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9)
卷之八須集 (9)
1. 蓄血(四十二)
傷寒蓄血者,以熱結在裡,搏於血分,留瘀下焦而不行也。《論》曰: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又曰: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大抵熱蓄血分,留結下焦則生狂躁,《論》曰: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
然又有陽明證,其人喜忘,屎雖硬,而大便反快,其色黑者,是亦蓄血之證。故凡診傷寒,但其少腹硬滿而痛,便當問其小便,若小水自利者,知為蓄血之證,蓋小水由於氣化,病在血而不在氣,故小便利而無恙也。血瘀於下者,血去則愈,其在仲景之法,則以抵當湯、抵當丸主之。
愚謂但以承氣之類,加桃仁、紅花以逐之,或其兼虛者,以玉燭散之類下之,則蓄血自去,而病無不除矣。
成無己曰:傷寒衄者,以邪氣不得發散,壅盛於經,逼迫於血,因而致衄也。蓄血者,下焦結聚,而不行不散也。血菀於上而吐血者,謂之薄厥,留瘀於下者,謂之蓄血。此由太陽經瘀熱在裡,搏蓄下焦所致。
《經》曰:太陽病七八日,表證仍在,脈沉而微,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白話文:
傷寒導致的蓄血,是因為熱邪在體內積聚,與血分相搏,瘀滯在下焦而無法運行。《傷寒論》說:傷寒有熱,小腹脹滿,應該是小便不通暢,現在反而小便通暢的,就是有血瘀的緣故。又說:太陽病,身體發黃,脈搏沉而結滯,小腹僵硬,小便不通暢的,是沒有血瘀的。小便反而通暢,這個人卻像發狂一樣的,就是確實有血瘀的病症。大體上來說,熱邪積蓄在血分,瘀滯在下焦就會產生狂躁的現象。《傷寒論》說:熱邪結在膀胱,這個人像發狂一樣,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也有陽明病的狀況,病人常常忘事,大便雖然乾燥,卻反而排得很快,顏色是黑色的,這也是有蓄血的病症。所以凡是診斷傷寒,只要發現小腹僵硬脹滿且疼痛,就應該問他的小便狀況,如果小便通暢的,就知道是蓄血的病症,因為小便的產生是依靠氣化作用,疾病在血分而不在氣分,所以小便通暢而沒有問題。血瘀在下焦的,只要把瘀血排掉就會痊癒,在張仲景的治療方法中,是用抵當湯、抵當丸來治療。
我認為只要用承氣湯之類的藥方,加上桃仁、紅花來疏導,或者如果體質虛弱的,就用玉燭散之類的藥方來攻下,這樣蓄血自然就會消除,疾病也就沒有不好的道理。
成無己說:傷寒導致的流鼻血,是因為邪氣無法發散,壅塞在經絡中,逼迫到血分,因而導致流鼻血。蓄血則是下焦的血瘀積聚,無法運行散開。血瘀在上而導致吐血的,叫做薄厥,瘀滯在下的,叫做蓄血。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瘀熱在體內,積蓄在下焦所導致的。
《黃帝內經》說:太陽病經過七八天,表證還在,脈搏沉而微弱,反而沒有胸部痞塞的症狀,這個人卻像發狂一樣的,是因為熱邪在下焦,小腹應該是僵硬脹滿,小便卻通暢的,只要排出瘀血就會痊癒。
2. 熱入血室(四十三)
《論》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是兼男女而言也。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曰:婦人中風,脈遲身涼,而證如結胸者,當刺期門。曰:婦人傷寒,經水適來,晝日了了,暮則譫語者,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按:血室者,即衝任血海也,亦血分也。凡血分之病,有蓄血者,以血因熱結而留蓄不行也;有熱入血室者,以邪入血分而血亂不調也。故血蓄者,去之則愈;血亂者,調之則安。調之之法,則熱者宜涼,陷者宜舉,虛者宜滋,瘀者宜行,邪未散者宜解也。然此皆病在下焦,故曰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是又不可不察。
白話文:
《傷寒論》說:陽明病,出現下血和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熱邪進入血室的表現,這裡說的是不分男女都可能發生的情況。《傷寒論》又說:婦人得了風邪,七八天後,持續出現忽冷忽熱,發作有規律的症狀,而且正逢月經剛停的時候,這也是熱邪進入血室的表現,體內血液一定會凝結,所以才會像瘧疾一樣,發作有時,用小柴胡湯治療。《傷寒論》還說:婦人得了風邪,脈搏遲緩,身體發涼,但症狀卻像結胸一樣,應該針刺期門穴。《傷寒論》又說:婦人得了傷寒,正逢月經來潮,白天神智清醒,但晚上就開始胡言亂語,這時不要傷害胃氣和上焦的氣機,病情自然會好轉。
我認為:血室,就是衝脈和任脈的血海,也是指血分。凡是血分的疾病,有蓄血的,是因為血因熱邪凝結而滯留不通;有熱邪進入血室的,是因為邪氣侵入血分而導致血氣紊亂不調。所以,血滯留的,去除滯留的血就可以痊癒;血氣紊亂的,調理使之調和就能安穩。調理的方法是:有熱的要用寒涼的藥物,虛陷的要用升舉的藥物,虛弱的要用滋補的藥物,有瘀血的要用活血化瘀的藥物,邪氣未散的要用解表的藥物。然而這些病症都是在下焦,所以才說不要傷害胃氣和上焦的氣機。病情會自然好轉,這也是不可不仔細觀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