉升麻,加上酒炒的黃芩、黃連。

拉肚子,大便赤白,肚子痛,可以喝黃芩芍藥湯,或者加枳殼。如果身體發熱,肚子痛,就喝解毒湯。

如果病根未除,轉而生瘡瘍,可以喝升麻湯,加上防風、荊芥、牛蒡子。

景岳曰:按以上萬氏治疹諸條,皆極詳妥,然其中惟瀉痢氣喘二證則最多疑似。蓋二證之由疹毒,固當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如俗醫但見是疹,無不概用寒涼,不知有可涼者,有不可涼者。其有脾氣本弱而過用寒藥,或以誤會生冷致傷脾胃而為泄瀉者,亦多有之。此一證也,雖曰由疹而發,而實非疹毒之病矣。

但察其別無熱證熱脈,而兼之色白氣餒者,便須速救脾氣,急從溫補,宜溫胃飲、五君子煎、胃關煎之類主之。若執謂疹毒不可溫,則無不危矣。此醫之當知本也。又如氣喘一證,大有虛實。蓋十喘九虛,若察其本非火證,又非外邪,而或以大瀉,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氣脫之候,此非六氣煎,或貞元飲必不可也。凡此二者,皆不可不加細察,而或者以氣促作氣喘,則萬萬大誤矣。

白話文:

景岳說:按照上面萬氏治療疹子的各種條例,都非常詳盡妥當。然而其中只有瀉痢和氣喘兩種症狀最容易讓人混淆。因為這兩種症狀確實是由疹毒引起的,當然應該按照萬氏的治療方法。但是也有一些情況並非因為疹毒引起的,例如一些庸醫只看到是疹子,就一概使用寒涼藥物,不知道有些情況可以涼,有些情況則不可以涼。如果患者本身脾氣就虛弱,而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或者誤食生冷食物傷了脾胃而導致泄瀉,這種情況也很多。這是一種情況,雖然說是由疹子而發,但實際上並不是疹毒引起的疾病。

只要觀察患者沒有其他熱症和熱脈,並且伴隨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的,就必須立刻救治脾氣,急需溫補。適合服用溫胃飲、五君子煎、胃關煎等藥物來治療。如果執著於認為疹毒不能溫補,那就會非常危險。這就是醫生應該明白的根本道理。

另外,像氣喘這種症狀,也有虛實之分。一般來說,十個喘病中有九個是虛喘。如果觀察患者的病症,既不是火症,也不是外邪入侵,而是因為過度瀉下或出汗而導致喘息的,就一定是氣虛脫陷的表現,這時就必須服用六氣煎或貞元飲來治療。

總之,這兩種症狀都必須仔細觀察,不能因為呼吸急促就誤認為是氣喘。

又痘瘡總論中,有因人因證之辨,與此麻疹實同一理,所當參閱。故不可以麻疹之邪,悉認為實火,而不知虛火之為害也。

徐東皋曰:痘難疹易之說,此俗談耳。其有胃氣原弱,所感入深,又或因瀉利而發有不快,或發之未透而隨現隨隱,久之邪氣漸入於胃,必瀉泄不已,出而復出,加之喘促,則必危矣。凡若此者,又豈可以易言哉。所以但有出疹,若見虛弱,急當先補脾胃;其有欲出不出,急當托裡發表以助之。且首尾供不可瀉,一如痘證同也。

白話文:

痘瘡與麻疹的病理相似,都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症狀來辨證論治。不可將麻疹的病因都歸咎於實火,也要注意虛火造成的危害。

徐東皋說:「痘瘡難治而麻疹容易治」這種說法只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如果患者本身脾胃虛弱,感邪入深,或者因瀉利而導致病情不順,或是疹子發得不透,反覆出現,久而久之,邪氣深入胃中,就會持續瀉泄,不斷復發,並伴隨呼吸急促,病情就會非常危急。遇到這種情況,絕不能輕易言之。因此,只要出現疹子,如果患者虛弱,就要先補脾胃;如果疹子遲遲不出,就要用托裡發表的方法幫助其發散。而且無論是發病初期還是後期,都不可瀉下,這點和痘瘡的治療原則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