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3)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3)
1. 嶺表十說(吳興章傑)
一、嶺表之俗食檳榔,甚者,日至十數枚。蓋瘴瘧之作,率因飲食過度,氣滯痰結,而檳榔最能下氣消食去痰,故人皆狃於近利而暗於遠患。此頗類北人之食酪酥,多致膚理縝密,一旦病疫當汗,則塞而不得出。嶠南地熱,食檳榔故臟氣疏泄。若一旦病瘴當攻發,則虛羸而不能堪。所以土人多瘠而色黃,豈全是氣候所致。蓋亦檳榔為患,殆勿思耳。
二、《本草》載三人觸霧晨行,飲酒者,獨不病。故北人度嶺,率相勉飲酒,而遷客羈士,往往醺酣以自適。且嶺外酒價尤廉,販伕役卒俱得肆飲,咸謂可以闢瘴。殊不知少則益,而多則滋瘴之源也。何以言之?蓋南土暑濕,嗜酒則多中濕毒,兼以瘴瘧之作,率因上膈痰飲,而酒則尤能聚痰。嶺外諺云:莫飲卯時酒,莫食申時飯,誠攝生之要也。
可見酒之為物,能闢瘴以生人,亦能滋瘴以害人。然則生也、死也。非酒也,顧在人也。
三、廣南每以暑毒為患者,蓋一歲之間,暑熱過半,使人難避而易犯,凡起居飲食少失節度,則為暑毒所中,道途之間,尤多冒暑。故土人於暑時,相戒勿出。且遐荒之境,道路崎嶇,而傳舍飲食,皆不如欲。所以自北初至者,皆云不習水土而病,及既還,則又謂之回頭瘴。大率得之道路勞倦,冒犯暑氣,與夫飲食居處失度也。
四、嶺南寒暑之候不常,尤難於調攝,故凡居入與在路者,冬夏之衣皆不可缺,隨其氣候,速宜增減,緩則致病。又嶺外海風異常,稍中人則為病,坐臥易衣,時當慎也。
五、嶺外雖以多暑為病,而四時亦有傷寒、瘟疫之疾其類不一,土人不問何疾,悉謂之瘴,治療多誤。或有一歲盛寒,近類中州,而土俗素無蠶績,冬不衣綿,居室疏漏,戶扃不固,忽遭歲寒,則次年瘟疫必興。醫者之治瘟疫,亦當以本法治之,而隨其風土氣候,與夫人之強弱,酌宜可也。
六、瘴瘧之作,多因伏暑傷冷所致,縱非飲食冷物,亦必寒邪感於外,飲食傷於內也。大抵伏暑淺而寒多者,易治。伏暑深而熱多者,難治。近時北醫至此,用大柴胡湯治熱瘴,須是本氣壯實者,乃能堪之。如土人久服檳榔,臟氣既虛,往往不能服寒藥,又能當此峻劑乎?然土人才見發黃,便謂不治之疾,良可哀也。
七、北人之來嶺南,婢僕多病瘴氣。蓋勞役之人,飲食乖度,晝夜冒暑,夜多臥地。又凡事不能避忌,故先受其斃。既與之同休慼,宜加意戒之。
八、俚俗有病必召巫覡而祭鬼神,士夫咸笑其信巫不信醫,愚謂此可憫惻而不可以笑也。夫民雖至愚,然孰不思趨利避害,況性命所繫,曉然易見。若醫者能愈人疾,彼何為不用?蓋嶺外良醫甚鮮,藥類尤乏,且山谷海嶼之民,何從而得醫藥?所以不免信巫也,豈得已哉。
白話文:
一、 嶺南一帶的人習慣吃檳榔,有些人甚至一天吃十幾顆。通常來說,瘴氣和瘧疾的產生,多半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氣滯痰結,而檳榔最能幫助下氣、消化食物、去除痰液,所以大家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卻忽略了長遠的隱患。這很像北方人吃乳酪和酥油,吃多了會讓皮膚變得緊密,一旦生病需要發汗,反而會因為毛孔阻塞而無法排汗。嶺南地區天氣炎熱,吃檳榔可以幫助疏通臟腑之氣。但如果一旦得了瘴氣需要治療時,身體就會變得虛弱,無法承受。所以,當地人大多又瘦又黃,難道完全是氣候造成的嗎?其實也可能是因為吃檳榔造成的,只是大家沒有想到而已。
二、 《本草綱目》記載,三個人在清晨起霧時行走,只有喝酒的人沒有生病。所以北方人過嶺時,常常互相勸酒,而外地的官員和旅客,也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來自我安慰。而且嶺南的酒價非常便宜,連搬運工和僕役都能隨意飲酒,大家都認為這樣可以避開瘴氣。但卻不知道,少量飲酒或許有益,喝多了反而會成為產生瘴氣的根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南方天氣暑熱潮濕,嗜酒容易中濕毒,再加上瘴氣瘧疾的產生,大多是因為上胸膈有痰飲,而酒最容易產生痰。嶺南有句諺語說:「不要在卯時喝酒,不要在申時吃飯。」這才是養生的重點。
由此可見,酒這種東西,既能幫助人避開瘴氣,也能因為過量而害人。所以說,到底是活還是死,不是酒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三、 廣南地區常常因為暑熱毒害而生病,一年之中,暑熱的天氣超過一半,讓人很難躲避,很容易被侵襲。凡是起居飲食稍微不注意,就會中暑毒,尤其是在路上奔波的人,更容易冒著暑氣。所以當地人在暑熱時,都會互相告誡不要外出。而且邊遠地區,道路崎嶇不平,驛站提供的飲食也不盡如人意。因此,從北方剛到這裡的人,都說自己不適應這裡的水土而生病,等到回去之後,又說這是「回頭瘴」。總的來說,得病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旅途勞累、冒犯暑氣,以及飲食和居住不注意。
四、 嶺南地區寒暑變化不定,很難調理身體,所以凡是居住在此地和在路上的人,冬天的衣服和夏天的衣服都不能少,要隨著天氣的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動作慢了就會生病。另外,嶺外的海風很不尋常,稍微吹到人就會生病,坐著或睡覺時都要注意換衣服,時時都要小心。
五、 嶺外雖然以暑熱為病因居多,但四季也會有傷寒和瘟疫等各種疾病,種類繁多。當地人不論是什麼病,都一律稱為瘴氣,治療時常常會誤診。有時遇到一年中特別寒冷的時候,接近中原地區的氣候,而當地人平常沒有養蠶織絲的習慣,冬天不穿棉衣,房屋又很疏漏,門窗也不牢固,突然遇到寒冷的天氣,第二年瘟疫就一定會流行。醫生治療瘟疫,也應該按照基本的方法來治療,並且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以及個人體質的強弱,適當地調整藥方。
六、 瘴氣和瘧疾的產生,大多是因為潛伏的暑熱受到寒冷的刺激所致,即使不是吃了寒涼的食物,也一定是外感寒邪,內傷飲食。總的來說,潛伏的暑熱較淺且寒邪較多的人,比較容易治療。潛伏的暑熱較深且熱邪較多的人,比較難治療。最近有北方來的醫生用大柴胡湯來治療熱瘴,必須是本身體質強壯的人,才能承受藥力。如果當地人長期吃檳榔,導致臟腑之氣虛弱,往往無法服用寒性藥物,又怎麼能承受這種猛藥呢?而且當地人只要看到發黃的症狀,就認為是絕症,實在可悲。
七、 北方人來到嶺南,家裡的僕人大多會得瘴氣。因為他們是勞動階層,飲食不規律,白天黑夜都要冒著暑氣,晚上又常常睡在地上。而且凡事都不懂得避忌,所以最先倒下。既然他們和自己同甘共苦,就應該更加注意提醒他們。
八、 當地風俗是,一旦生病就一定會請巫師來祭拜鬼神,士大夫都嘲笑他們只相信巫術不相信醫生。我認為這種情況應該同情而不是嘲笑。百姓雖然愚昧,但是誰不想趨利避害呢?更何況是關係到性命的事情,道理淺顯易懂。如果醫生能治好病,他們為什麼不用呢?是因為嶺南地區好的醫生非常少,藥材也很缺乏,而且山區和海島的人,要到哪裡才能找到醫生和藥材呢?所以他們才會相信巫術,實在是不得已啊。
九、 瘴病的種類很多,而當地人認為啞瘴最為危險,這種病剛發病時就會失聲,通常過不了一兩天就會沒命。醫生大多認為這是因為極度暑熱所致,或者認為是體內有熱,而外感寒邪所激發。最近看到有北方來的醫生,用煎煮過的生附子來治療這種病,治好了。難道是用熱藥來治熱病,或者是用來發散寒邪嗎?我曾經聽說過,喝了有毒的溪水會導致失聲,由此可知,凡是失聲的人,未必都是得了瘴病。
溪水有毒,這點是肯定的。因為道路上大多沒有水井,住在江邊的人和在山裡行走的人,都是喝溪水,難道就沒有人偶然會遇到毒水嗎?所以路上行走的人多半會生病,難道不是這個原因嗎?
十、 傳說嶺外有很多毒草,豬吃了會中毒,人吃了豬肉也會中毒。所以北方人過嶺時,大多會告誡不要吃豬肉。然而,嶺南地區能導致瘴毒的原因,不只這一項,難道單單是豬肉的問題嗎?順泉說:嶺南的豬,在城裡的是吃豆子和酒糟長大的,在鄉村的是吃米糠和碎米、芋頭苗長大的,沒有吃草的。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牛、馬、羊等家畜的肉,都不能吃了嗎?這不是很荒謬嗎?所以這個說法不足以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