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3)

1. 疹涕(十)

凡疹出至二三日,必兩鼻俱干。待收完,看毒氣輕者,清涕即來,就思飲食,此不必服藥。若清涕來遲,不思飲食者,須要清肺解毒,必俟清涕出,方可不用藥。

2. 疹吉凶(十一)

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後出者輕。

透發三日而漸沒者輕。

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

頭面不出者重。

紅紫黯燥者重。

咽喉腫痛不食者重。

冒風沒早者重。

移熱大腸變痢者重。

黑黯乾枯,一出即沒者不治。

鼻扇口張,目無神者不治。

鼻清,糞黑者不治。氣喘,心前吸者不治。

3. 總論治法(十二)

一、疹喜清涼而惡濕,痘喜溫暖而惡涼,此固其大法也,然亦當有得其宜者。如疹子初出,亦須和暖則易出,所以發苗之初,只要發出得盡,則疹毒便解,非若痘之苗而秀,秀而實,而後毒解也。痘子成熟之時,若太溫熱,則反潰爛不收,是痘之後亦喜清涼也。故治痘疹者,無過熱,無過寒,必溫涼適宜,使陰陽和平,是為得之。

一、痘宜內實,可用補劑;疹忌內實,只惟解散,惟初熱發表時略相似耳。既出之後,痘宜補氣以生血,疹宜補陰以制陽。何也?蓋疹熱甚則陰分受其熬煎,而血多虛耗,陰津被克,故治以清火滋陰為主,而不可少動其氣,若燥悍之劑,首尾皆深忌也。世知痘證所繫之重。而不知疹之殺人尤甚,方書多忽而不備,良可太息也矣。

一、斑疹之毒,皆出於火。《內經》曰:赫曦之紀,其病瘡瘍。故或遇二火司天,或司運之歲,肺金受制,感而發者居多。輕則如蚊跡之狀,或壘腫於皮膚間,名曰癮疹。重者如朱點紅暈,或片片如錦紋,名曰斑疹。大抵色赤者吉,色黑者凶。其證似傷寒發熱,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靨也。

凡此之類,皆屬邪熱,治之之法,惟辛涼解利而已。即若吐瀉,亦斷不可用溫補也。如豆蔻、乾薑之類,切勿輕用。而初發之時,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屬,微表之耳。故用宜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

一、標出不紅,現而發熱轉甚,或頭痛身痛煩躁者,升麻湯,或透邪煎。

一、色赤稠密,身痛煩躁者,升麻湯加紫草連翹

一、寒熱並作,頭痛背強者,升麻湯加羌活防風、連翹。

一、頭項面腫,升麻湯加牛蒡子荊芥。若脈強火盛熱渴者,宜清降其火,以白虎湯加減用之。

一、自汗煩渴,氣壅脈數者,化斑湯

一、身熱煩渴,泄瀉者,柴苓湯,或四苓散。如夏月,益元散

一、熱甚,小便赤澀,譫語驚恐者,導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夏月,益元散加辰砂。

一、咳嗽甚者,二母散麥門冬湯清肺湯

一、喘者,小柴胡湯人參五味子

一、熱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血甚者,犀角地黃湯

一、傷食嘔吐,六君子湯藿香、乾葛,或減去人參。熱甚嘔吐者,解毒湯。小便不利而嘔吐者,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導赤散

一、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大柴胡湯。腹脹氣喘者,前胡枳殼湯

一、咽喉不利,甘桔湯。兼風熱咳嗽者,加防風。

一、寒熱往來似瘧,小柴胡湯,如兼咳嗽去人參。

一、靨後身熱不除者,升麻湯,或去升麻加黃芩黃連各酒炒用。

一、下痢赤白腹痛者,黃芩芍藥湯,或加枳殼,身熱腹痛者,解毒湯。

一、餘毒未盡,變生癰疽瘡癤者,升麻湯加防風、荊芥、牛蒡子。

景岳曰:按以上萬氏治疹諸條,皆極詳妥,然其中惟瀉痢氣喘二證則最多疑似。蓋二證之由疹毒,固當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如俗醫但見是疹,無不概用寒涼,不知有可涼者,有不可涼者。其有脾氣本弱而過用寒藥,或以誤會生冷致傷脾胃而為泄瀉者,亦多有之。此一證也,雖曰由疹而發,而實非疹毒之病矣。

但察其別無熱證熱脈,而兼之色白氣餒者,便須速救脾氣,急從溫補,宜溫胃飲五君子煎胃關煎之類主之。若執謂疹毒不可溫,則無不危矣。此醫之當知本也。又如氣喘一證,大有虛實。蓋十喘九虛,若察其本非火證,又非外邪,而或以大瀉,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氣脫之候,此非六氣煎,或貞元飲必不可也。凡此二者,皆不可不加細察,而或者以氣促作氣喘,則萬萬大誤矣。

又痘瘡總論中,有因人因證之辨,與此麻疹實同一理,所當參閱。故不可以麻疹之邪,悉認為實火,而不知虛火之為害也。

徐東皋曰:痘難疹易之說,此俗談耳。其有胃氣原弱,所感入深,又或因瀉利而發有不快,或發之未透而隨現隨隱,久之邪氣漸入於胃,必瀉泄不已,出而復出,加之喘促,則必危矣。凡若此者,又豈可以易言哉。所以但有出疹,若見虛弱,急當先補脾胃;其有欲出不出,急當托裡發表以助之。且首尾供不可瀉,一如痘證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