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17)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17)
1. 戒忌調護(四十)
李氏云:病疽之人,當戒酒面、炙爆醃臘、生冷油膩、雞鵝魚腥之類。若起居七情,尤為深戒。必令臥室潔淨馨香,使氣血流暢。仍忌僧道孝子,產婦經婦,及雞犬貓畜。之類若背疽難於隱几,宜用綠豆十斗做一袋,隱伏其上,以解毒涼心也。又曰:大凡臟腑已利,瘡毒已潰,氣血既虛,最當調護,若發熱而服涼藥,無不致禍。
立齋曰:綠豆性寒,主丹毒煩熱、風疹或金石所發。實熱煩渴,飲食如常,證屬純陽者,極宜用之,否則不可輕用也。又曰:瘡瘍食肉,乃自棄也。瘡瘍之毒,發於營氣,今反助之,與自棄何異。雖用藥施治,亦不能愈。
白話文:
李氏說:患了疽病的人,應該戒除酒、面食、烤炸醃製的食物、生冷油膩的食物、雞鴨魚腥等。如果起居作息和情緒方面有所不慎,更要嚴格戒除。一定要讓臥室乾淨清香,使氣血流通順暢。還要忌諱與僧道、孝子、產婦、經期婦女,以及雞犬貓畜等接觸。如果背疽難以癒合,可以用十斗綠豆裝成一個袋子,放在病灶上,以解毒涼心。
立齋說:綠豆性寒,主治丹毒、煩熱、風疹或金石所引起的疾病。如果患者實熱煩渴,飲食如常,證狀屬於純陽,則非常適合使用綠豆,否則不可輕易使用。又說:瘡瘍食肉,等於自毀身體。瘡瘍的毒素,發於營氣,現在反而助長它,與自毀有什麼區別?即使用藥治療,也無法痊癒。
東垣云:胃為五臟之根本。胃氣一傷,諸證皆虛,七惡蜂起,可不慎哉。
愚按:瘡瘍當忌葷腥,然以愚見言之,則惟熱火證及疔毒陽癰,則毫不可犯,宜切慎之。至若營衛大虛,而毒不能化,肉不能長,凡宜溫宜補等證,豈亦不宜滋補乎。故古人號黃耆為羊肉,則既宜黃耆,未有不宜羊肉者。惟豬肉、牛肉、醇酒及傷脾助濕等物,則不可不忌。
白話文:
李東垣說:「胃是五臟的根本。胃氣一受損傷,各種病症都會虛弱,七種惡性病症就會蜂擁而起,怎能不謹慎呢?」
我認為:瘡瘍應該忌食葷腥,但依我看,只有熱火證以及疔毒陽癰,才絕對不能碰,應該十分謹慎。至於營衛大虛,毒素無法化解,肉也長不出來,凡是需要溫補的病症,怎麼能說不能滋補呢?古人稱黃耆為羊肉,既然適合吃黃耆,就沒有不適合吃羊肉的道理。只是豬肉、牛肉、醇酒,以及傷脾助濕的食物,就不能不忌口。
2. 陰陽證變(四十一)
太監劉關,患發背,腫痛色紫,診其脈息沉數。陳良甫云:脈細發熱而痛者,發於陽也。且瘡瘍赤甚則紫,即火極似水也。詢之,嘗服丹石藥半載,乃積溫成熱所致。遂以內疏黃連湯再服,稍平。更用排膿消毒藥乃豬蹄湯、太乙膏而愈。經曰:色與脈當相參應治之者。在明亢害承製之理,陰陽變化之機焉耳。
舉人潘光甫,年四十,患腦疽焮腫,診其脈沉靜。予謂此陽證陰脈,斷不起,已而果然。蓋瘡瘍之證,雖屬心火,尤當分表裡虛實。果元氣充實,內有實火者,寒劑或可責效。若寒涼過度,使胃寒脾弱,陽證變陰,或結而不潰,潰而不斂,陰陽乖戾,水火交爭,死無日矣。(薛按)
白話文:
太監劉關患了背部發炎腫痛,腫塊顏色發紫,醫生診斷他的脈搏沉而數。陳良甫說,脈搏細微而發熱疼痛,是陽氣外發的症狀。而且瘡瘍紅腫嚴重,轉為紫色,就如同火氣極盛而轉化成水一樣。詢問後得知,劉關服用丹石藥物半年,是積聚溫熱導致的。於是醫生開了內疏黃連湯給他服用,病情稍有好轉。之後又用排膿消毒藥、豬蹄湯、太乙膏治療,最終痊癒。醫書記載,顏色和脈象應該互相參照來診治,這是明瞭亢害承製原理,理解陰陽變化機制的重要依據。
舉人潘光甫,四十歲,患腦部膿瘡腫脹,醫生診斷他的脈搏沉靜。醫生認為這是陽證陰脈,斷定病症無法痊癒,結果果然如此。因為瘡瘍雖然屬於心火引起的,但也要區分表裡虛實。如果元氣充沛,內有實火,可以用寒涼藥物治療。但如果寒涼藥物過度使用,會導致胃寒脾弱,陽證轉化為陰證,可能導致膿瘡結而不潰,或者潰而不斂,陰陽失衡,水火交戰,最終導致死亡。
3. 論列方(外科上)
參附湯(補三七),托裹散(外四三),八珍湯(補十九),六君子湯(補五),聖愈湯(補九一),歸脾湯(補三二),回陽湯(外三七),八味丸(補一二一),敗毒散(散三六),沖和湯(外二四),四神丸(熱一五一),流氣飲(外五五),五淋散(寒百十七),五香渴(末入,即外五一方),姜附湯(熱三二),四君子湯(補一),獨參湯(補三五),四物湯(補八),理中湯(熱一),六味丸(補百二十),滋腎丸(寒一六三),護心散(外七二),二神丸(熱百五十),清涼飲(外九十),麻黃湯(散一),涼膈散(痘八三),清胃散(寒五四),十宣散(痘十四)清陰湯(外八五),白虎湯(寒二),離金散(外六七),漏蘆湯(外九五),奪命丹(外七七),蠟礬丸(外七四),忍冬酒(外百二),槐花酒(外百四),通志酒(外百六),國老膏(外六八),桑枝煎(外百九),掣甘草湯(外六八),五味子湯(補五七),神仙截法(外百十),十全大補湯(補二十),仙方活命飲(外一),人參黃耆湯(外二六),補中益氣湯(補三十),托裹消毒散(外二),托裡溫中湯(外十二),托裡健中湯(外十一),托裡清中渴(外十六),托裡益黃湯(外十五),托裡益中湯(外十三),托裡抑青湯(外十七),托裡越鞠湯(外十九),托裡溫經湯(外十四),七味白求散(小七),丁香柿蒂散(熱六四),黃耆六一湯(補四九),當歸補血湯(補四四),加減八味丸(外三八),人參養營湯(補二一),人參平肺散(寒三七),人參理中湯(熱一),人參敗毒散(散三六),附子理中湯(外三四),竹葉黃耆湯(寒七),黃連消毒散(外六十),黃連解毒湯(寒一),竹葉石膏湯(寒五),連翹消毒散(外六一),內疏黃連湯(外九三),五香連翹渴(外五一),四順清涼飲(攻二五),黃芩清肺飲(寒三八),內固金粉散(外七三),犀角地黃湯(外四六),乳香定痛丸(外五七),犀角升麻湯(外四七),香砂六君湯(補七),神仙熏照方(外一二二),附子餅(外百十六),豆豉餅(外百十七),桑枝灸(外百二十),蔥熨法(外一二一),隔蒜灸(外百十五),騎竹馬法(外百十四),針頭散(外一四四),降癰散(新因三六),麥飯石膏(外一三九),烏金膏(外一四二),陰陽散(外一三三),抑陰散(外一三一),抑陽散(外一三二),豬蹄湯(外一二五),當歸膏(外三一四),神異膏(外三百十)
白話文:
參附湯、托裹散、八珍湯、六君子湯、聖愈湯、歸脾湯、回陽湯、八味丸、敗毒散、沖和湯、四神丸、流氣飲、五淋散、五香渴、姜附湯、四君子湯、獨參湯、四物湯、理中湯、六味丸、滋腎丸、護心散、二神丸、清涼飲、麻黃湯、涼膈散、清胃散、十宣散、清陰湯、白虎湯、離金散、漏蘆湯、奪命丹、蠟礬丸、忍冬酒、槐花酒、通志酒、國老膏、桑枝煎、掣甘草湯、五味子湯、神仙截法、十全大補湯、仙方活命飲、人參黃耆湯、補中益氣湯、托裹消毒散、托裡溫中湯、托裡健中湯、托裡清中渴、托裡益黃湯、托裡益中湯、托裡抑青湯、托裡越鞠湯、托裡溫經湯、七味白求散、丁香柿蒂散、黃耆六一湯、當歸補血湯、加減八味丸、人參養營湯、人參平肺散、人參理中湯、人參敗毒散、附子理中湯、竹葉黃耆湯、黃連消毒散、黃連解毒湯、竹葉石膏湯、連翹消毒散、內疏黃連湯、五香連翹渴、四順清涼飲、黃芩清肺飲、內固金粉散、犀角地黃湯、乳香定痛丸、犀角升麻湯、香砂六君湯、神仙熏照方、附子餅、豆豉餅、桑枝灸、蔥熨法、隔蒜灸、騎竹馬法、針頭散、降癰散、麥飯石膏、烏金膏、陰陽散、抑陰散、抑陽散、豬蹄湯、當歸膏、神異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