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1. 瘴病所由
凡勞疫傷飢之人,皆內傷不足者也。所謂邪氣傷虛不傷實,同一理也。觀《衛生方》云:北人寓廣之地者,或往來廣之途者,俱有陰陽相搏之患。然居者十病二三,途者十病八九。正以居者安靜,途者勞傷耳。《活人三昧》論瘴瘧條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則邪氣不能為害。
彼道路崎嶇,人煙疏闊,水漿不潔,酒灸多腥,飲食起居,未免乖度,況復有陰陽相搏之氣乎?故曰:瘴氣惟染勞役傷飢之人者此也。又凡居嶺南者,必慎起居,節飲食,寡欲清心,雖有風邪勿能害也。惟內境不出,則外境不入,此理之自然。其有感而病者,皆不知所慎耳。
白話文:
凡是因過勞、瘟疫、飢餓而導致生病的人,都是身體內在虧虛不足的緣故。這就如同常說的「邪氣侵襲虛弱的人,而不會傷害強壯的人」的道理一樣。《衛生方》記載說:北方人住在廣州一帶,或是往來廣州途中的人,都容易有陰陽之氣相互衝擊的疾病。然而,居住在當地的人十個生病只有兩三個,而在路途上的人十個生病卻有八九個。原因正是因為居住的人安靜休養,而趕路的人則過度勞累。《活人三昧》中討論瘴氣瘧疾時也說: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邪氣就不能造成傷害。
那些道路崎嶇不平、人煙稀少、水源不乾淨、酒和炙烤的食物多腥味的地方,人們飲食作息難免不合適度,更何況還有陰陽之氣相互衝擊呢?所以說:瘴氣只會侵襲過度勞累、服勞役或飢餓的人,就是這個道理。此外,凡是居住在嶺南地區的人,一定要謹慎起居作息,節制飲食,減少慾望,保持心境清靜,即使有風邪也不會受到傷害。只要內在沒有產生問題,外在的邪氣就不會侵入,這是很自然的道理。那些生病的人,都是因為不知道要謹慎小心罷了。
2. 大梁李待詔瘴瘧論
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二氣相搏,此寒熱之氣所由作也。陽氣泄,故冬無霜雪,四時放花,人居其地,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密,蓋陽不反本而然。
陰氣盛,故晨夕霧昏,春夏淫雨,一歲之間,蒸濕過半,三伏之內,反不甚熱,盛夏連雨,即復淒寒,飲食、衣服、藥食之類,往往生醭,人居其間,類多中濕,肢體重倦,又多腳氣之疾。蓋陰常偏勝而然,陰陽之氣既偏而相搏,故人亦因之而感受其寒熱不齊之病也。又陽燠既泄,則使人本氣不堅,陽不下降,常浮於上,故病者多上脘鬱悶,胸中虛煩。
陰濕既盛,則使人下體多寒,陰不上升,常沉而下,故病者多腰膝重疼,腿足寒厥。予觀嶺南瘴疾,證候雖或不一,然大抵陰陽各不升降,上熱下寒者,十有八九。況人身上本屬陽,下本屬陰,茲又感此陽燠陰濕不和之氣,自多上熱下寒之證也。得病之因,正以陽氣不固,每發寒熱,身必大汗,又復投之以麻黃、金沸、青龍等湯,再發其表,則旋踵受斃;甚者,又以胸中痞悶,用利藥下之,病人下體既冷。下之,則十無一生。
若此者,醫害之也。
其時余染瘴疾,全家特甚。余悉用溫中固下,升降陰陽正氣之藥,十治十愈。二僕皆病,胸中痞悶煩躁,昏不知人。一云:願得涼藥清膈。余審其證,上熱下寒,皆以生薑附子湯冷溫服之,即日皆醒,自言胸膈清涼,得涼藥而然也,實不知附子也。翌日各與丹珠丸一粒,令空心服之,遂能食粥,然後用正氣、平胃等藥,自爾遂得平安。
更治十數人皆安。蓋附子用生薑煎,既能發散,以熱攻熱,又能導虛熱向下焦,除宿冷,又能固接元氣。若煩悶者,放冷服之。若病煩躁,不好飲水,反畏冷不能飲者,皆其虛熱,非真熱也,宜服姜附湯。沈存中治瘴用七棗湯,正與此同,亦一服而愈。有用朮附湯而病愈甚,蓋朮附相濟,能固熱氣,不能發散,惟附子一味為最妙。
或有脈證實非上熱下寒而目黃赤者,不可用附子。脈若浮洪而數,寒熱往來,無汗,乃小柴胡湯證。若證有可疑,寒熱不辨,宜服嘉禾散。若熱多者,冷服之。嘉禾散能調中氣,升降陰陽,治下虛中滿,療四時瘟疫傷寒,使無變動,雖傷暑及陽證傷寒,服之亦解。若或寒多,服之尤宜。
服二三日,即寒熱之證自判,然後隨證調治之,無不愈者。大抵嶺南之地卑濕,又人食檳榔,多氣疏而不實,四時汗出,不宜更用汗藥,此理甚明。亦有當汗下者,然終不多也,明者察之。
白話文:
嶺南這個地方,既被稱為炎熱之地,又靠近海邊,地勢低窪且土壤貧瘠。因為炎熱且土壤貧瘠,陽熱之氣容易散失;又因靠近海邊且地勢低窪,陰濕之氣就特別旺盛。這兩種氣相互交戰,就是寒熱之氣產生原因。陽氣散失,所以冬天沒有霜雪,四季百花盛開,居住在這裡的人,體內的氣多向上堆積,皮膚容易出汗,毛孔不緊密,是因為陽氣不能向下回歸所導致。
陰氣旺盛,所以早晚經常有霧,春夏時節多淫雨,一年之中,濕氣蒸騰的日子超過一半,即使在三伏天,反而不覺得很熱,盛夏時節連日下雨,又會感到陰冷。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藥材等,常常長霉,住在這種環境下的人,大多會受到濕邪侵襲,身體感到沉重疲勞,也多有腳氣的疾病。是因為陰氣常常偏盛而造成的。陰陽之氣既偏頗又相互交戰,所以人也因此而感受到寒熱不均的病症。而且陽熱之氣既然外洩,就會使人身體的元氣不堅固,陽氣不能下降,常常浮於上方,所以病人多有上腹部鬱悶、胸中煩躁的症狀。
陰濕之氣既然旺盛,就會使人下半身感到寒冷,陰氣不能上升,常常沉於下方,所以病人多有腰膝沉重疼痛、腿腳冰冷的症狀。我觀察嶺南的瘴氣疾病,雖然症狀可能不盡相同,但大多是陰陽之氣各自無法正常升降,呈現上熱下寒的情況,十個病人中有八九個都是如此。何況人身上本來上部屬於陽,下部屬於陰,現在又感受到這種陽熱陰濕不調和的氣,自然就多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得病的原因,正是因為陽氣不固,每次發病都會出現寒熱交替,身體必定大量出汗,如果又用麻黃、金沸、青龍等藥方來發汗,再次開洩體表,很快就會死亡。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因為胸中痞悶,就用瀉下的藥物來攻下,病人的下半身已經很冷了,再攻下,十個病人中沒有一個能活下來。
像這樣的情況,都是醫生害的。
當時我感染了瘴氣疾病,全家病情都很嚴重。我全部都用溫補中焦、固攝下焦,升降陰陽正氣的藥物,十個病人有十個都治癒了。我的兩個僕人也病了,胸中痞悶煩躁,昏迷不省人事。其中一個說:「希望喝點涼藥來清熱。」我仔細診斷他們的病情,發現是上熱下寒,就給他們服用加了生薑的附子湯,放涼後服用,當天都清醒過來了,自己說胸腔變得清涼,以為是喝了涼藥的緣故,實際上並不知道裡面有附子。第二天,分別給他們服用一粒丹珠丸,讓他們空腹服用,就能夠吃稀飯了,然後再用正氣散、平胃散等藥,從此就平安無事了。
我又用同樣的方法醫治了十幾個人,都痊癒了。附子用生薑煎煮,既能發散,用熱藥來治療熱病,又能引導虛熱向下,去除體內的舊寒,還能鞏固元氣。如果病人感到煩悶,就放涼後服用。如果病人煩躁不安,不想喝水,反而怕冷不能喝水,都是虛熱,不是真熱,應該服用生薑附子湯。沈存中治療瘴氣用七棗湯,道理和這個相同,也是一服藥就痊癒了。有人用朮附湯後病情反而加重,是因為朮和附子相結合,只能固攝熱氣,不能發散,只有單用附子一味藥才是最妙的。
如果有些人的脈象和症狀並非上熱下寒,而是出現眼睛發黃發紅,就不能用附子。如果脈象浮大有力且數快,寒熱交替發作,沒有汗,這是小柴胡湯的證候。如果症狀可疑,寒熱難以分辨,就應該服用嘉禾散。如果熱象偏多,就放涼後服用。嘉禾散能調理中氣,升降陰陽,治療下虛中滿,治療四季瘟疫傷寒,使病情不發生變化,即使是中暑和陽證傷寒,服用也有效。如果寒象偏多,服用就更合適了。
服用二三天後,寒熱的證候就會自己顯現出來,然後再根據症狀進行調治,沒有不痊癒的。總的來說,嶺南這個地方地勢低窪潮濕,而且人們吃檳榔,大多氣虛而不實,四季出汗,不適合再用發汗的藥物,這個道理很明顯。也有少數情況需要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但畢竟不多,聰明的人要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