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2)

1. 《指迷方》瘴瘧論(新安王棑)

棑讀書之餘,留意醫學,幸得其傳,頗識方脈,就闢入南,研究此證。謂南人凡病,皆謂之瘴,率不服藥,惟事鬼神。夫瘴之為病,猶傷寒之病也,豈可坐視而不藥耶?每為中醫荏苒而致不救者有之。人過桂林以南無醫藥,且居南方之人,往往多汗,上盈下空,不可用汗吐下三法。

其業醫者既鮮且庸,或妄用吐汗下者,是謂虛虛。方書皆謂南方天氣溫暑,地氣鬱蒸,陰多閉固,陽多發泄,草木水泉皆稟惡氣,人生其間,元氣不固,感而為病,是為之瘴。輕者,寒熱往來,正類咳瘧,謂之冷瘴。重者,蘊熱沉沉,晝夜如臥灰火中,謂之熱瘴。最重者,一病便失音,莫知其所以然,謂之啞瘴。

冷瘴必不死,熱瘴久而死,啞瘴無不死,此方書之說也。然以愚意觀之,所謂啞瘴者,非傷寒失音之證乎?又豈中風失語之證乎?治得其道,亦多可生,安得謂之無不死耶。若夫熱瘴,乃是盛夏初秋,茅生狹道,人行其間,熱氣蒸郁,無林木以蔽日,無水泉以解渴,伏暑至重,因而感疾。或有飲酒而不節者,或食煎灸而積熱者,偶成此證。

其熱晝夜不止,稍遲二三日,則血凝而不可救矣。南中謂之中箭,亦謂之中草子。然有挑草子法,乃以針刺頭額及上下唇,仍以楮葉擦舌,皆令出血,徐以草藥解其內熱,應手而愈,安得謂之久而死耶。至於冷瘴,或寒多熱少,或寒少熱多,亦有疊日間日之作,及其愈也。瘡發於唇,驗其證即是外方之瘧。

本非重病,然每因誤治而致禍,亦不可以必不死而忽之。但診其脈息極微,見其元氣果虛,即與附子湯而愈;若誤投寒藥,所謂承氣入胃,陰盛乃亡。若脈洪盛,證候實熱,宜服和解藥而徐治之;若誤投熱藥,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也。要在切脈,審證之虛實寒熱治之,無不愈也。

人謂嶺南水泉草木地氣之毒,故凡往來嶺南之人,及宦而至者,無不病瘴而至危殆者也。又謂土人生長其間,與水土之氣相習,外人入南必一病,但有輕重之異,若久而與之俱化則免矣。此說固若有理,但備之以將養之法,解之以平易之藥,決保無病,縱病亦易愈矣。且瘴之為病,土人反重,外人反輕者多。

蓋土人淫而下元虛,又浴於溪而多感冒,恣食生冷酒饌,全不知節,所以重也。然則病瘴者,不可全咎風土之殊,皆人自失節養,有以致之耳。君子之居是邦也,當慎起居,節飲食,適寒溫,晨酒夜食,切忌大過,或有不快,即服正氣散一二劑,則脾胃自壯,氣血通暢,微邪速散,又何瘴之有。

白話文:

新安王棑在讀書之餘,也留意醫學,很幸運地得到一些醫學傳承,對醫理和方脈略有認識,於是來到南方,研究這種稱為「瘴」的疾病。他認為,南方人只要生病,都說是得了瘴氣,大多不吃藥,只求神拜佛。但瘴這種病,其實就像傷寒一樣,怎麼可以放著不醫治呢?往往因為醫師延誤治療而導致無法挽救的情況。桂林以南的地方,幾乎沒有醫生和藥物,而且南方人大多容易流汗,造成上身能量過剩,下身能量不足的情況,所以不適合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當地行醫的人,既少又庸碌,有時候會亂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這就如同讓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醫書上都說,南方天氣溫熱潮濕,地氣悶熱,陰氣容易閉塞,陽氣容易發散,草木水泉都帶有不好的氣,人在這裡生活,元氣不容易固守,受到這些邪氣侵襲就生病了,這就叫做瘴。症狀輕微的,會忽冷忽熱,很像瘧疾,叫做「冷瘴」;症狀嚴重的,會發熱不止,整天好像躺在灰燼火堆中一樣,叫做「熱瘴」;最嚴重的,一生病就失聲,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叫做「啞瘴」。

醫書上說,冷瘴通常不會死,熱瘴拖久了會死,啞瘴沒有不死。但依我看,所謂的啞瘴,不就是類似傷寒造成的失聲嗎?不然就是類似中風導致的失語?只要治療得當,大多都能夠救活,怎麼能說一定會死呢?至於熱瘴,通常是因為盛夏初秋,草長得很高,人走在其中,熱氣悶熱,沒有樹木遮陽,沒有水能解渴,暑熱積聚嚴重,因此生病。有些人可能是因為喝酒沒有節制,或是吃了煎炸烤的東西,積熱在體內,偶爾會變成這種病。

這種熱病會持續不斷,如果稍微延遲個兩三天,就會造成血液凝結,無法挽救。南方人稱這種病為「中箭」,也叫「中草子」。但是有挑草子的方法,就是用針刺頭、額頭、上下嘴唇,然後用楮葉擦拭舌頭,讓它們都出血,再慢慢用草藥來解除體內的熱,很快就會好,怎麼能說拖久了就會死呢?至於冷瘴,有時候寒氣多於熱氣,有時候熱氣多於寒氣,也有間隔一天或每天發作的情況,等到快好的時候,嘴唇會長瘡,檢查一下就會知道這是外來的瘧疾。

這本來不是什麼重病,但是往往因為誤治而導致災禍,也不能因為覺得一定不會死就輕忽它。只要診斷時發現脈象極其微弱,元氣確實虛弱,就用附子湯來治療,就會好;如果誤用寒涼的藥物,就像是讓承氣湯進入胃中,會因為陰氣過盛而死亡。如果脈象洪大強盛,病症是實熱,就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慢慢治療;如果誤用熱藥,就像是吃下桂枝湯,會因為陽氣過盛而死亡。治療的關鍵在於把脈,仔細辨別病症的虛實寒熱,沒有治不好的。

有人認為,嶺南地區的水泉、草木和地氣都有毒,所以凡是往來嶺南的人,以及到這裡當官的人,都會因為得瘴病而病危。又說當地人生長在那裡,習慣了當地的水土之氣,外地人來到南方一定會生病,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如果待久了,和當地環境同化了,就能避免生病。這種說法雖然有道理,但是只要做好養生保健,用平和的藥物來調理,一定能保持健康,就算生病也容易治好。而且往往是當地人生病比較嚴重,外地人生病反而比較輕。

這是因為當地人生活放縱,下焦虛弱,又喜歡在溪水裡洗澡,容易感冒,還恣意吃生冷食物和喝酒,完全不知道節制,所以生病比較嚴重。這麼看來,生病不能完全怪罪當地的風土不同,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養生保健造成的。有修養的人居住在這裡,應該謹慎起居作息,飲食要節制,注意保暖,早睡早起,喝酒和吃東西都要適可而止,如果有不舒服,就立刻服用一兩劑正氣散,脾胃就會強壯,氣血暢通,小毛病很快就會消散,哪裡會有什麼瘴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