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5)

1. 疹汗衄(二十)

凡疹子發熱,或自汗,或鼻衄者,不須止之,此亦散越之義。汗者,毒從汗散;衄者,毒從衄解,但不可太過。如汗太多,人參白虎湯,或合黃連解毒湯;衄太多者,玄參地黃湯

2. 疹躁妄狂亂(二十一)

凡疹有初熱而見煩擾譫妄狂亂者,宜升麻葛根湯調辰砂益元散主之。

一、疹收之後,餘熱未盡,日夜煩躁,譫語狂亂者,辰砂益元散燈心湯調下,或四苓散加燈草、黃連黃芩,調水飛硃砂五分主之。

3. 疹咽痛(二十二)

痘疹咽痛亦是常候,乃火毒上熏而然也,勿以喉痹同論,妄用針刺。蓋此非喉痹癰腫,原無惡血可去也。痘疹喉病,只是咽乾作痛,宜廿桔湯加牛蒡子,或射干鼠黏子湯,細細嚥之,更以玉鑰匙吹之。

4. 疹唇口瘡(二十三)

凡出疹之先,或有胃火,及出疹之後,餘毒不散,此熱毒收於牙齦上下,故並唇口生瘡。遇有此證,每日用溫米泔水洗十餘吹,急用解毒之藥治之。若或失治,多變走馬疳也。

5. 疹腹痛(二十四)

凡疹初熱一日至五六日之間,多有腹痛之證。此大腸之火鬱於皮竅之中,故作腹痛。俱不可認作傷食,用消導之藥,或以手揉,俱能致害。但解疹毒,毒散則腹痛自止,最宜慎之。

6. 疹後諸證(二十五)

凡疹後餘毒未盡,隨當解之。若停留日久不解,則必致喘嗽,或喉中痰響,或為四肢冷痹,或目無光彩,面色青白,或鼻孔如煙筒,或嗽聲不出。若右手一指脈輕取散亂,重按全無,則成難治之證矣。

一、疹子收後身有微熱者,此虛熱也,不須治之,待血氣和暢,其熱自退。苦熱勢太甚,或日久不減,宜用柴胡麥門冬散;甚則黃連解毒湯,或合人參白虎湯

一、疹後熱不退,而發枯毛豎,肉消骨立,漸漸羸瘦,為骨蒸勞瘵之證者,宜萬氏柴胡四物湯主之,或蘆薈肥兒丸當歸連翹治之。遲則變證,為睡則露睛,口鼻氣冷,手足厥逆,遂成慢脾風瘛瘲,不治之證矣。

一、疹後熱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以急驚風同論,宜導赤散人參麥門冬,送七味安神丸。小便清者可治,短少者難治。如見多痰,或用抱龍丸,或以四物湯加麥門冬、棗仁、淡竹葉甘草龍膽草黃連茯苓、辰砂、石菖蒲之類治之,或以此藥為末,用蒸餅、豬心血為丸服亦可。

一、疹退後多有咳嗽之證。若微嗽不已者,此餘毒未盡也,用清肺飲加生甘草、牛蒡子主之。苦嗽甚氣逆,發而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虛葉焦也,宜清肺飲,或清肺湯合人參白虎湯六一散之類主之。若身熱頓嗽,甚至飲食俱嗆出,或咳出血,皆熱毒乘肺而然,宜多用門冬清肺湯,或加連翹,或清金降火湯主之。若咳甚而面浮目腫,胸高喘急,血出口鼻,面色青赤,昏躁搖頭者,死證也。

又有肺氣本虛,為毒所逼而發喘不已,但無嗽血嗆會等證者,宜用清肺飲倍加人參治之。不可拘於肺熱之說,而純用清肺解毒之藥也。

一、疹後餘熱未盡,或熱甚而失血者,四物湯加茵陳、木通犀角以利小便,使熱氣下行則愈。若血在上者去川芍。

一、疹後餘毒入胃,久而不散,以致牙齦黑爛,肉腐血出,臭氣衝人者,名為走馬疳,用馬鳴散主之;甚者急用人中白蘆薈使君子、龍膽草、黃連、五靈脂,浸蒸餅為丸,滾水服之,以清胃火。若面頰浮腫,環口青黑,齒脫唇崩鼻壞者,死證也。

一、疹退之後,飲食如常,動止如故,乃卒然心腹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氣虛弱,失於補養,外雖無病,裡實虛損,偶然為惡氣所中,謂之中惡。此朝發夕死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