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2)

1. 麻疹初熱(七)

麻疹發熱之初,與傷寒相似,惟疹子則面頰赤,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目中有淚,呵欠喜睡,或吐瀉,或手掐眉目,面赤為異耳。但見此候,即是疹子,便宜謹避風寒,戒葷腥厚味。古法用升麻葛根湯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歸飲亦妙。但使皮膚通暢,腠理開豁,則疹毒易出,不可作傷寒,妄加汗下也。

妄汗則增熱而為衄血咳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腫,為煩躁乾渴,為大小便不通。妄下則裡虛,為滑泄,為滯下。經曰:必先歲氣,母伐天和。言不可妄汗妄下也。

凡疹初熱疑似之間,切不可輕易用藥。總有他證,必待五日,腮下見疹,方可用升表之劑。嗽多、連打嚏噴,鼻流清涕,或流鼻血,飲食減少,好飲涼水,只宜調理飲食,戒麵食葷腥。

一、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餘聲不已,上氣喘急,面目胞腫,時臥時起,此火毒內蒸,肺葉焦舉,宜甘桔湯合白虎湯加牛蒡子、薄荷主之。如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未盡也,瀉白散加天花、連翹、玄參、黃連主之。

一、疹子欲出未出之時,宜早為發散以解其毒,則無餘患。若不預解,使之盡出,多致毒蓄於中,或為壯熱,日久枯瘁,或成驚癇,成為瀉痢,或為咳血喘促,或作疳蝕而死。此雖一時戾氣之染,然未有不由於人事之未盡也。

白話文:

麻疹初熱(七)

麻疹初期發燒,症狀和傷寒相似,但不同的是會出現面頰發紅的疹子,伴隨咳嗽、噴嚏、流清鼻涕、流淚、打呵欠、嗜睡,也可能嘔吐腹瀉,或用手抓撓眉眼,面部發紅是其特徵。只要出現這些症狀,就可判斷是麻疹,應當注意避免風寒,忌食辛辣油膩食物。古方使用升麻葛根湯來發散表邪,但我認為用透邪煎效果更好,柴胡桂枝湯也行。只要皮膚通暢,毛孔開洩,疹子就能順利排出,切記不可誤認為傷寒而濫用發汗或瀉下藥物。

過度發汗會加重病情,導致鼻出血、咳血、口瘡、咽喉疼痛、眼紅腫痛、煩躁口渴、大小便不通。過度瀉下則會導致身體虛弱,出現腹瀉或便祕。醫書記載:「必須順應季節變化,不可違背自然規律」,意思是不可隨意發汗或瀉下。

麻疹初期發熱,症狀尚不明顯時,切勿輕易用藥。必須有其他明確的症狀,等到第五天腮下出現疹子後,才能使用發散的藥物。如果咳嗽頻繁,持續打噴嚏,流清鼻涕,甚至流鼻血,食慾不振,喜歡喝涼水,則只需調整飲食,忌食麵食及辛辣油膩食物。

疹子初發時,如果還沒出現疹子,但咳嗽一百多聲不停,上氣不接下氣,臉部浮腫,時躺時起,這是內火毒盛,肺部受損,應該服用甘草桔梗湯合白虎湯,再加牛蒡子、薄荷治療。如果疹子出現後,仍然咳嗽、口乾、心煩,這是毒邪尚未完全排出,影響到心肺,應該服用瀉白散,再加天花、連翹、玄參、黃連治療。

疹子將要出現但尚未出現時,應及早服用發散藥物以解毒,這樣就不會有其他問題。如果不及時治療,讓毒邪積聚在體內,可能會導致高燒、日久消瘦、驚厥、瀉痢、咳血氣喘,甚至疳蝕而死。雖然這是短期內受到邪氣侵犯,但其病情的發展也與個人體質及治療是否得當有關。

2. 疹出沒(八)

一、疹子出沒,常以六時為準。假如子後出,午後即收,午後出,子後即收,乃陽生陰成,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數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輕。若一出連綿三四日不收者,乃陽毒太甚,宜大青湯,或用荊芥、牛蒡子、甘草、玄參、石膏、桔梗主之。若逡巡不出者,乃風寒外束,皮膚閉密也,宜荊防敗毒散主之。

一、疹已出而覆沒者,乃風寒所逼而然,若不早治,毒必內攻,以致癢𤹀而死。急用升麻湯加荊芥、牛蒡子、甘草熱服,則疹必復出而安矣。

一、發熱六七日以後,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必皮膚堅厚,腠理閉密,或為風寒所襲,或曾有吐瀉,皆能伏也。急用托裡散表之劑,如麻黃湯去杏仁,加蟬蛻、升麻,外用胡荽酒之類。如一向未更衣者,必毒甚於內,伏而不出《局方》涼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一、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盡則毒便解。故治疹者,於發熱之時,當察時令寒暄,酌而治之。如時證大寒,以桂枝葛根湯,或麻黃湯發之。時證大熱,以升麻葛根湯,或合人參白虎湯發之。不寒不熱,以荊防敗毒散發之。如兼疫癘之氣,以人參敗毒散發之。如盡一劑,不出,再作本湯服之,外用胡荽酒,又以苧麻蘸酒遍身戛之,務令亟出。

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脹痛,氣喘昏悶,則死證也。

景岳曰:按此萬氏之法,極得隨時制宜之善,已盡發表之義矣。然發表之義,亦最不易,即如營衛不足而疹有不能出者,其證甚多,若徒知發之,而不知滋之,則營衛有弱者,非惟不能發,而且恐窮其源矣。此其或在脾胃,或在血氣,必得其神,庶乎有濟。如傷寒三表之法,實亦有關於此。

一、疹毒出盡,則邪氣解散,正氣自然和平。如發熱煩悶,或嘔吐,或泄瀉,此毒邪壅遏,尚未出盡也。煩熱者,黃連解毒湯。嘔泄者,柴胡橘皮湯。並外用胡荽酒,及苧麻戛法如前。待疹子出盡,則煩熱自去,嘔吐自止矣。

一、疹有既收而餘毒未盡,至三日之外又復發出,或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發熱之時,不避風寒,致令邪氣鬱於肌肉之間,留連不散,雖曾解散,終屬未暢耳。若兼雜證,亦當隨證治之。

白話文:

疹出沒(八)

1.疹子出現的時間,通常以六個時辰為準。如果在子時後出現,則在午時後消退;如果在午時後出現,則在子時後消退,這是陰陽互生,自然造化的規律。這種很快出現又很快消退的疹子比較輕。如果疹子持續三四天不消退,則表示陽毒過盛,應該服用大青湯,或者使用荊芥、牛蒡子、甘草、玄參、石膏、桔梗治療。如果疹子遲遲不出現,則可能是風寒外邪阻滯,皮膚閉塞,應該服用荊防敗毒散治療。

2.疹子已經出現又消退,這是風寒入侵造成的。如果不早治療,毒邪就會內攻,導致奇癢難忍而死亡。應立即服用升麻湯,並加入荊芥、牛蒡子、甘草熱服,疹子就會重新出現而痊癒。

3.發熱六七天後,疹子仍然沒有出現,這可能是因為皮膚厚實,腠理閉塞,或者受到風寒侵襲,或者之前有嘔吐腹瀉,導致疹子潛伏。應該使用能托裡散表的藥物,例如麻黃湯去杏仁,加蟬蛻、升麻,外用芫荽酒等。如果一直沒有更換衣物,則毒邪內盛,疹子潛伏不出,應服用《局方》涼膈散加牛蒡子治療。

4.疹子最怕出不來,如果疹子全部出來,毒邪就會解除。因此治療疹子,在發熱的時候,應該觀察當時的寒熱情況,酌情治療。如果當時是寒證,則用桂枝葛根湯或麻黃湯發散;如果當時是熱證,則用升麻葛根湯或加入人參白虎湯發散;如果不寒不熱,則用荊防敗毒散發散;如果兼有疫癘之氣,則用人參敗毒散發散。如果服用一劑藥物後疹子不出,則再服用同樣的藥物,同時外用芫荽酒,並用苧麻蘸酒遍身擦拭,務必使疹子迅速出現。

如果三四次服用藥物後疹子仍然不出,並且伴有腹脹痛、氣喘、昏悶等症狀,則屬於危重症狀。

景岳說:萬氏的這種療法,非常善於根據時機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已經充分體現了發表之義。然而發表也並非易事,例如營衛不足而疹子出不來,其病症很多,如果只知道發散,而不知道滋養,則營衛虛弱的人,不僅不能發散,反而可能更加耗損元氣。這可能與脾胃或血氣有關,必須抓住病機,才能有所幫助。傷寒的治療方法,也與此相關。

5.疹毒出盡,邪氣就會消散,正氣就會自然恢復平和。如果發熱煩悶,或者嘔吐,或者腹瀉,這是因為毒邪阻塞,尚未完全排出。煩熱者,服用黃連解毒湯;嘔吐腹瀉者,服用柴胡橘皮湯。並外用芫荽酒,以及苧麻擦拭的方法如前所述。待疹子出盡,煩熱就會自行消退,嘔吐就會自行停止。

6.疹子已經消退,但餘毒未盡,三天后又再次出現,或者反覆發作五六次不止,這是因為發熱時沒有避免風寒,導致邪氣鬱結在肌肉之間,久久不散,雖然已經消退,但終究沒有完全暢通。如果伴有其他症狀,也應該根據症狀進行治療。

3. 疹形色(九)

凡看麻疹初出之法,多於耳後、項上、腰腿,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淨者吉也。若色見通紅,則疹發於心,紅者,火之正色也。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也,養血化斑湯主之,或四物湯加防風。

色大紅焰或微紫者,血熱也,或出太甚者,並宜大青湯主之,或四物湯去川芎加柴胡、黃芩,乾葛、紅花、牛蒡子、連翹,涼血滋陰而熱自除,所謂養陰退陽之義,亦五死一生之證也。若黑色者,則熱毒尤甚,而十死一生之證,此尤不可不明察之而混為施治也。

凡疹初出色赤者,毒盛之勢也。但大便調,咳嗽多,右手一指脈輕重取皆有力,雖勢重不礙,但當隨證調理。若嗽少,右手一指脈無力,雖三日後收,其渾身疹瘡變為紫色,壅結於皮膚之間,若用解利之藥,其色漸轉紅色,嗽多流涕,頗思飲食者生,若投二三劑難變者難療也。

白話文:

疹子的顏色觀察(九)

觀察麻疹初發的方法,大多從耳後、頸部、腰腿開始,如果疹子一開始就尖尖的,而且不太長,疹子小而均勻,這是好的徵兆。如果疹子顏色鮮紅,表示疹子發於心臟,紅色是火的本色。如果疹子顏色淡白,表示心血不足,可以用養血化斑湯治療,或者用四物湯加防風。

疹子顏色鮮紅發紫,表示血熱,或者疹子出得太多,都應該用大青湯治療,或者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入柴胡、黃芩、葛根、紅花、牛蒡子、連翹,以涼血滋陰的方法去除體內熱邪,這就是所謂的「養陰退陽」的道理,但也屬於「五死一生」的危重情況。如果疹子是黑色的,表示熱毒非常嚴重,屬於「十死一生」的危重情況,這一點必須仔細觀察,不能混淆而錯誤治療。

麻疹初期疹子顏色鮮紅,表示毒邪很盛。但是如果大便通暢,咳嗽較多,右手寸脈(一指脈)無論輕取重按都有力,即使病情嚴重也不一定有危險,只要根據具體症狀調理即可。如果咳嗽很少,右手寸脈無力,即使三天後疹子消退了,但是全身疹子變成紫色,阻塞在皮膚之間,如果使用瀉下通便的藥物,疹子顏色會逐漸轉為紅色,咳嗽較多、流鼻涕,並且想吃東西,這樣的人能活下來;如果服用二三劑藥物後疹子顏色仍然沒有變化,那就很難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