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13)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13)
1. 治氣(十五)
《五常政大論》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上古天真論》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病安從來。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玉機真藏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疏五過論》曰: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裡。
《六元正紀大論》曰:司氣以熱,用熱無犯。司氣以寒,用寒無犯。司氣以涼,用涼無犯。司氣以溫,用溫無犯。間氣同其主無犯。異其主則小犯之,是謂四畏。必謹察之。故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至治。
《至真要大論》帝曰: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帝曰:不治王氣而然者,何也?曰: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
《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刺法論》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以上俱經旨)
白話文:
治氣(十五)
《五常政大論》說:一定要先了解當年的氣候變化,不要違背自然和諧的規律,不要在氣盛的時候再加強,也不要在虛弱的時候再損耗,這樣做會導致人早夭;不要引入邪氣,也不要失去正氣,這樣才能延長壽命。
《上古天真論》說:上古時代聖人教導百姓,都說虛邪賊風要及時躲避,保持內心安靜無為,真氣自然就會跟隨,疾病又怎麼會產生呢?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他們能掌握天地運行的規律,把握陰陽的變化,呼吸精純的氣,獨立守護精神,身體的肌肉像一個整體一樣。
《玉機真藏論》說:凡是治療疾病,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色、光澤,脈搏的強弱,病情的久新,然後再進行治療。不要錯過治療時機。形體和氣色相協調,就表示可以治療;氣色浮於表面,表示容易痊癒;脈象隨著四季變化而相應,表示可以治療;脈象微弱而又滑利,說明胃氣尚存,屬於容易治療的類型,應該根據時機採取治療。形體和氣色不協調,表示難以治療;氣色枯槁沒有光澤,表示難以痊癒;脈象強硬有力,表示病情加重;脈象與四季變化相反,表示無法治療。必須仔細觀察這四種難治的情況,然後明確告知病人。
《疏五過論》說:凡是要診斷疾病的人,必須詢問他的飲食起居習慣,是否曾經有過度的享樂和痛苦,或者先樂後苦,這些都會損傷精氣,精氣枯竭,形體就會衰敗。……治療疾病的原則,體內的氣是最重要的,要遵循這個道理來尋找病因,如果找不到,問題可能出在身體的表面或內部。
《六元正紀大論》說:如果主氣是熱,用藥時就要用熱性藥,但不要過分。如果主氣是寒,用藥時就要用寒性藥,但不要過分。如果主氣是涼,用藥時就要用涼性藥,但不要過分。如果主氣是溫,用藥時就要用溫性藥,但不要過分。客氣和主氣相同,不要犯錯。客氣和主氣不同,可以稍微犯一點錯,這稱為四畏。一定要謹慎觀察。所以說:不要違背自然規律,不要逆著氣候的適宜性,不要助長邪氣的盛勢,也不要贊助邪氣的恢復,這樣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至真要大論》黃帝問道:服用寒性藥反而發熱,服用熱性藥反而發冷,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治療了主導的氣,所以才會出現反作用。黃帝問:如果不治療主導的氣,也會這樣嗎?岐伯回答說:不治療五味所屬的臟腑也會這樣。五味進入胃後,各自歸屬它們所喜歡攻擊的臟腑。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時間久了就會增強其臟腑之氣,這是物質轉化的自然規律;如果氣增強太久,就會導致早夭。
要仔細觀察病機,不要錯失氣機的適宜性,這就是治療的原則。補養上部的病,治療時要用緩和的方法;補養下部的病,治療時要用急迫的方法。急迫的治療要用藥性濃厚的藥物,緩和的治療要用藥性平和的藥物。要讓藥力達到病變的部位,這就是治療的原則。
《根結篇》說:形氣不足,病邪之氣有餘,這是邪氣戰勝正氣,要趕快瀉去邪氣。形氣有餘,病邪之氣不足,要趕快補養正氣。形氣不足,病邪之氣也不足,這是陰陽之氣都虛弱了,不能用針刺治療,針刺會使虛弱更加嚴重,虛弱嚴重就會導致陰陽之氣都耗竭,血氣也耗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萎,老人就會死亡,年輕人也會難以恢復。形氣有餘,病邪之氣也有餘,這是陰陽之氣都有餘,要趕快瀉去邪氣,同時調養虛實。所以說有餘的要瀉,不足的要補,這就是治療的原則。
《刺法論》黃帝問道:如果發生五種瘟疫,都會互相傳染,怎樣才能不被傳染呢?岐伯回答說:不被傳染的人,是因為體內正氣充足,邪氣不能侵犯,避開有毒的氣體,使身體的精氣從天竅自然而來,又自然流去,精氣從腦部流出,邪氣就不能侵犯。(以上都是經典的要旨)
2. 總論氣理(十六)
夫人之有生,無非受天地之氣化耳。及其成形,雖有五行五志,五臟六腑之辨,而總惟血氣為之用。然血無氣不行。血非氣不化,故經曰:血者,神氣也。然則血之與氣,誠異名而同類,而實惟氣為之主。是以天地間陰陽變遷,運數治亂,凡神神奇奇,作於杳冥莫測之鄉者,無非氣化之所為。
使能知此而氣得其正,則何用弗臧。一有違和,而氣失其正,則何往弗否?故帝曰:百病生於氣也。又近見應震王氏曰:行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處。旨哉斯言!是實治身治病第一大綱,而後學鮮有知者。且軒岐言氣,既已靡遺,奈何久未發明,終將冥諱。
故余摭其精微,類述一十五條,詳列如前。俾後學得明造化之大源,則因理觸機,而拯濟無窮,斯見軒岐贊育之恩,與地同矣。時崇禎丙子,後學介賓謹識。
白話文:
人之所以能活著,無非是承受天地之氣的變化。等到身體成形,雖然有五行、五志、五臟六腑的區別,但總體來說都是靠血氣在運作。然而,血沒有氣就無法運行,血不是靠氣就無法生成變化,所以經典上說:「血就是神氣。」這樣看來,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上是同一類,而且實際上是以氣為主導。因此,天地間陰陽變化、運數盛衰,凡是那些神妙莫測、在幽暗深遠處發生的奇異現象,無一不是氣化所產生的作用。
如果能了解這個道理,使氣保持正常,那麼還有什麼不能美好的呢?一旦有違和,氣失去了正常狀態,那麼還有什麼不會壞呢?所以黃帝說:「所有的疾病都是因為氣而產生的。」最近看到應震王先生說:「行醫不了解氣,治病又從哪裡找依據呢?真是可笑那些醫界中人,還沒達到真正了解氣的境界。」這話說得太好了!這實在是養生治病的第一大綱,然而後來的學者很少有人知道這個道理。而且黃帝和岐伯他們關於氣的論述,已經非常完備了,但為什麼長期以來都沒有被闡明,終究還是隱晦不明呢?
所以我擷取了這些精微的道理,分類總結為十五條,詳細列舉在前面。希望後來的學者能夠明白造化的大源頭,就能夠根據道理觸發靈感,從而救治無數的病人,這樣就能夠體現出黃帝和岐伯贊助養育的大恩德,就像天地一樣廣大無邊了。時在崇禎丙子年,後學介賓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