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12)

1. 病氣(十四)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厥論》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詳厥逆門)

《逆調論》帝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詳寒熱門)

《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詳風痹門)

《痿論》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者,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不任地也。(詳痿證門)

《百病始生篇》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詳積聚門)

《評熱病論》曰: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至真要大論》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

《病能論》曰:有病怒狂者,生於陽也。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詳癲狂門)

《陰陽別論》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白話文:

《生氣通天論》說:因為氣的運行失常,會導致腫脹,身體四肢的氣互相替代,這樣陽氣就會耗盡。如果俞穴的氣化功能衰弱,就會變成容易害怕,甚至會受到驚嚇。

《厥論》說:陽氣在下衰弱,就會形成寒性厥證;陰氣在下衰弱,就會形成熱性厥證。(詳細內容在厥逆門)

《逆調論》中,黃帝問道:人身體的正常體溫不是一直溫熱的,也不是一直很熱的,為什麼會發熱而且感到煩躁呢?(詳細內容在寒熱門)

《痹論》說:風、寒、濕三種邪氣同時侵襲,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證。(詳細內容在風痹門)

《痿論》中,黃帝問道:五臟的功能失調,為什麼會使人產生痿證呢?岐伯回答說:肺有熱,導致肺葉焦灼,就會使得皮膚毛髮變得虛弱、緊張而薄,這樣就會產生痿軟、無法站立的疾病。心氣有熱,會使下肢的脈搏逆亂而向上,上肢的脈搏就會虛弱,虛弱就會產生脈搏痿軟,關節像折斷、被提拉一樣,小腿無力而無法支撐身體。(詳細內容在痿證門)

《百病始生篇》中,黃帝問道:積聚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到它完全形成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岐伯回答說:積聚剛開始形成,是因為受到寒邪侵襲而產生,氣機逆亂才會形成積聚。(詳細內容在積聚門)

《評熱病論》說:凡是有水腫的人,水腫會先從眼瞼下方出現。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閉塞不通。胞脈是屬於心的經脈,它連結到子宮。現在氣往上衝迫肺部,導致心氣無法向下流通,所以月經就無法來潮。

《至真要大論》說:各種氣機鬱結不暢的情況,都與肺有關。

《病能論》說:有的人生病會發怒狂躁,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的緣故。陽氣過盛是因為受到突然的挫折而難以疏散,所以會容易發怒。(詳細內容在癲狂門)

《陰陽別論》說:陽氣過盛而發病,會出現呼吸短促、容易咳嗽、容易腹瀉的症狀,它的傳變會影響到心,導致心臟抽痛,再傳變會影響到橫膈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