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1)
1. 論治(共五條)
凡治消之法,最當先辨虛實。若察其脈證果為實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則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則悉屬陰虛,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必使陰氣漸充,精血漸復,則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則陰無以生,而日見消敗,益以困矣。
一、上消善渴,中消善飢。雖曰上消屬肺,中消屬胃,然總之火在中上二焦者,亦無非胃火上炎而然,但當微為分別以治之。若二焦果由實火,則皆宜白虎湯主之。若渴多飢少,病多在肺者,宜人參白虎湯主之。若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有不得不清者,宜玉女煎,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
一云上焦渴是心火刑金所致,宜降火清金,以蘭香葉、白葵花、黃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氣上升,而渴自止,此說亦可酌用。
一、中消火證,以善飢而瘦,古法直以調胃承氣湯及三黃丸之類主之。然既以善飢,其無停積可知,既無停積,則止宜清火,豈堪攻擊,非有乾結不通等證而用此二劑,恐非所宜。若其果屬胃火,別無虛證,則三補丸、玉泉散、白虎湯及抽薪飲之類,皆可擇而用也。
一、下消證,小便淋濁,如膏如油,或加煩躁耳焦,此腎水虧竭之證,古法用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固其宜矣。然以余觀之,則亦當辨其寒熱滑澀,分而治之,庶乎盡善。若淋濁如膏,兼熱病而有火者,宜補而兼清,以加減一陰煎,或補陰丸、大補陰丸,或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之類主之。若下消而兼澀者,宜補宜利,以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若下焦淋濁而全無火者,乃氣不攝精而然,但宜壯水養氣,以左歸飲、大補元煎之類主之。若火衰不能化氣,氣虛不能化液者,猶當以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若下焦無火而兼滑者,當以固腎補陰為主,宜秘元煎、固陰煎及苓朮菟絲丸之類主之。
一、三消證,古人以上焦屬肺,中焦屬胃,下焦屬腎,而多從火治,是固然矣,然以餘論之,則三焦之火多有病本於腎,而無不由乎命門者。夫命門為水火之腑,凡水虧證固能為消為渴,而火虧證亦能為消為渴者何也?蓋水不濟火,則火不歸原,故有火遊於肺而為上消者,有火遊於胃而為中消者,有火爍陰精而為下消者,是皆真陰不足,水虧於下之消證也。
又有陽不化氣則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則有降無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飲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陽不足,火虧於下之消證也。陰虛之消,治宜壯水,固有言之者矣。陽虛之消,謂宜補火,則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氳徹頂,槁禾得雨,生意歸巔,此無他,皆陽氣之使然也。
亦生殺之微權也。余因消證多虛,難堪剝削,若不求其斫喪之因而再伐生氣,則消者愈消,無從復矣,故再筆於此,用以告夫明者。
白話文:
治療消渴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先辨別虛實。如果診斷後發現是實火導致津液耗損,只要去除火氣,津液自然會產生,消渴也會停止。如果是因為腎水不足,那都屬於陰虛,無論是上、中、下哪個部位出現問題,都應該趕快治療腎臟,必須使陰氣逐漸充足,精血逐漸恢復,疾病自然會痊癒。如果只知道清熱降火,那麼陰液無法生成,反而會日益衰弱,更加難以治癒。
上消的症狀是口渴嚴重,中消的症狀是容易飢餓。雖然說上消屬於肺的問題,中消屬於胃的問題,但總歸來說,火氣都在上中二焦,也無非是胃火向上燃燒所導致,只是在治療時稍微區分一下。如果上中二焦確實是實火所致,都應該使用白虎湯來治療。如果口渴多於飢餓,病症多在肺部,適合使用人參白虎湯。如果腎水不足,而火氣上炎,有必要清熱降火,可以使用玉女煎,或加減一陰煎之類的方劑。
另一種說法認為上焦口渴是心火剋制肺金所導致,應該降心火、清肺熱,使用蘭香葉、白葵花、黃柏、知母,少量加入升麻引導清氣上升,口渴自然會停止,這種說法也可以參考採用。
中消的火熱症狀,表現為容易飢餓且消瘦。古代的治療方法直接使用調胃承氣湯和三黃丸之類的方劑。但是既然容易飢餓,就表示腸胃沒有積滯,既然沒有積滯,就只需要清熱降火,怎麼能用攻伐的藥物呢?除非有便秘等症狀才使用這兩種藥劑,否則恐怕不適當。如果確實是胃火,沒有其他虛症,那麼三補丸、玉泉散、白虎湯和抽薪飲等方劑都可以選擇使用。
下消的症狀是小便渾濁,像油脂一樣,或者伴隨煩躁、耳朵焦躁,這是腎水虧竭的症狀。古代的方法使用六味地黃丸之類的方劑來治療,這是適當的。但是依我看來,也應該辨別其寒熱滑澀的性質,分情況治療,才能更完善。如果小便渾濁像油脂,又伴隨發熱等火熱症狀,應該補益腎陰同時兼顧清熱,可以使用加減一陰煎,或補陰丸、大補陰丸,或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之類的方劑。如果下消又兼有小便澀滯的症狀,應該補益同時兼顧利尿,使用六味地黃丸之類的方劑。
如果下焦渾濁而完全沒有火熱症狀,是因為氣虛不能固攝精液所導致,只需要強壯腎水、補養元氣,可以使用左歸飲、大補元煎之類的方劑。如果火衰不能化氣,氣虛不能化液,則應該使用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的方劑。如果下焦沒有火熱症狀而兼有滑脫的症狀,應該以固腎補陰為主,適合使用秘元煎、固陰煎和苓朮菟絲丸之類的方劑。
古人認為上消屬於肺,中消屬於胃,下消屬於腎,多從火熱的角度來治療,這固然沒錯。但是依我來看,三焦的火熱多數病根在腎,而且都和命門有關。命門是水火之府,凡是腎水虧虛的症狀固然會導致消渴,但是腎火虧虛也會導致消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水不能制約火,火就不能歸於本位,所以才會出現火氣遊走於肺而導致上消,火氣遊走於胃而導致中消,火氣損耗陰精而導致下消,這些都是真陰不足、腎水虧虛所導致的消渴。
還有,陽氣不能化生水氣,導致水精不能布散,水不能得到火的溫煦,就會只降不升,直接進入膀胱,造成喝一杯水就小便兩次,以致於水源枯竭,天地也變得乾涸,這些都是真陽不足、腎火虧虛所導致的消渴。陰虛的消渴,治療應該補益腎水,這個道理大家都很清楚。陽虛的消渴,說應該補益腎火,人們卻不相信。殊不知在鍋底加柴火,熱氣就會瀰漫到鍋頂,枯萎的禾苗得到雨水滋潤,就會重新煥發生機,這一切都是陽氣的作用。
陽氣也是掌管生殺大權的關鍵。我認為消渴病多為虛症,不適合用攻伐的方法。如果不能找出損耗的原因,而再次傷害生氣,那麼消渴就會越來越嚴重,無法恢復。因此我再次在這裡闡述這些道理,用來告誡明白這個道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