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1)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1)
1. 頭痛論列方
麻黃湯(散一),桂枝湯(散九),葛根蔥白湯(散三二),白虎湯(寒二),四物湯(補八),蓮鬚蔥白湯(散三三),平胃散(和十七),和胃飲(新和五),補中益氣湯(補三十),二陳湯(和一),六安煎(新和二),十全大補湯(補二十),五福飲(新補六)小柴胡湯(散十九),玉女煎(新寒十二),清膈煎(新寒九),六味地黃湯(補百二十),五君子煎(新熱六),理中湯(熱一),滋陰八味煎(新寒十七),理陰煎(新熱六),六君子湯(補五),加減一陰煎(新補九),三陰煎(新補十一),吳茱萸湯(熱一三七),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左歸飲(新補二),羌活附子湯(熱三五),《局方》玉壺丸(和百五),調中益氣湯(補三一),調胃承氣湯(攻三),半夏白朮天麻湯(和十五)
白話文:
- 麻黃湯(發汗解表):主要用於治療因風寒引起的頭痛,症狀常伴隨發熱、惡寒、身體疼痛等。
- 桂枝湯(解肌發表):常用於治療外感風邪引起的頭痛,症狀可能較輕微,有發熱、微汗等。
- 葛根蔥白湯(解表散邪):適用於風邪引起的頭痛,症狀可能伴隨頸部僵硬。
- 白虎湯(清熱瀉火):用於治療熱性頭痛,症狀常有高熱、口渴、煩躁等。
- 四物湯(補血養血):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頭痛,症狀可能伴隨頭暈、面色蒼白等。
- 蓮鬚蔥白湯(散寒):可能用於治療因寒邪引起的頭痛。
- 平胃散(健脾燥濕):用於治療因脾胃濕滯引起的頭痛,症狀可能伴隨胸悶、食慾不振等。
- 和胃飲(和胃消食):用於治療因胃氣不和引起的頭痛,可能伴隨胃脹、噁心等。
- 補中益氣湯(補氣升陽):用於治療因氣虛下陷引起的頭痛,症狀可能伴隨疲勞、精神不振等。
- 二陳湯(燥濕化痰):用於治療因痰濕引起的頭痛,症狀可能伴隨胸悶、咳痰等。
- 六安煎(和胃降逆):用於治療因胃氣上逆引起的頭痛,可能伴隨噁心、嘔吐等。
- 十全大補湯(氣血雙補):用於治療氣血兩虛引起的頭痛,症狀可能伴隨頭暈、疲勞等。
- 五福飲(補虛扶正):可能用於治療體虛引起的頭痛。
- 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用於治療半表半里證引起的頭痛,症狀可能伴隨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等。
- 玉女煎(清胃滋陰):用於治療胃熱陰虛引起的頭痛,可能伴隨口渴、牙齦腫痛等。
- 清膈煎(清熱化痰):用於治療痰熱壅盛引起的頭痛。
- 六味地黃湯(滋陰補腎):用於治療腎陰虛引起的頭痛,可能伴隨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
- 五君子煎(溫補脾陽):用於治療脾陽虛引起的頭痛,可能伴隨畏寒、四肢不溫等。
- 理中湯(溫中健脾):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頭痛,可能伴隨腹痛、腹瀉等。
- 滋陰八味煎(滋陰清熱):用於治療陰虛有熱引起的頭痛。
- 理陰煎(溫陽散寒):用於治療陰寒內盛引起的頭痛。
- 六君子湯(益氣健脾):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引起的頭痛,可能伴隨食慾不振、疲勞等。
- 加減一陰煎(滋陰補血):可能用於治療陰血虧虛引起的頭痛。
- 三陰煎(溫經散寒):可能用於治療寒邪引起的頭痛。
- 吳茱萸湯(溫肝散寒):用於治療厥陰頭痛,症狀可能伴隨頭頂痛、嘔吐等。
- 金水六君煎(滋腎潤燥):可能用於治療腎陰虧虛引起的頭痛。
- 左歸飲(滋陰補腎):用於治療腎陰虛引起的頭痛,症狀可能伴隨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
- 羌活附子湯(祛風散寒):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
- 《局方》玉壺丸(疏肝理氣):可能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引起的頭痛。
- 調中益氣湯(補中益氣):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引起的頭痛,症狀可能伴隨疲勞、食慾不振等。
- 調胃承氣湯(瀉熱通便):用於治療陽明腑實引起的頭痛,症狀可能伴隨便秘、腹脹等。
- 半夏白朮天麻湯(化痰熄風):用於治療痰濕上擾引起的頭痛,症狀可能伴隨頭暈、噁心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