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

1. 發背(四十二)

發背,屬督脈膀胱經,凡陰虛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鬱怒房勞,或丹石熱毒,皆能致之。若腫赤痛甚,脈洪數而有者,熱毒之證也,為易治。若漫腫微痛,色黯作渴,脈雖洪數而無力者,陰虛之證也,為難治。若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脈微細者,陽氣虛甚也,尤為難治。大抵發背之證,其名雖多,總惟陰陽二證為要。

若發一頭或二頭,其形焮赤腫高,發熱疼痛,頭起者為癰,屬陽易治。若初起一頭如粟,不腫不赤,悶痛煩躁,大渴便秘,睡語咬牙,四五日間,瘡頭不計其數,瘡口各含如粟形,如蓮蓬,故名蓮蓬髮。積日不潰,按之流血。至數日或八九日,其頭成片,所含之物俱出,通結一衣,揭去又結,其口共爛為一瘡,其膿內攻,其色紫黯者,為疽。屬陰,難治。

白話文:

發背,指的是背部生瘡,屬於督脈和膀胱經的病症。它可能是由於陰虛火旺、過度飲酒或食用辛辣食物、鬱悶怒氣、房事過度、或丹石毒素引起。如果腫脹、發紅、疼痛厲害,脈搏洪數有力,這是熱毒引起的,比較容易治癒。如果腫脹輕微、疼痛不明顯、顏色黯淡、口渴,雖然脈搏洪數但無力,這是陰虛引起的,比較難治癒。如果沒有腫脹、沒有疼痛,或者腫脹輕微、顏色黯淡、脈搏微細,說明陽氣虛弱,更難治療。總之,發背的病症雖然名稱很多,但主要還是陰陽兩種。

如果長了一個或兩個膿包,形狀紅腫突出,發熱疼痛,是屬於陽性的癰,比較容易治癒。如果一開始只有一個像小米粒一樣的小膿包,沒有腫脹、沒有發紅,只是悶痛煩躁、口渴便秘、睡覺時說夢話咬牙,四五天後長出很多膿包,每個膿包開口像小米粒一樣,像蓮蓬一樣,因此叫做蓮蓬發。如果積日不潰爛,按壓會流血。幾天或八九天後,膿包會連成一片,裡面含有的東西全部流出,結成一塊像衣服一樣的東西,揭開了又會結成,所有開口連成一個大瘡,膿液向內攻,顏色紫暗,這是屬於陰性的疽,比較難治癒。

且此證不可大痛,又不可不痛,若見煩悶者,多不治。總之,瘡瘍雖云屬火,然未有不由陰虛而致者,故經云:督脈經虛從腦而出,膀胱經虛從背而出。故不可專泥於火。

陳良甫曰:背疽之源有五:一天行,二瘦弱氣滯,三怒氣,四腎氣虛,五飲冷酒,食炙爆,服丹藥。

立齋曰:大抵發背之證,雖發熱疼痛,形勢高大,煩渴不寧,但得脈息有力,飲食頗進,可保無虞。其膿一潰,諸證悉退,多有因膿不得外泄,以致疼痛,若用敗毒寒藥攻之,反致誤事。若有膿,急針之,膿一出,苦楚即止。膿未成而熱毒作痛者,可用解毒之藥。亦有腐潰尺余者,若無惡證,則投以大補之劑,肉最易生,亦無所妨。

白話文:

这种病症,疼痛不能太剧烈,也不能完全不痛,如果病人感到烦闷,大多难以治愈。总而言之,疮疡虽然属于火症,但没有不是因为阴虚而导致的,所以经书说:“督脉经虚从脑而出,膀胱经虚从背而出”。因此,不可只拘泥于火。

陈良甫说:背疽的根源有五种:一是天行,二是体弱气滞,三是怒气,四是肾气虚,五是饮冷酒,食炙爆,服丹药。

立斋说:大体上来说,背疽的症状,虽然发热疼痛,形状高大,烦渴不安,但只要脉息有力,饮食尚可,就能保证无恙。脓一旦溃破,所有症状都会消退,很多人是因为脓液不能外泄而导致疼痛,如果用败毒寒药攻之,反而会误事。如果有脓,要赶紧用针刺破,脓液排出,痛苦就会停止。脓液未成而热毒作痛者,可以用解毒的药物。也有腐溃尺余者,如果无恶性症状,就投以大补的药剂,肉最容易生长,也没有妨碍。

惟忌腫不高,色不赤,不焮痛,脈無力,不飲食,腫不潰,腐不爛,膿水清,或膿多不止,皆屬元氣虛也,為難治,宜峻補之。其或膿血既泄,腫痛尤甚,濃水臭敗,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瀉利無度,小便如淋,乃惡證也,皆不可治。

又《灸法》曰:予常治發背,不問日期陰陽腫痛,或不痛,或痛甚,但未成膿,或不潰者,即與灸之,隨手取效。或麻木者,明灸之,毒氣自然隨火而散。或瘡頭如黍者,灸之尤效,亦有數日色尚微赤,腫尚不起,痛不甚,膿不作者,尤宜多灸,勿拘日期。更服甘溫托裡藥,切忌寒涼之劑。

其有勢未定者,或先用箍藥圍之,若用烏金膏點患處尤妙。凡人初覺發背,赤熱腫痛,莫辨其頭者,但以濕紙覆其上,立候視之,其紙有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二三錢厚薄,安於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時方止。最要早覺早灸為上。

白話文:

如果腫塊不高,顏色不紅,沒有發熱疼痛,脈象無力,患者不願進食,腫塊不潰爛,膿液稀薄,或膿液過多無法止住,這些都是元氣虛弱的表現,難以治療,需要使用峻補的方法。如果膿血已經排出,腫痛更加嚴重,膿液臭腐,患者煩躁咳嗽,腹痛口渴,腹瀉不止,小便像淋漓不斷,這些都是惡性病症,無法治療。

另外,《灸法》記載:我經常治療發背,不論日期陰陽,腫痛或不痛,或疼痛劇烈,只要沒有化膿,或沒有潰爛,就用艾灸治療,隨手就能見效。如果患處麻木,就用明灸,毒氣自然會隨著火氣散去。如果瘡頭像小米一樣,灸治效果更佳。即使是數天後顏色還微微發紅,腫塊還沒有出現,疼痛不劇烈,沒有化膿的,也應該多灸,不要拘泥於日期。同時要服用甘溫托裡的藥物,絕對禁止使用寒涼藥物。

對於病情尚未確定的,可以先用箍藥圍住患處,如果用烏金膏點在患處效果更佳。當人們剛開始感覺發背,出現發紅發熱、腫痛,無法辨別瘡頭位置時,可以用濕紙覆蓋在患處,仔細觀察,紙張最先乾燥的地方就是結癰頭的位置。取大蒜切成片,厚約二三錢,敷在瘡頭上,用大艾炷灸之,灸三壯換一片大蒜,直到疼痛消失或再次感到疼痛時停止。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灸治,效果最佳。

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過七日則難為力矣。若有十數頭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便用獨蒜切去兩頭,取中間半寸厚者,正安於瘡上,灸十四壯,多至四十九壯。蓋如此惡證,惟隔蒜灸及塗烏金膏有效。

又《治法》曰:腫硬痛深脈實者,邪在內也,可下之。腫高焮痛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焮痛煩躁或咽乾,火在上也,宜瀉之。腫高或不作膿者,邪氣凝結也,宜解之。腫痛飲冷,發熱睡語者,火也,宜清之。不作膿或不潰不斂者,陽氣虛也,宜補之。瘀肉不腐,或積毒不解者,陽氣虛也,宜助陽氣。

白話文:

治療方法要根據時間來調整,第一天、第二天用灸法治療,效果最好,可以治癒十個部位的病症。第三天、第四天、第六天、第七天用灸法治療,效果也很好,可以治癒六、七個部位的病症。第五天、第六天、第三天、第四天用灸法治療,效果則會較差,只能治癒三、四個部位的病症。超過七天後再用灸法治療就效果不佳了。如果十幾個部位的病灶集中在一起,可以用大蒜研磨成膏狀,製成薄餅敷在患處,再將艾草堆在蒜餅上燒灸,也能起到治療效果。如果背部剛開始出現一片發紅腫脹,中間有一個黃色的米粒大小的膿頭,可以用單獨的大蒜,切去兩端,留下中間半寸厚的部位,直接貼在患處,灸十四壯,最多灸四十九壯。這種嚴重的病症,只有隔著大蒜灸或塗抹烏金膏才能有效。

此外,治療方法還應根據病症的不同進行調整。《治法》中說:腫塊堅硬疼痛、脈象沉實,說明病邪在內,可以用瀉下之法。腫塊高起發紅疼痛、脈象浮,說明病邪在外,可以用托法治療。發紅疼痛、煩躁不安、或咽喉乾燥,說明火氣在上,可以用瀉法治療。腫塊高起或不化膿,說明邪氣凝聚,可以用解法治療。腫痛怕冷、發熱說夢話,說明是火症,可以用清熱法治療。不化膿或不潰爛不收口,說明陽氣虛弱,可以用補法治療。瘀肉不腐爛或毒素積聚不解,說明陽氣虛弱,可以用補陽氣的方法治療。

膿多或清者,氣血俱虛也,宜峻補之。脈浮大或澀,而肌肉遲生者,氣血俱虛也,宜補之。右關脈弱,而肌肉遲生者,宜補脾胃。

又《諸毒治法》曰:如頭痛有表證者,宜先服人參敗毒散一二劑。如焮痛發熱脈數者,用金銀花散、槐花酒、神功托裡散。如疼痛腫硬脈實者,以清涼飲、表證、苦參丸。腫硬木悶,疼痛發熱,煩躁飲冷便秘,脈沉實者,內疏黃連湯,或清涼飲。大便已通,欲其作膿,宜仙方活命飲、托裡散、蠟礬丸,外用神異膏。

白話文:

如果膿液多或稀薄,表示氣血雙虛,應該要加強補氣補血。如果脈搏浮大或澀滯,肌肉生長緩慢,也代表氣血虛弱,需要補益。如果右關脈搏微弱,肌肉生長緩慢,則應該要補脾胃。

根據《諸毒治法》,如果頭痛伴有表證,應該先服用人參敗毒散一兩劑。如果紅腫疼痛、發熱脈數,則可以用金銀花散、槐花酒和神功托裡散。如果疼痛腫脹堅硬、脈搏沉實,可以服用清涼飲、表證、苦參丸。如果腫硬木悶、疼痛發熱、煩躁喜涼、便秘、脈搏沉實,則可以用內疏黃連湯或清涼飲。如果大便已經通暢,想要促使膿液生成,可以使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散和蠟礬丸,外敷神異膏。

如飲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湯加藿香,連進三五劑,更用雄黃解毒散洗患處,每日用烏金膏塗瘡口處。俟有瘡口,即用紙作捻蘸烏金膏紝入瘡內。若有膿為脂膜間隔不出,或作脹痛者,宜用針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動,用豬蹄湯洗之。如膿稠或痛,飲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與托裡藥相兼服之,仍用前二膏塗貼。

若腐肉已離好肉者,宜速去之。如膿不稠不稀,微有疼痛,飲食不甘,瘀肉腐遲,更用桑柴灸之,亦用托裡藥。若瘀肉不腐,或膿清稀,不焮痛者,急服大補之劑,亦用桑木灸之,以補接陽氣,解散郁毒。常觀患疽稍重未成膿者,不用蒜灸之法,及膿熟不開,或待腐肉自去,則多致不救。

白話文:

如果飲食減少且思慮過多,或是食慾不佳,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藿香,連續服用三到五劑。同時用雄黃解毒散洗患處,每天用烏金膏塗抹傷口。等到傷口出現,就用紙捲蘸著烏金膏塞入傷口內。如果膿液被脂膜阻隔無法排出,或是有脹痛感,就要用針引流。如果腐肉阻塞傷口,就要把它去除。如果瘀肉腐爛,就要用豬蹄湯清洗。如果膿液濃稠或疼痛,但飲食正常,瘀肉自然腐爛,就服用消毒和托裡藥,同時繼續使用之前的兩種膏藥塗抹。

如果腐肉已經與好肉分離,就要盡快去除。如果膿液不稠也不稀,稍微有些疼痛,飲食不佳,瘀肉腐爛速度慢,就用桑柴灸患處,也要服用托裡藥。如果瘀肉沒有腐爛,或是膿液清稀,沒有紅腫疼痛,就急需服用大補的藥劑,也用桑木灸患處,補益陽氣,散解鬱毒。經常觀察患疽初期比較嚴重,還沒化膿的,不要用蒜灸的方法;如果膿液已經成熟但沒有破潰,或者等待腐肉自然脫落,往往會導致無法挽救。

大抵氣血壯實,或毒少輕者,可假藥力,或自腐潰。若怯弱之人,熱毒中隔,內外不通,不行針灸,藥無全功矣。此證若膿已成,急宜開之,否則重者潰通臟腑,腐爛筋骨。若使透膈則不可治。輕者延潰良肉,難於收功,因而不斂者多矣。

又《諸補治法》曰:若腫焮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此形氣病氣俱有餘也,先用仙方活命飲,後用托裡消毒散解之。漫腫微痛,或色不赤,飲食少思,此形氣病氣俱不足也,用托裡散調補之。不作膿或膿成不潰,陽氣虛也,托裡散倍加肉桂、參、耆。膿出而反痛,或膿清稀,氣血俱虛也,八珍湯。

白話文:

一般來說,如果氣血強健,或者毒素輕微,可以藉助藥力,或者讓它自行潰爛。但如果是體弱的人,熱毒阻塞,內外不通,不進行針灸,藥物就沒有完全的效果。這種情況,如果膿已經形成,就要趕快切開,否則嚴重的話會潰爛到內臟,腐蝕筋骨。如果毒素穿透隔膜,就無法治療。輕微的會延續潰爛好的肉,難以痊癒,所以很多都不會收口。

另外,《諸補治法》中說:如果腫脹疼痛,發燒口渴,食慾正常,這是形氣和病氣都過剩,先用仙方活命飲,之後用托裡消毒散來治療。如果腫脹輕微疼痛,或者顏色不紅,食慾不振,思慮少,這是形氣和病氣都不足,用托裡散調補。如果沒有化膿,或者化膿不潰爛,是陽氣虛弱,托裡散中增加肉桂、人參、黃耆的份量。如果膿出來反而疼痛,或者膿稀薄,是氣血都虛弱,用八珍湯。

惡寒形寒,或不收斂,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晡熱內熱或不收斂,陰血虛也,四物加參朮。作嘔欲嘔,或不收斂,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食少體倦,或不收斂,脾氣虛也,變證加茯苓、半夏。肉赤而不斂,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肉白而不斂,脾虛也,四君加酒炒芍藥、木香。

小便頻數者,腎陰虧損也,加減八味丸。大抵病毒勢甚,若妄用攻劑,怯弱之人必損元氣,因而變證者眾矣。

白話文:

如果出現惡寒、形寒、或是體溫不正常,可能是陽氣虛弱,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如果下午出現發熱、內熱,或是體溫不正常,可能是陰血不足,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蔘和白朮。如果出現想吐、噁心,或是體溫不正常,可能是胃氣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如果出現食慾不振、身體疲倦,或是體溫不正常,可能是脾氣虛弱,可以用原方加上茯苓、半夏。如果出現皮膚發紅、紅腫,可能是血熱,可以用四物湯加上山梔子和連翹。如果出現皮膚蒼白、紅腫,可能是脾虛,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酒炒芍藥和木香。

小便頻繁可能是腎陰虛損,可以服用加減八味丸。總之,病毒發作時,如果病患虛弱,千萬不可亂用攻克病毒的藥物,以免損傷元氣,反而加重病情。

又《三證治法》曰:若初患未發出,而惡寒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也,仙方活命飲。若口乾飲熱,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托裡消毒散。若飲食少思,肢體倦怠,此脾胃虛弱也,六君子湯,如未應,加薑、桂。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不能發出也,在於旬余之間見之。

若已發出,用托裡消毒散。不腐潰,用托裡消毒散。如不應,急宜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真氣虛而不能腐潰也,在於二旬之間見之。若已腐潰,用托裡散以生肌。如不應,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脾氣虛而不能收斂也,在於月餘見之。此三證雖不見於經籍,余嘗治而歷驗者。

白話文:

另外,《三證治法》中提到:如果剛開始生病,還沒發作,就感到惡寒、疼痛,口渴想要喝冷飲,這是邪氣在體內蘊積的表現,要用仙方活命飲。如果口乾舌燥想喝熱水,身體稍微腫脹疼痛,這是元氣內虛的表現,要用托裡消毒散。如果食慾不振、思緒不集中,四肢疲倦乏力,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要用六君子湯,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加生薑、桂枝。如果病人不幸去世,那是因為邪氣太盛,正氣虛弱無法發作,這種情況通常在十天左右出現。

如果已經發作,就用托裡消毒散。如果沒有潰爛,就用托裡消毒散。如果效果不佳,就要趕緊溫補脾胃。如果病人不幸去世,那是因為正氣虛弱無法使傷口潰爛,這種情況通常在二十天左右出現。如果已經潰爛,就用托裡散幫助傷口生肌。如果效果不佳,就要趕緊溫補脾胃。如果病人不幸去世,那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使傷口收斂,這種情況通常在一個月左右出現。這三種情況雖然沒有記載在醫書典籍中,但我親自治療過,並通過多年的經驗驗證。

《千金方》灸法治發背,已潰未潰者,用淡豆豉以水和搗成硬泥,依腫大小作餅三四分厚。如已有瘡孔,勿置瘡孔上,但四布豆餅,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熱,勿令破肉,如熱痛急少起之,日灸二度。如先有瘡孔,孔出汁即瘥。

一、驗透膈法,凡背疽大潰,欲驗穿透內膜者,不可用皂角散嚏法,但以紙封患處,令病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透也。倘用取嚏法鼓動內膜,則反致穿透,慎之慎之。

都憲周弘岡,背患疽腫而不潰,脈大而浮,此陽氣虛弱而邪氣壅滯也,用托裡散倍加參、耆。反內熱作渴,脈洪大鼓指,此虛火也,用前散急加肉桂。脈證頓退,仍用托裡而愈。若以為熱毒而用寒藥則誤矣。

白話文:

《千金方》記載,治療發背(背部膿腫)無論是已經潰爛還是未潰爛,都可用淡豆豉和水搗成硬泥,根據腫塊大小做成厚度約三到四分的餅狀。如果有瘡孔,不要將豆餅放在瘡孔上,而是將豆餅圍繞瘡孔放置,在其上排列艾灸,灸至微熱,不可灸破肉。如果感到熱痛,就稍稍減輕灸的時間,每日灸兩次。如果已經有瘡孔,瘡孔流出膿液,病就會痊癒。

另外,要驗證背疽是否穿透內膜,不可使用皂角散的嚏法,而是用紙封住患處,讓病人用力呼吸,如果紙不動,就表示沒有穿透。如果使用嚏法刺激內膜,反而會導致穿透,因此要格外小心。

都憲周弘岡背部患有疽腫,但沒有潰爛,脈象大而浮,這是陽氣虛弱、邪氣壅滯所致,需要用托裡散,並加入參、耆。如果出現內熱口渴,脈象洪大有力,這是虛火,需要在托裡散中加入肉桂。脈象和症狀迅速減退,繼續服用托裡散便可痊癒。如果誤以為是熱毒,而使用寒涼藥物,就會造成錯誤的治療。

上舍張克恭,患此,內服外敷皆寒涼敗毒,遍身作痛,欲嘔少食,晡熱內熱,惡寒畏寒。余曰:遍身作痛,營衛虛而不能營於肉裡也。欲嘔少食,脾胃虛寒而不能消化飲食也。內熱晡熱,陰血內虛而陽氣陷於陰分也。惡寒畏寒,陽氣虛弱而不能衛於肌肉也。此皆由脾胃之氣不足所致。

遂用補中益氣湯,諸證漸退。更以十全大補湯,腐肉漸潰。又以六君子湯加芎、歸,肌肉頓生而愈。

府庠彭碧溪,患腰疽,服寒涼敗毒之藥,色黯不痛,瘡頭如鋪黍,背重不能安寢,耳聵目白,面色無神,小便頻澀,作渴迷悶,氣粗短促,脈浮數,重按如無。余先用滋水之藥一劑,少頃便利渴止,背即輕爽。乃砭出瘀血,以艾半斤許,明灸患處,外敷烏金膏,內服參、耆、歸、朮、肉桂等藥。

白話文:

張克恭先生患病,服用寒涼敗毒藥物,内外皆用,結果遍體疼痛,想吐吃不下,下午發熱體內也熱,怕冷畏寒。我說:全身疼痛是營氣衛氣不足,無法滋養肉體;想吐吃不下是脾胃虛寒,無法消化食物;體內發熱,下午尤其嚴重,是陰血不足,陽氣陷入陰分;怕冷畏寒,是陽氣虛弱,無法護衛肌肉。這些都是脾胃氣虛所致。

於是,我用補中益氣湯,病症逐漸減輕。再用十全大補湯,腐肉逐漸潰爛。最後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肌肉迅速生長,病癒。

彭碧溪先生患腰疽,服用寒涼敗毒藥物,顏色暗淡,不痛,瘡口像鋪滿小米,背部沉重,無法安睡,耳朵聽不清,眼睛白濁,面色無神,小便頻密且澀,口渴迷糊,呼吸粗短,脈象浮數,重按如無。我先用滋補水分的藥物一劑,不久就小便通暢,口渴止住,背部也輕鬆了。接着用針挑出瘀血,用艾葉約半斤,在患處灸灼,外敷烏金膏,內服人參、黃芪、當歸、白朮、肉桂等藥物。

至數劑,元氣稍復,自疑肉桂辛熱,一日不用,手足並冷,大便不禁,仍用肉桂及補骨脂二錢,肉豆蔻一錢,大便復常,其肉漸潰。更用當歸膏以生肌肉,八珍湯以補氣血而愈。

上舍蔡東之,患此,余用托裡之藥而潰,瘡口尚未全斂。時值仲冬,且兼咳嗽。余曰:瘡口未斂,脾氣虛也,咳嗽不止,肺氣虛也,法當補其母。一日與之同宴,見忌羊肉,余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類是也,最宜食之。遂每日不徹,旬余而瘡斂,嗽亦頓愈矣。

白話文:

服用幾劑藥後,患者元氣稍微恢復,自己懷疑肉桂性辛熱,便停用了一天,結果手腳都變冷,大便失禁。於是繼續服用肉桂和補骨脂各兩錢,肉豆蔻一錢,大便便恢復正常,傷口也逐漸潰爛。接著又用當歸膏生肌肉,八珍湯補氣血,患者最終痊癒。

上舍蔡東之也患有這種病症,我用托裡藥使傷口潰爛,但瘡口尚未完全癒合。當時正值仲冬,患者又兼有咳嗽。我說:「瘡口未癒合,是脾氣虛弱;咳嗽不止,是肺氣虛弱,應該補益其母。」有一天,我們一起宴飲,蔡東之忌食羊肉,我便說:「補益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類都是最好的補益食物,最適合現在食用。」於是蔡東之每天都食用這些補益食物,十多天后,瘡口便癒合了,咳嗽也立即痊癒。

一男子,年逾五十,患發背色紫腫痛,外皮將潰,寢食不安,神思甚疲,用桑柴灸患處出黑血,即鼾睡覺,而諸證如失。服仙方活命飲二劑,又灸一次,膿血皆出。更進二劑,腫痛大退,又服托裡消毒散數劑而斂。夫瘡勢熾甚,本宜峻劑攻之,但年老血氣衰弱,況又發在肌表,若專於攻毒,則胃氣先損必反誤事。(薛按)

予長男於一周患背疽,治按在腫瘍條中。(新按)

論外通用方

神仙熏照法(外一二三)

白話文:

一位年過五十的男子,背部出現紫色腫痛,皮膚快要潰爛,他食慾不振,夜不能寐,精神萎靡。醫生用桑柴灸患處,灸出黑血後,男子立刻鼾聲如雷地睡著,各種症狀都消失了。接著服用仙方活命飲兩劑,再灸一次,膿血都流出來了。又服用兩劑藥後,腫痛大幅減輕,最後服用托裡消毒散幾劑,傷口便癒合了。因為瘡瘍病情嚴重,原本應該用猛烈的藥物攻治,但病人年老體弱,血氣衰敗,再加上發病部位在肌膚表面,如果只注重攻毒,可能會傷及胃氣,反而適得其反。(薛按)

我的長子曾經患過背疽,治療方法在腫瘍篇中。(新按)

下面是外用通用方:

神仙熏照法(外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