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10)
卷之八須集 (10)
1. 胸脅腹滿(四十四)
凡邪氣自表傳裡,必先入胸膈,以次漸從脅肋而後入胃,邪氣入胃,乃為入腑,是以胸滿者猶屬表證,脅滿則半表半裡也。大抵胸脅滿者,以邪氣初入於裡,氣鬱不行,所以生滿,尚未停聚為實,故但從和解,以小柴胡之屬則可愈矣。若果實邪在上,留滯不能散者,乃可吐之。
華元化曰:四日在胸,吐之則愈。是因邪已收聚而未及散漫者,乃可吐也。在仲景用梔子豉湯,或瓜蒂散之屬,梔子豉湯可吐客熱,瓜蒂散可吐實痰。其或一時藥有不便,余有吐法在新方攻陣中,可以代之,或即以和解之藥探而吐之,無不可也。
一、腹滿證,按華元化曰: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即為入腑,入腑即在腹也。若腹雖滿而未甚者,猶是未全入腑,不可攻也。然腹滿之證,有虛實也,有寒熱也,不可一概皆以實論。觀《金匱要略》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是不減者為實滿也。又曰:腹滿時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和之。是或進或退,時或減而時復如故者,本非結聚實邪,此虛滿也。大抵腹滿之證,本屬太陰,若是陽邪,則必咽乾煩熱,脈實有力;若是陰邪,則必腹滿吐食,畏寒自利,脈息無神,可以辨之。實熱者可清可攻,虛寒者宜溫宜補也。
白話文:
邪氣從身體表面傳入體內,一定會先進入胸腔膈膜,然後慢慢從兩側脅肋進入胃部。邪氣進入胃部,才算是進入內臟。因此,胸部脹滿還算是表證,脅肋脹滿則屬於半表半裡。
一般來說,胸脅脹滿是因為邪氣剛進入體內,氣機鬱滯不通暢,所以產生脹滿感,但還沒有積聚成實質性的病邪,所以用和解的方法,像是小柴胡湯這類的藥物就可以治癒。如果確實是實邪停留在上焦,無法消散,這時才可以考慮用吐法。
華元化說:「病邪停留在胸腔四天,用吐法就可以治好。」這是因為邪氣已經收聚但還沒有擴散開來,這時才適合用吐法。張仲景用梔子豉湯或瓜蒂散等方劑,梔子豉湯可以吐出客熱,瓜蒂散可以吐出實痰。如果一時之間這些藥物不方便使用,我(指作者)在新擬定的攻法藥方中有其他吐法可以替代,或者直接用和解的藥物來探吐,也都是可以的。
一、關於腹脹的證候,根據華元化所說:「傷寒病一天在皮膚,兩天在肌肉,三天在肌肉深層,四天在胸腔,五天在腹部,六天在胃部。進入胃部就等於進入內臟,進入內臟就在腹部。」如果腹脹雖然有,但還沒有很嚴重,這就表示邪氣還沒有完全進入內臟,不能用攻下的方法。然而,腹脹的證候有虛實、寒熱之分,不能一概而論都當作實證來看。《金匱要略》說:「腹脹不減,減輕一點點也不算,應該用攻下的方法。」
這裡說的「不減」是指實脹。又說:「腹脹時好時壞,又恢復原狀,這是虛寒從下往上攻,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調和。」這種時好時壞,時而減輕又恢復原狀的腹脹,並非是病邪積聚成的實證,而是虛脹。一般來說,腹脹的證候本來就屬於太陰病。如果是陽邪引起的,一定會出現口乾、煩躁發熱、脈象有力等症狀;如果是陰邪引起的,一定會出現腹脹嘔吐、怕冷拉肚子、脈象微弱無力等症狀,可以根據這些症狀來辨別。實熱證可以用清熱或攻下的方法治療,虛寒證則適合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2. 嘔吐噦證(四十五)
嘔者,有聲無物;吐者,吐出食物也。嘔者有寒有熱,吐則皆因胃寒也。凡嘔而發熱煩悶者,邪熱為嘔也。嘔而吞酸冷咽,涎沫燡燡一者,寒邪為嘔也。大抵傷寒表邪將傳入里,裡氣相逆則為嘔,是以半表半裡之邪,其證多嘔,若邪全在表,無是證也。凡邪在半表半裡者,和之散之,氣逆者順之,有痰者降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
《千金》云:嘔家多服生薑,此是嘔家聖藥。然嘔家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蓋其氣逆在上,而邪未入腑,本非胃實證也。氣逆於上而攻其下,下虛則逆氣乘之,勢必大危,若脈微弱者,乃為尤甚。
凡傷寒三陽傳畢,三陰當受邪矣,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邪不入陰,是知邪之傳裡者,乃致為嘔也。觀乾薑附子湯證治云:不嘔不渴者,為里無熱。十棗湯證治云: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即此觀之,則凡嘔者,知為里證,而兼煩渴者,方為內熱也。
仲景《論》曰: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曰:少陰病,吐痢,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論》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飲,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東垣曰;邪熱不殺穀,故熱邪在胃則不食。
《論》曰: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論》曰: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治噦諸法,詳呃逆門。
白話文:
嘔吐,指的是有聲音卻沒有東西吐出來;吐,則是把食物吐出來。嘔吐的原因有寒有熱,而吐大多是因為胃寒。如果嘔吐時發燒、煩躁不安,這是邪熱引起的嘔吐;如果嘔吐時伴隨吞酸、咽喉發冷、口水很多,這是寒邪引起的嘔吐。
大致來說,傷寒的表邪快要傳入體內時,體內氣機逆亂就會導致嘔吐,所以邪氣在半表半裡時,常常會出現嘔吐。如果邪氣完全在體表,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對於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要用和解、疏散的方式來治療;氣機逆亂,就順氣;有痰,就化痰;有熱,就清熱;有寒,就溫熱。
《千金方》說,治療嘔吐常常使用生薑,這是治療嘔吐的良藥。然而,嘔吐雖然有可能是陽明病,但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因為此時氣機逆亂向上衝,邪氣還沒有深入到臟腑,並不是胃裡有實熱。如果氣逆向上衝,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會導致下焦虛弱,逆氣就會趁虛而入,情況就會非常危險,如果脈象微弱,那就更危險了。
如果傷寒的表證傳遍三陽經之後,應該傳入三陰經,如果這個人反而能吃東西而不嘔吐,表示邪氣沒有傳入陰經。由此可知,邪氣傳入體內就會導致嘔吐。觀察乾薑附子湯的證治,說不嘔不渴,表示體內沒有熱。再看十棗湯的證治,說乾嘔、氣短、出汗,但不怕冷,這是表證已解,裡證還沒有和諧。由此可知,凡是嘔吐,都是屬於裡證,如果兼有煩躁口渴,才是體內有熱。
《傷寒論》說,吃了飯想吐,屬於陽明病,用吳茱萸湯治療。如果服藥後反而加重,屬於上焦的問題。《傷寒論》又說,少陰病,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用吳茱萸湯治療。
《傷寒論》還說,病人脈象跳得快,通常表示有熱,應該能夠消化食物並且想喝水,但如果反而吐,是因為發汗使陽氣虛弱,膈膜的氣機也虛弱,所以脈象才快。這種快脈是虛熱,不能消化食物,因為胃中虛寒,所以才會吐。東垣說,邪熱本身不會阻礙消化,所以如果熱邪在胃,就會不想吃飯。
《傷寒論》說,陽明病不能吃飯,如果用攻下的方法治療熱邪,就會出現噦逆(打嗝),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胃中虛冷。因為這個人本來就虛弱,所以攻下熱邪就會出現噦逆。如果胃中虛冷而不能吃飯,喝水就會出現噦逆。如果膈膜上有寒飲,出現乾嘔,不能用吐的方法治療,要趕快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適合使用四逆湯。
《傷寒論》說,傷寒出現噦逆又腹脹,要觀察前後哪個部位不利,疏通那個部位就會好。關於治療噦逆的方法,可以參考呃逆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