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35)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35)
1. 無寐(三十八)
立齋曰:瘡瘍潰後無寐,發熱煩躁,血虛也,聖愈湯。自汗不止無寐,氣虛也,四君子加黃耆、五味子。發熱煩躁,肉瞤筋惕,氣血虛也,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洪大而浮,陰虛發熱也,當歸補血湯。肢體微熱,煩躁面赤,脈沉微,陰盛發躁也,四君加姜附。
白話文:
無寐(三十八)
傷口潰爛後睡不著,發燒煩躁,是血虛,用聖愈湯。自己一直冒汗睡不著,是氣虛,用四君子湯加黃耆、五味子。發燒煩躁,肌肉抽搐,是氣血兩虛,用八珍湯。很渴、臉紅,脈搏洪大而浮,是陰虛發熱,用當歸補血湯。肢體微熱,煩躁臉紅,脈搏沉細微弱,是陰盛導致煩躁,用四君子湯加生薑、附子。
2. 瘡瘍出血(三十九)
立齋曰:瘡瘍出血,因五臟之氣虧損,虛火動而錯經妄行也。當求其經,審其因而治之。若肝熱而血妄行者,宜四物加炒山梔、芩、朮、丹皮。肝虛而不能藏血者,六味地黃丸。心虛而不能主血者,四物加炒黃連、丹皮、苓、術。脾虛熱而不能統血者,四君子加炒梔子、丹皮。
若脾經鬱結,用歸脾湯加五味子。脾肺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陰火動者,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大凡失血過多,見煩躁發渴等證。勿論其脈,急用獨參湯,以補氣。經云:血生於氣。苟非參耆歸術,甘溫等劑,以生心肝之血,決不能愈。若發熱脈大者,不治。
凡患血證,皆當以犀角地黃湯為主。
白話文:
瘡瘍出血的原因是五臟的氣血虧損,導致虛火上升,經絡運行紊亂。治療時要找出病變的經絡,查明病因再對症下藥。
如果肝火旺盛導致出血,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炒山梔子、黃芩、蒼朮、丹皮。如果肝臟虛弱,不能收攝血液,則用六味地黃丸。如果心臟虛弱,不能統攝血液,則用四物湯加上炒黃連、丹皮、茯苓、蒼朮。如果脾臟虛熱,不能統攝血液,則用四君子湯加上炒梔子、丹皮。
如果脾經鬱結,則用歸脾湯加五味子。如果脾肺氣虛,則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如果氣血都虛弱,則用十全大補湯。如果陰虛火旺,則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
如果出血過多,伴隨煩躁口渴等症狀,不論脈象如何,都要緊急使用獨參湯來補氣。因為血液的產生依靠於氣血,如果不使用人參、黃耆、當歸、蒼朮等甘溫的藥物來滋生心肝的血液,病情就一定好不了。如果伴有發熱和脈象洪大的情況,則不宜治療。
所有出血的疾病,都應該以犀角地黃湯為主方。