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7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70)

1. 散陣

即前桂枝湯加栝蔞根二兩。

(仲景),桂枝人參湯,治太陽傷寒,表裡不解,協熱下利者。

桂枝(去皮),炙甘草(各四兩),白朮,人參,乾薑(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後納桂枝,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仲景),桂枝麻黃各半湯,治太陽傷寒如瘧狀,發熱惡寒,不能得汗,熱多寒少而身癢者。

桂枝(去皮),麻黃(去節),芍藥,甘草(炙),生薑(切,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桂枝附子湯,方在熱陣。治傷寒風濕身痛。

桂枝甘草湯,方在熱陣。治過汗心悸。

桂枝葛根湯,方在痘疹。解散寒邪。

(仲景),柴胡桂枝湯,治傷寒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柴胡(四兩),桂枝(去皮),人參,黃芩,芍藥,生薑(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擘)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仲景),小柴胡湯,治邪在肝膽半表半裡之間,寒熱往來,喜嘔,或日晡發熱,脅痛耳聾,鬱怒痎瘧等證。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人參,黃芩,生薑,甘草(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按:上方乃漢時古數也,今方改用柴胡(二、三錢),半夏,黃芩(各一、二錢),人參(二、三錢),甘草(五、七分)

上加薑、棗,水煎服。

(薛氏),加味小柴胡湯,亦名柴胡梔子散。治乳母肝火發熱,致兒為患,及風熱生痰等證。

即前方加丹皮、梔子。

《良方》,加味小柴胡湯,治傷寒脅痛,及少陽厥陰熱瘧。

即前方小柴胡湯加枳殼(麵炒)、牡蠣粉

加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服。

加減小柴胡湯,治脈弦,寒熱,腹中痛。

即前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

加薑、棗,水煎服。

柴胡石膏湯,治少陽陽明外感挾火,頭痛口乾,身熱惡寒拘急。

柴胡(二錢),石膏(三錢),甘草(一錢)

上用薑、水煎服。氣虛者,加人參。

大柴胡湯,方在攻陣。治表證未除,里證又急,汗下兼行,宜此。

白話文:

散陣

這個方子就是之前提到的桂枝湯,再加入兩兩的栝蔞根。

(張仲景提到) 桂枝人參湯,可以用來治療太陽傷寒,表證和裡證都沒有解除,同時出現發熱和腹瀉的狀況。

這個方子的組成為:桂枝(去除外皮)、炙甘草(各四兩)、白朮、人參、乾薑(各三兩)。

使用方法:將以上五味藥材,加入九升水,先煮白朮、人參、乾薑、炙甘草,煮到剩下五升時,再加入桂枝,繼續煮到剩下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兩次,早晚各一次。

(張仲景提到) 桂枝麻黃各半湯,可以用來治療太陽傷寒,症狀像瘧疾一樣,發熱怕冷,但又出不了汗,發熱時間多於怕冷時間,並且全身發癢。

這個方子的組成為:桂枝(去除外皮)、麻黃(去除節)、芍藥、炙甘草、生薑(切片,各一兩)、大棗(四枚,掰開)、杏仁(二十四個,用熱水泡過,去除外皮和尖端)。

使用方法: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五升水,先煮麻黃,水滾一兩次後,撈去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約一升八合,去除藥渣。溫熱服用六合。

桂枝附子湯,這個方子在「熱陣」中。可以用來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風濕性全身疼痛。

桂枝甘草湯,這個方子在「熱陣」中。可以用來治療因為過度發汗而引起的心悸。

桂枝葛根湯,這個方子在治療痘疹的方劑中。可以用來解散體內的寒邪。

(張仲景提到) 柴胡桂枝湯,可以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熱,輕微的怕冷,關節煩躁疼痛,輕微的噁心嘔吐,心下有堵塞感,並且外表的症狀還沒解除。

這個方子的組成為:柴胡(四兩)、桂枝(去除外皮)、人參、黃芩、芍藥、生薑(各一兩半)、炙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掰開)。

使用方法:將以上九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張仲景提到) 小柴胡湯,可以用來治療邪氣在肝膽之間,處於半表半裡的位置,出現忽冷忽熱,想吐,或下午發熱,脅肋疼痛,耳鳴,以及因情緒鬱悶引起的瘧疾等症狀。

這個方子的組成為:柴胡(半斤)、半夏(半升)、人參、黃芩、生薑、甘草(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使用方法: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二升水,煮到剩下六升,去除藥渣,再將藥液重新煮到剩下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如果胸中煩悶但不噁心,就去除半夏、人參,加入栝蔞實一枚;如果口渴,就去除半夏,加入人參,使其與原本的人參量合起來共四兩半,再加入栝蔞根四兩;如果腹痛,就去除黃芩,加入芍藥三兩;如果脅肋下有硬塊,就去除大棗,加入牡蠣四兩;如果心悸,小便不暢,就去除黃芩,加入茯苓四兩;如果不口渴,但體表有輕微發熱,就去除人參,加入桂枝三兩,蓋上被子取微汗即可痊癒;如果咳嗽,就去除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注意:以上的劑量是漢代的古制,現在的劑量可以改為柴胡(二、三錢)、半夏、黃芩(各一、二錢)、人參(二、三錢)、甘草(五、七分)。

使用方法:加入生薑、大棗,用水煎服。

(薛氏提到) 加味小柴胡湯,也叫做柴胡梔子散。可以用來治療哺乳期婦女肝火旺盛引起的發熱,導致嬰兒生病,以及風熱引起的生痰等症狀。

這個方子的組成就是在前方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丹皮、梔子。

《良方》中提到的加味小柴胡湯,可以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脅肋疼痛,以及少陽和厥陰的熱瘧。

這個方子的組成就是在前方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枳殼(用麵粉炒過)、牡蠣粉。

使用方法:加入生薑三片,大棗兩枚,加入兩鍾水煎服。

加減小柴胡湯,可以用來治療脈象弦,忽冷忽熱,腹痛。

這個方子的組成就是在前方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去除黃芩,加入芍藥。

使用方法:加入生薑、大棗,用水煎服。

柴胡石膏湯,可以用來治療少陽陽明同時受外感,並有火邪,症狀為頭痛口乾,身體發熱怕冷且感覺拘緊。

這個方子的組成為:柴胡(二錢),石膏(三錢),甘草(一錢)。

使用方法:加入生薑,用水煎服。如果氣虛,可以加入人參。

大柴胡湯,這個方子在「攻陣」中。可以用來治療表證還沒解除,裡證又緊急的情況,需要同時發汗和攻下,就適合用這個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