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8)
卷之八須集 (8)
1. 譫語鄭聲(四十)
《論》曰:實則譫語,虛則鄭聲,此虛實之有不同也。夫譫語鄭聲,總由神魂昏亂而語言不正,又何以分其虛實?但譫語者,狂妄之語也;鄭聲者,不正之聲也。譫語為實,實者邪實也。如傷寒陽明實熱,上乘於心,心為熱冒,則神魂昏亂而譫妄不休者,此實邪也。實邪為病,其聲必高,其氣必壯,其脈必強,其色必厲,凡登高罵詈,狂呼躁擾之類皆是也。
此之為病,有燥糞在胃而然者,有瘀血在臟而然者,有火盛熱極而然者,有腹脹便秘、口瘡咽爛而然者。察其果實,即當以三承氣,或白虎湯、涼膈散之類治之。鄭聲為虛,虛者神虛也。如傷寒元神失守,為邪所乘,神志昏沉而錯亂不正者,此虛邪也。虛邪為病,其聲必低,其氣必短,其脈必無力,其色必萎悴,凡其自言自語,喃喃不全,或見鬼怪,或驚恐不休,或問之不應、答之不知之類皆是也。
此之為病,有因汗亡陽,因下亡陰而然者;有焦思抑鬱,竭盡心氣而然者;有勞力內傷,致損脾腎而然者;有日用消耗,暗殘中氣而然者。凡其或雖起倒,而遏之即止,終不若實邪之難制者,即虛邪也。察其果虛,最忌妄行攻伐,少有差謬,無不即死。治此者,速宜察其精氣,辨其陰陽,舍其外證,救其根本,稍遲猶恐不及,而況於誤治乎。
甚至有自利身寒,或尋衣撮空,面壁啐啐者,尤為逆候。蓋譫妄一證,最於虛損者不宜有之,故凡身有微熱,脈見洪滑者生,心多煩躁,脈見微弱細急而逆冷者死。所以證逢虛損,而見有譫妄者,即大危之兆,不可不加之意也。
白話文:
《論》中說:身體狀況屬於實證時會說胡話,屬於虛證時會像唱歌一樣喃喃自語,這就是虛證和實證的不同之處。胡言亂語和喃喃自語,總的來說都是因為神志昏亂導致說話不清,但要如何區分虛實呢?胡言亂語指的是說話內容狂妄不實;喃喃自語指的是說話聲音不正。胡言亂語屬於實證,實證是指邪氣實盛。例如,傷寒病陽明經的實熱之邪氣向上侵擾心臟,導致心臟被熱邪蒙蔽,使得神志昏亂、胡言亂語不停,這就是實邪。實邪引起的疾病,說話聲音一定高亢,氣息一定粗壯,脈象一定強勁,面色一定嚴厲,凡是登高罵人、大聲叫喊、煩躁不安等都屬於這種情況。
這種病有的因為胃腸裡有乾燥的糞便堵塞而引起,有的因為體內有瘀血而引起,有的因為火熱過盛而引起,有的因為腹脹便秘、口瘡咽喉潰爛而引起。觀察病情如果確定是實證,就應該用三承氣湯,或者白虎湯、涼膈散之類的藥物來治療。喃喃自語屬於虛證,虛證指的是精神虛弱。例如,傷寒病導致元神失守,被邪氣侵襲,神志昏沉、錯亂不清,這就是虛邪。虛邪引起的疾病,說話聲音一定低微,氣息一定短促,脈象一定無力,面色一定枯萎憔悴,凡是自言自語、含糊不清,或者看到鬼怪,或者驚恐不安,或者問了不回答、答了不知道等都屬於這種情況。
這種病有的因為流汗過多導致陽氣虛脫,有的因為腹瀉過度導致陰液虧損而引起;有的因為過度思慮、壓抑,耗盡心氣而引起;有的因為勞累過度、內傷,導致脾腎損傷而引起;有的因為日常消耗,暗中損傷中氣而引起。凡是病情雖然時好時壞,但制止後就能停止,不像實邪那樣難以控制的,就是虛邪。觀察病情如果確定是虛證,最忌諱胡亂使用攻伐的藥物,稍有差錯就會立刻死亡。治療這種病,要迅速觀察精氣狀況,辨別陰陽虛實,放下外在的症狀,救治疾病的根本,稍微耽擱恐怕就來不及了,更何況是誤治呢?
甚至有出現腹瀉、身體發冷,或者在空中抓東西、面對牆壁喃喃自語的,更是危險的徵兆。胡言亂語這種症狀,最不應該出現在虛損的人身上,所以凡是身體稍有發熱、脈象洪大滑數的,還有生的希望;如果心煩意亂、脈象微弱細小而逆冷,就表示快要死了。因此,如果虛損的病人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就是極度危險的徵兆,不可不加以重視。
2. 衄血(四十一)
雜病衄血,責熱在裡;傷寒衄血,責熱在表。《論》曰:傷寒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發其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曰: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此以傷寒之衄,為其熱不在裡,在表而然也。然又《論》曰:衄家不可發汗。而何以復用桂枝、麻黃等湯?蓋衄由乎陰者,以陰虛火動也,故不宜再汗以亡陰;衄由乎陽者,以表邪未解也,故當用桂枝、麻黃以發散。又《論》曰: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此以表邪欲解,不從汗而從血,俗人謂之紅汗,所以衄後當愈也。由此觀之,則有因衄而愈者,以經通而邪散也;有治衄仍當發散者,以邪之將解未解,而因散其餘邪也。治衄之法,於斯可見。若寒氣不甚,而用麻黃、桂枝,似屬太剛,或易以柴葛之類,自無不可,用者其酌之。
《論》曰: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蓋陽明之脈絡於口鼻,今其漱水不欲咽者,以熱在經而里無熱,故當鼻衄也。
一、有動陰血者,又非衄血之謂。《論》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故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此陰血也,乃為危證。
白話文:
各種雜病引起的流鼻血,多半是體內有熱;而傷寒引起的流鼻血,多半是體表有熱。《傷寒論》說:傷寒病人小便清澈,表示熱邪不在體內,還在體表,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同時頭痛,那一定會流鼻血,應該使用桂枝湯。又說:傷寒脈象浮緊,沒有發汗,因而導致流鼻血,應該使用麻黃湯。這說明傷寒引起的流鼻血,是因為熱邪不在體內,而是停留在體表所導致的。
然而《傷寒論》又說:流鼻血的病人不可以發汗。那為什麼又要使用桂枝湯、麻黃湯等發汗的藥方呢?這是因為流鼻血如果是陰虛引起的,那是因為陰虛導致虛火上升,所以不適合再發汗,以免耗損陰液。如果是陽邪引起的流鼻血,那是因為表邪還沒有解除,所以應該用桂枝湯、麻黃湯來發散表邪。
《傷寒論》又說:太陽病,脈象浮緊,發熱,身體無汗,自己流鼻血就會痊癒。這是因為表邪想解除,但不是從汗排出,而是從血排出,一般人稱之為「紅汗」,所以流鼻血後就會好轉。由此看來,流鼻血有時是因為經絡疏通,邪氣散去而痊癒;有時治療流鼻血仍然需要發散,是因為邪氣將解未解,藉由發散來清除殘餘邪氣。治療流鼻血的方法,從這裡就可以了解。如果寒邪不是很嚴重,卻使用麻黃、桂枝,似乎太過剛烈,或許可以改用柴葛之類的藥方,當然也是可以的,用藥的人要自行斟酌。
《傷寒論》說:陽明病,口乾舌燥,只想漱口卻不想吞下水,這一定是流鼻血。因為陽明經的脈絡連結口鼻,現在只想漱口不想吞水,是因為熱邪停留在經絡,而體內沒有熱,所以才會流鼻血。
另外,有一種情況是體內陰血被擾動,這並非一般所說的流鼻血。《傷寒論》說: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沒有汗,卻強行發汗,一定會擾動體內的血,但不知道會從哪裡排出,所以有時從口鼻,有時從眼睛出來,這叫做下厥上竭。這種陰血被擾動的情況,是屬於危險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