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1. 脅痛
2. 經義
《藏氣法時論》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
《大奇論》曰: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邪客篇》曰: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脅。
《熱論篇》曰: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刺熱篇》曰:肝熱病者,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刺足厥陰少陽。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玉機真藏論》曰:風寒客於人,弗治,則病入舍肺。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名曰肝痹,脅痛出食。春脈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五臟生成篇》曰: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
《脈要精微論》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五邪篇》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咳論》曰: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骨空論》曰:䏚絡季脅引小腹而痛脹,刺噫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奇病論》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四時刺逆從論》曰: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
《厥論》曰:少陽之厥,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腹中論》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治以烏賊魚骨丸。
《脈解篇》曰: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
《五臟生成篇》曰: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經脈篇》曰: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也,是動則病手心熱,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膽足少陽也,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
《本藏篇》曰: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隔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臟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脾小則臟安。脾大則苦湊䏚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標本病傳論》曰: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三日不已死。腎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
《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民病反脅痛而吐甚。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脅痛。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下少腹痛,胠脅不可轉側。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脅痛。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脅支滿,兩脅痛。
歲土不及,復則收政嚴峻,名木蒼凋,胸脅暴痛,下引少腹。木不及,其𧔌東,其臟肝,其病內舍胠脅,外在關節。火不及,其𧔌南,其髒心,其病內舍膺脅,外在經絡。金不及,其𧔌西,其臟肺,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
《六元正紀大論》曰: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金鬱之發,民病咳逆,心脅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
《至真要大論》曰: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民病心痛支滿,兩脅裡急,飲食不下。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民病心脅痛不能反側。厥陰司天,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胸中煩熱,右胠滿。陽明司天,民病左胠脅痛,心脅暴痛,不可反側。
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太陰之勝,病在胠脅。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胠脅痛。陽明之復,清氣大來,病生胠脅,氣歸於左。
3. 論證(共三條)
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腎與膀胱亦皆有脅痛之病,此非諸經皆有此證,但以邪在諸經,氣逆不解,必以次相傳,延及少陽、厥陰,乃致脅肋疼痛。
故凡以焦勞憂慮而致脅痛者,此心肺之所傳也;以飲食勞倦而致脅痛者,此脾胃之所傳也;以色欲內傷,水道壅閉而致脅痛者,此腎與膀胱之所傳也,傳至本經,則無非肝膽之病矣。至於忿怒疲勞,傷血,傷氣,傷筋,或寒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此自本經之病。病在本經者,直取本經,傳自他經者,必拔其所病之本,辨得其真,自無不愈矣。
一、脅痛有內傷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陽經,乃病為脅痛耳聾而嘔,然必有寒熱表證者,方是外感,如無表證,悉屬內傷。但內傷脅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脅痛則間有之耳。
一、脅痛有左右血氣之辨,其在諸家之說,有謂肝位於左而藏血,肺位於右而藏氣,故病在左者為血積,病在右者為氣鬱,脾氣亦繫於右,故濕痰流注者,亦在右。若執此說,則左豈無氣?右豈無血?食積痰飲,豈必無涉於左乎?古無是說,此實後世之謬談,不足憑也。然則,在氣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無形可知之矣。
蓋血積有形而不移,或堅硬而拒按,氣痛流行而無跡,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積痰飲,皆屬有形之證,第詳察所因,自可辨識。且凡屬有形之證,亦無非由氣之滯,但得氣行,則何聚不散?是以凡治此者,無論是血是痰,必皆兼氣為主,而後隨宜佐使以治之,庶得肯棨之法,無不善矣。
白話文:
脅肋疼痛這種疾病,本來屬於肝經和膽經的範圍,因為這兩條經脈都循行於脅肋部位。然而,心、肺、脾、胃、腎和膀胱等臟腑也都有可能引發脅肋疼痛,這並不是說這些臟腑都有這種病症,而是因為邪氣侵入這些臟腑後,導致氣機逆亂無法疏解,必然會依序傳遞,最終波及到少陽經和厥陰經,才會導致脅肋疼痛。
所以,凡是因為過度勞累、憂慮而引起的脅肋疼痛,是從心肺傳來的;因為飲食不當、過度勞累而引起的脅肋疼痛,是從脾胃傳來的;因為性慾過度、內傷,導致水道阻塞而引起的脅肋疼痛,是從腎和膀胱傳來的。這些疼痛傳到本經後,就都變成肝膽的疾病了。至於因為憤怒、疲勞,導致傷血、傷氣、傷筋,或是寒邪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而引起的疼痛,則是屬於肝膽本經的疾病。病在本經的,就直接治療本經;若是從其他經絡傳來的,必須找出病因的根源,辨別清楚,自然就能治癒了。
一、脅肋疼痛有內傷和外感之分,凡是寒邪停留在少陽經,就會導致脅肋疼痛、耳鳴、嘔吐,但必須有發冷發熱等表證的,才是外感。如果沒有表證,都屬於內傷。但內傷引起的脅肋疼痛佔了絕大多數,外感引起的脅肋疼痛則比較少見。
二、脅肋疼痛有左右血氣之分,有些醫家認為肝臟位於左邊,主藏血;肺臟位於右邊,主藏氣。所以左邊的疼痛是血瘀,右邊的疼痛是氣滯,脾氣也與右側相關,所以濕痰積聚也會在右邊。如果執著於這種說法,難道左邊就沒有氣?右邊就沒有血?食物積滯、痰飲難道就與左邊無關嗎?古時候沒有這種說法,這其實是後世的謬論,不足為信。那麼,如何分辨疼痛是屬於氣還是血呢?只要觀察其是否有形無形就可以得知。
一般來說,血瘀有形且固定不動,甚至可能堅硬而拒絕按壓;氣滯則流動不定,忽聚忽散。若是食物積滯、痰飲,也都屬於有形之證,只要詳細觀察其病因,自然可以分辨。而且,凡是有形的病症,無非都是因為氣滯引起的,只要氣機順暢,這些有形的積聚自然就會消散。所以,治療這種情況,無論是血瘀還是痰積,都必須以調氣為主,然後根據情況輔以其他藥物來治療,才能得到正確的治療方法,沒有不能痊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